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1.1 芝加哥中心区概况
芝加哥(Chicago)位于美国东北部壮丽的北美五大湖之一密歇根湖的南部,是著名国际金融中心之一,也是全美人口第三大城市(仅次于纽约和洛杉矶)。市区人口为2 897 841人(根据美国2010年最新的人口普查,位居美国城市第3位,仅次于纽约和洛杉矶),美国GDP第3高的大都会区,人口密度为4 816人每平方千米。芝加哥被称为“风城”“芝城”等,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2014年,芝加哥共接待全世界超过5 000万名游客。与此同时,其也是在钢铁工业、机械制造业、农业技术、贸易、文化教育等方面均居领先地位的地区。
芝加哥河是一条114英里[1]长,贯穿芝加哥市区的河流。尽管不是特别长,但由于其土木工程而著名。芝加哥河本来流入密歇根湖,同时,也将芝加哥的城市污水注入湖中。19世纪末,为了彻底根除城市污水对密歇根湖湖水的污染,通过修建一系列的水闸,成功地倒转了芝加哥河的流向。河水从本来流入密歇根湖,改为流出,向西南方向通过新建的水道,并入伊利诺伊河,最终汇入密西西比河。昔日芝加哥河发挥着航运的作用,作为水上交通前往密西西比河的通道。纵使今日芝加哥河作为航运的角色已经变得次要,河面上依然有许多观光用的“水上的士”接载游客来往卢普区及有“华丽一英里”之称的密歇根大道以及去往密歇根湖的观光船。
1909年,勃南的“芝加哥规划”闻名于世,对密西根湖湖滨地区的保护与发展,更是这个规划中最著名的部分。它通过对湖滨地区精致的建设规划,将湖滨地区从铁路、仓库、工业手中“夺”回来,作为城市永远的公共空间。直到现在,该规划仍对芝加哥湖滨地区的发展与保护的公共决策起着重要作用。其规划目标是将芝加哥发展成为像罗马、伦敦及巴黎一样举世闻名的现代化城市。作为影响芝加哥发展近一个世纪的著名规划,它具有以下的特点:①整治芝加哥河及南北支流,加强密西根湖、芝加哥河的联系,规划一系列码头等设施;②在市中心设计上下两层的运输系统,使货物运输与城市交通分隔开来,同时,通过设计双层的桥面连通芝加哥河两岸,加强两岸的联系;③纵横的商业大道和呈放射性的林荫大道汇合于新规划的市政中心;④超前的预见性,认为作为交通枢纽的芝加哥的主角——水运将会被铁路及公路运输替代,为湖滨地区作为永久城市公共空间打下理论基础;⑤注重保护自然环境,从湖滨开始形成全市的公共空间系统。
在勃南“芝加哥规划”的推动下,湖滨保护与发展条例、湖滨地区发展规划及芝加哥市中心走廊的城市设计大纲等陆续出台。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芝加哥湖滨地区不仅成为全市的公共活动中心、文化娱乐中心,更成为全世界闻名的旅游胜地、展览会议中心。改建后的海军码头,每年吸引到的游客数量超过700万,麦高梅克展览中心已发展成全美最大的会议展览中心,博物馆区更是聚集了世界级的文化艺术机构,包括自然博物馆、天文馆、水族馆、美术馆等。芝加哥已一改过去重工业城市的形象,成为美国第三产业(金融、会展及旅游)的中心城市。
芝加哥滨水开发是世界上最为成功开发案例之一。它是滨水空间从传统的运输、工业中心,成为城市开放空间和公共艺术中心转变的经典案例。20世纪80年代后,市政府为了恢复市中心的活力,提出“中心区规划”,该规划主要具有以下三个目标:①刺激市中心的经济增长;②提供一个高质量的城市环境;③加强土地利用及管理。其中,“提供一个高质量的城市环境”主要是通过城市设计来促进城市中心物质环境的改善,完善湖滨地区作为城市文化、娱乐旅游中心的规划与开发。
7.3.1.2 芝加哥中心区规划特点
(1)独具韵律的天际线注重对城市天际线的控制和视线对景的处理,使芝加哥的城市天际线(图7-3-1)成为滨湖地区景观旋律中最强烈的节拍反复出现。整体规划以芝加哥的天际线为地标式特征。该天际线是一个高度人工化的产物,却又与自然环境相得益彰:是芝加哥城市意向的集中反映,也是城市总体风貌和文化内涵的高度概括。通常将城市天际线作为城市景观体系的一部分纳入城市设计的研究范畴中。实际上,透过其表层的物质空间属性,可以窥见城市潜在的社会经济结构特征;天际线的发展与演变也是城市经济转型与功能结构在三维空间上的投射。
图7-3-1 芝加哥滨水中心区天际线
城市天际线是城市与天空相遇合的那一个界面,其表面张力代表了城市向高处生长的愿望。高耸的摩天楼群无疑是这种愿望的具体化,也是芝加哥城市天际线的组成要素。芝加哥是高层建筑发源的故乡,其中心区40层以上的摩天楼约有50座,仅全美高度排名前10位的高层建筑,芝加哥就拥有5座。包括目前美国最高的建筑西尔斯大厦(Sears Tower)在内,高度在150米的超高层建筑,芝加哥目前共有92座,然而,芝加哥的城市天际线并非仅以总体高度见长而是自成特色,而是介于纽约的大都会气质和华盛顿的纪念性格局之间:既有纽约垂直高耸的摩天楼群,又有类似华盛顿水平向发展的博物馆建筑群,可谓张弛有度,兼具两个城市的优点。总体来看,芝加哥的天际线具有一种舒展的空间尺度和变化有序的剖面梯度:市区目前高度排名前三位的西尔斯大厦、AON大厦、汉考克大厦在中心区北、中、南部均匀分布,成为天际线的制高点,而建筑群高度则大体以格兰特公园和浩瀚的密歇根湖为前景,由东向西渐次升高,至南芝加哥河岸区域达到高潮。当然,这种高度的分布并非是线性的,如北密歇根大街沿线也有一定的超高层建筑,但总体上还是形成了一种层层递进的天际线景观,使芝加哥的天际线具有丰富的层次,不仅有一层表皮,还有血有肉,具有深度和立体感。准确地说,这是一个具有多向维度、多要素复合的城市“天际面”。
(2)开放式的公园带替换原工业片区,并以公园为基础,布置了文化、休闲娱乐、商业会展以及体育等相关功能设施,完善了其湖滨区滨水开放空间,为中心商务区独特美丽的景观提供了展现的舞台。颇具规模的公共空间、滨水公园空间,以及大量的文化/餐饮设施,都使其成为非常成功的城市公众区。海滩、滨水散步道、公园和码头以及沿中心滨水区的散步道/自行车道网,为城市提供了很好的娱乐休闲功能。码头、博物馆、露天运动场、动物园、纪念喷泉和航海标志性建筑物,等等,所有的一切都显示了中央滨水区对城市的重要意义。(www.daowen.com)
(3)较强的交通可达性与市中心紧密联系,可达性强;在全长32千米的湖滨绿带中,机动车和行人均有较强的可达性。每隔1.2千米就有一个机动车交叉入口进入湖滨地区。停车场有多达14个连续的步行系统;除了滨湖路外,西边的人行和自行车辅路给市民提供在湖滨地带活动更加亲近水源的可能。高速公路、轻轨线路、滨湖绿带、景观大道及密歇根湖的水上游线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动态观察的线性途径,而曾经承担繁重运输功能的芝加哥河,已改造成为线性的水上景观走廊。如此,就出现了两个层面的芝加哥:在密歇根湖对岸的是一种整体的把握,构图完整,气势恢宏,如一幅油画;而坐落在芝加哥河两岸的,则是作为近距离体验,如横幅卷轴的国画,散点透视,渐次展开,余味无穷,而整体交通线的关联性由以下三种形态体现,即面状关联(巨型开放空间缓冲了高层建筑群的压迫感);状关联(线性景观走廊串联起流动的城市风景);点状关联(经典的驻足空间)。
7.3.1.3 芝加哥滨水开发经验借鉴
1.生产岸线向生活岸线转化
随着运输技术的发展,水运相对于空运、公路运输有所衰退,水道和滨水区在交通运输中的作用大大减弱;同时,进入信息化社会后,城市产业重心转向服务业,工业重心从过去依赖港口或码头转向电子类工业,水滨对其不再具有区位优势,因此,滨水地区的业态布局产生新的趋势,工业、运输和仓储等生产功能逐步退出,逐渐被改善成滨水区环境,居住、公共服务等生活功能取代。
2.复合开发的模式形成
传统的滨水区职能(如交通、仓储等)逐步弱化,滨水城市从制造业经济向信息和服务业(休闲、娱乐和旅游)经济的转化导致了一系列新功能空间在滨水区中的出现,包括商务、旅馆、会展、剧场、体育、娱乐场及居住空间组成的复合功能空间,形成以商业、游憩开发为导向,以第三产业为主的业态结构。这种业态结构与地区经济发展、人文与环境保护等进行高度交叠,发展成一种复合的开发模式,从而给需要综合使用多种功能的使用者带来方便。
3.更注重公众的要求
对于城市中居住在滨水区内的居民而言,开发利用滨水区、整顿衰落、吸引投资、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和更多的就业机会是关系到切身利益的事;对城市中其他居民而言,开发利用滨水区是提升城市环境总体质量、创造假日休闲场所的最佳手段;对其他城市的居民而言,无论是商业还是娱乐业态,都可以成为游览、观光行为的重点。
4.滨水区有条件成为多业态功能集聚的良好场所
滨水区优越的自然环境,是可供人们进行多功能使用的良好场所。购物、休闲、娱乐、商务办公等功能组织在一起,可以有效地增加滨水区的吸引力;同时,良好的步行交通系统也能吸引更多的步行人流,增加人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