7.4.2.1 总体目标
绿色讲的是产业,生态讲的是城市,是区域。二者是“产”和“城”的有机融合,构成了绿江绿道的基本内涵,其最终目标是打造有机新区的复合型产业,通过构建与山水田园城区相适应的绿色产业体系,使锦江绿道成为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集生态、文化、健康、经济与智慧为一体的复合功能体,实现城市的修补缝合;积极推动自主科技创新,着力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加强节能环保技术研发、软件和信息服务、高端制造业的开发,形成西南地区乃至全国一流的战略新兴产业生态圈;大力发展总部经济、现代商贸物流、文化会展和博览,推进要素交易市场和保税开放,使锦江绿道成为成都经济区高端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打造西南地区具有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绿色锦江”和产城有机融合的“生态新区”。
具体而言,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产业地位不断提升,成为成都乃至西南地区跨越崛起的重要推动力量。新型工业化取得显著成效,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基本形成以文化旅游产业、电子信息、航空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绿色高效农业等为主体的多业态循环融合的产业经济圈。科技研发投入持续增长,科技人才队伍和创新平台建设稳步推进,科技服务支撑体系日益完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工业耗能、耗水明显节约,单位土地产出效率明显提高。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工业污染得到有效控制,成都已经成为环境优美、生态良好、宜居宜业的山水田园城市。
7.4.2.2 实施阶段
1.近期(2018—2020年)
通过三年努力,以第三产业(旅游产业)为需求导向,以第二产业(电子信息产业、航空装备制造产业)为造血支柱,第一产业(现代都市农业)为体系补充的现代产业体系及相关配套服务体系基本形成,以生产力合理布局和拓展城市空间为目标的锦江绿道开发建设初具规模。
2.中期(2021—2025年)
以文化旅游为主体的第三产业品牌效应日益突显,电子信息和航空制造规模日益扩大,基本形成新体制、高科技、开放型的新兴产业生态圈和现代化、人文化、生态化的新城区,成为成都经济最富活力的增长极和西南地区开发开放的重要战略平台。
3.远期(2026—2036年)
文化旅游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锦江绿道乃至辐射地区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升,锦江绿道建设加快推进,优化空间布局,辐射城区统筹协调发展格局基本形成;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继续改善;社会保障体系较为健全,实现全面的建设发展目标。
7.4.2.3 发展思路(www.daowen.com)
锦江绿道的主导产业选择紧扣“产业联动”主旨,构建具有“自造血”系统的多业态融合的绿色循环产业经济圈。多业态的产业生态圈之间设置具有“实时信息重组”功能的驿站,以绿道为脉络,集聚至一个云平台。坚持高度开放融合、绿色转型和创新示范,从供给侧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积极推动高端要素、高端产业、高端人才、高端品牌集聚以及现代制造业、现代农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坚持军民融合、军民一体的发展道路,注重区域的协调发展,引领西南地区产业转型升级,打造国家四个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军民融合产业集聚区、示范区。
1.构建锦江绿色循环产业生态圈
以“外输血-自造血”理念为主旨,引入“互联网+绿道信息平台”“互联网+林盘信息平台”“互联网+产品信息平台”,以绿道500米以内的文化景观项目为抓手,连通周边林盘,辐射周边产业发展,注重全产业链的循环融合,逐步形成多个产业链闭环的新型产业生态圈。
(1)“互联网+绿道信息平台”:智慧交通云平台,实现绿道交通线上实时监控调配(与交通专项对接)。
(2)“互联网+林盘信息平台”:快旅慢游云平台,实现不同业态的林盘的综合集聚,从而拉长旅游消费产业链。
(3)“互联网+产品信息平台”:一站式云平台,面向全民(国内和国际),实现集“娱、购、游、吃、住、玩”于一体的功能。
2.打造闭环式产业生态圈
以三大产业(现代农业,高端装配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为核心,打造一条围绕绿道并能辐射城区的闭环产业集群;基于全产业链条的循环融合,构建产业新生态。具体而言,以“外输血—自造血”理念为主旨,注重全产业链的循环融合效果,以绿色农业/生态旅游业/空军体验式旅游业发展为抓手,基于“互联网+”发展思路,从供给侧视角打造电子信息/非遗衍生产品/航空装备衍生产品产业链,逐步构建“需求引力—供给造血”的新型产业集群,最终实现“绿色农业—电子信息业产业链”“生态旅游业—非遗产业链”“蓝色旅游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链”的循环闭合。
3.结合绿道设置“4级”驿站
结合互联网+,基于“3级”绿道,构建信息平台,实现各驿站枢纽间的“实时信息重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