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纵两横”四大产业集聚带是指东部沿海产业集聚带、京广沿线产业集聚带、长江沿线产业集聚带和陇海兰新沿线产业集聚带。这四大产业集聚带是构成我国产业发展空间的基本骨架,承载着我国产业的精华,也支撑着我国的经济发展。
1.东部沿海产业集聚带发展导向
东部沿海产业集聚带是我国产业发展和创新的前沿,也是我国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核心地带。沿海产业集聚带位于我国最发达的东部沿海,呈南北纵向分布,南北长约为1.8万千米,东西宽约为100千米。
该地带内部分布着我国产业最发达的珠江三角洲产业集聚区、海峡西岸产业集聚区、长江三角洲产业集聚区、胶东半岛产业集聚区、京津唐产业集聚区和辽东半岛产业集聚区六大具有国际或全国意义的产业集聚区。
1)产业带的发展定位
沿海产业集聚带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和脊梁,是我国经济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是带动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动力,也将是引领我国未来20年产业升级和创新、参与国际产业竞争、有机融入国际产业分工和形成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引擎。
2)产业带的发展特征
沿海产业集聚带目前已成为我国经济实力最雄厚、产业集聚程度最高的一级产业发展带。从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沿海产业集聚带具有以下特征:
(1)产业的集聚趋势仍将会持续。沿海产业集聚带由于区位、港口、人才和科技等优势决定了其产业综合发展条件在全国位居领先地位,因此,产业集聚仍然是沿海产业带发展的重要特征。从国际产业带的发展趋势来看,我国沿海产业带的集聚过程还没有完成,未来在一些港口条件优越的大城市周边地区将会出现一些新的产业增长点,如辽宁的鱿鱼圈、葫芦岛和大连的周边地区、河北的曹妃甸、天津的滨海新区、山东省的烟台和青岛周边、苏北、杭州湾、广东省的东西两翼,将会成为沿海产业集聚带新一轮产业发展的增长点。
(2)对外开放程度和产业承接能力最强。沿海产业集聚带是我国对外开发的前沿地带,也是吸引国外直接投资最多和外资企业最集中的地带,还是我国产业接轨国际、产业分工与合作的核心地带。沿海地区良好的区位和基础条件等,成为外资的最佳投资区位。随着大量外资企业的进入,沿海地区的产业集聚水平不断提高,从南到北将会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聚区。
(3)产业创新能力最强。随着产业集聚能力的提升,沿海产业集聚带的科技投入产业创新不断增强,不同的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和创新体制不断形成。技术和创新成为推动我国产业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的原动力。随着创新型国家体制的建立,科技创新能力将会成为沿海产业集聚带发展的主题。
(4)产业的带动和辐射能力最强。沿海产业集聚带在全国各行业都具有领先和带动作用,在传统工业的更新改造、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等方面均对全国具有带动和引领作用。另外,其对区域的整体带动作用也很明显。
3)产业带的未来发展导向
沿海产业集聚带具有产业持续发展的区位优势、产业进一步集聚的行业配套能力、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支撑条件,以及推动产业提升和创新的科技和人才资源优势,因此,沿海产业集聚带在未来新一轮经济发展中,具备带动全国产业率先发展和再上一个新台阶的条件。沿海产业集聚带的未来产业发展导向是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提升产业结构。
(1)提升产业结构,保持沿海产业集聚带的持续竞争力。沿海产业集聚带未来需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重点发展汽车、船舶、电子信息、通信设备、航空航天、机电一体化等制造业,建设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先进加工制造业集聚带。
(2)建设不同级别的金融、航运、贸易等现代服务业中心,提升产业带对外和对内的辐射和带动作用。顺应国际产业分工、国际贸易全球化、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势和产业空间重构的特征,在沿海产业集聚带培育和发展若干以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为主的中心城市,使其成为国际产业大循环的依托、区域经济集团的支撑点、各类经济圈的核心、经济组织和金融活动中心,进一步壮大沿海产业集聚带现代服务业和新兴产业。
(3)发挥科研、人才和产业基础优势,建立国际水平的高新技术研发和生产中心。加大科技投入,重视科技进步,增强沿海产业集聚带的自主创新能力,发挥产业集聚带对全国经济发展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2.京广沿线产业集聚带
京广沿线产业集聚带是指沿京广铁路沿线和京珠高速公路沿线呈南北纵向分布的产业集聚带。在南北长达2 300多千米、东西宽约为50千米的京广沿线产业集聚带上,集中分布着京津唐产业集聚区、中原产业集聚区、武汉产业集聚区、长株潭产业集聚区、珠江三角洲产业集聚区五大产业集聚区。京广沿线产业集聚带人口和城市分布密度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产业集聚带内部形成了比较发达的公路、铁路、航空和管道等综合运输体系,交通运输体系对京广沿线产业带内部产业的集聚和扩散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1)产业带的发展定位
京广沿线产业集聚带是仅次于沿海产业集聚带的一条重要纵向产业集聚带,不仅是沟通我国南北、东西产业分工与合作的重要纽带,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基础原材料、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密集地带,而且还是支撑我国中部崛起和沟通南北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集聚地带。
2)产业带的发展特征
京广沿线产业集聚带是北京、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和广东6省市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和优势产业集聚重要轴线,主要发展特征如下:
(1)是我国重要的产业集聚和创新带。首先,北京、郑州、武汉、广州等城市交通区位条件优越,是沟通南北和东西的交汇点;其次,对外开放程度较高,是全国和大区域的科技创新的中心,对省区内外具有直接的辐射和影响力。与此同时,这一地带的中小城市也是承载产业带沿线各省的重要结点。
(2)是中部地区崛起的核心。河南、湖北和湖南在中部6省中占有重要位置,而这3个省的人口和产业密集区主要位于京广沿线产业带,产业带的纵向和横向衍生对中部其他省区也具有一定程度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因此,产业带的发展对中部崛起有重大意义。
(3)是全国重要的原材料和装备制造业基地。河北和湖北的钢铁、河南和湖南的有色冶金等是我国重要的原材料生产基地,北京、郑州、武汉和广州的交通运输设备、各种机械设备等在全国地位突出。
(4)是全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湖南、湖北和河南等省是具有全国意义的农产品主产区和重要的农副产品及水产品加工基地。
3)产业带的未来发展导向
积极发展京广沿线的中心城市,促进生产要素向产业带的集中,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促进京广沿线优势产业带的发展,构筑新的产业发展空间。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我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促进资源主导型产业向技术、资金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协调发展转变,从以生产中间产品为主向生产终端产品和消费型产品为主转变。完善中小城市的投资环境,积极承接国内外先进地区的产业辐射,建设全国重要的农产品加工、汽车制造和原材料工业基地。充分发挥水土资源和区位优势,建成全国主要的高产、稳产商品粮油渔优质基地。
3.长江沿线产业集聚带(www.daowen.com)
长江沿线产业集聚带是指沿长江方向,自宜宾至上海约1 700千米,呈东西分布的产业集聚带。在长江沿线产业集聚带上自东向西分布着长三角产业集聚区、武汉产业集聚区、成渝产业集聚区三大产业集聚区,并分布着上海、南京、武汉、重庆4个特大城市和20多个大中城市及若干个小城市。随着长江航运及沿岸资源的开发,产业集聚程度和城市化水平将进一步提升,因此,长江沿岸产业集聚带在全国的地位也会不断提高。
1)产业带的发展定位
长江沿线产业集聚带具有通江达海和连接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的区位条件,农业发达、工业基础坚实、技术水平较高,这些有利条件为长江沿岸产业集聚带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长江沿线产业集聚带是我国未来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汽车、摩托车、精密机械、电力、石油化工和冶金为主的制造业和能源原材料生产基地,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和特色农产品生产的加工基地。
2)产业带的发展特征
长江沿线产业集聚带沿长江黄金水道,横贯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带,具有便利的交通和区位条件、丰富的资源禀赋优势和相对坚实的产业发展基础,因此,不论现在还是未来,该产业带在全国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发展特征如下:
(1)产业发展基础比较雄厚。该产业带拥有全国最发达的农业生产基地(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太湖平原、里下河地区和四川盆地等农业生产基地),同时,该产业带是能源和原材料工业密集的产业集聚区,能源基地包括上中游水电、四川盆地天然气、沿海大陆架油田等,原材料基地包括皖、赣、鄂、渝、川的有色金属和钢铁资源等开发潜力地区,也是我国产业开发由沿海向内地转移的重要地带。
(2)沿江产业布局的格局已经形成。长江上、中、下游已初步形成具有一定产业分工,而且区域经济联系不断加强的发展态势。产业集聚带在制造业、重化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上位居全国重要地位。以上海、南京、武汉和重庆为核心,形成了我国最大的沿江汽车制造、钢铁生产、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带。
(3)汽车工业以上海、南京、芜湖、武汉和重庆5个大型汽车生产基地为核心;钢铁工业以宝钢、上钢、马钢、武钢、攀钢5个全国特大型企业及若干全国重点企业和地方骨干企业为龙头;石油化工则以金山石化、扬子石化、镇海石化和岳阳石化等大型企业为主导。
(4)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上海、南京、武汉、重庆、宜昌、芜湖、九江、岳阳、涪陵等沿江城市已成为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沿江省市的商品流通业、邮电通信业、金融保险业和其他社会化服务业的集聚点。尤其上海、南京、武汉和重庆也属于全国第三产业最发达的城市,对促进全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3)产业带的未来发展导向
充分发挥长江三角洲的门户作用和辐射带动作用,构筑以上海为龙头的产业梯度升级体系,增强长江产业集聚带对全国产业的支撑和带动作用;进一步强化成渝产业集聚区对西部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形成产业带的另一个增长极;壮大以武汉为中心的长江中游产业集聚区,支撑沿江经济带的整体发展。
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优势,促进沿江省市的产业和要素向长江两岸聚集。利用水路联运、江海联运等有利条件,引导冶金、石化、电力、汽车、建材等耗水量大、载能高、运量大的优势产业向沿江布局,形成生态型临港工业区;依托区域性中心城市核心服务功能,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促进沿江产业集聚带的产业升级和国际竞争力。鼓励产业的转移和承接,形成梯度转移和承接园区,构筑相对完善的产业链体系。
推动沿江城市的合作和分工,形成产业带上下游联动的发展态势。通过加快沿江地区公路、跨江大桥、城际铁路、水运、航空等交通建设,逐步整合和提升沿江产业,形成以长江及重要交通干线为主轴,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原材料工业为基础的产业密集带。
重视农业基础建设,巩固商品粮油基地对全国粮食安全的作用,积极开发和保护国家战略性的高产稳产的商品粮油基地。
4.陇海—兰新沿线产业集聚带
陇海—兰新沿线产业带东起连云港,经徐州、开封、郑州、洛阳、西安、宝鸡到兰州,沿兰新线,经河西走廊、乌鲁木齐一直到阿拉山口,是欧亚大陆桥的核心地段之一。在产业集聚带上分布着苏北产业集聚区、中原产业集聚区、关中产业集聚区和天山北麓产业集聚区等国家和省级产业区。
1)产业带的发展定位
陇海兰新沿线产业集聚带是沟通东、中、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产业集聚带,不仅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和现代制造业集聚带,而且也是我国经济由东部转向内陆的重要支撑带。积极推进和发展陇海兰新沿线产业集聚带,有利于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地带经济合作,加速地区间生产要素和产业的扩散和集聚,对解决地区间经济差异具有重要作用。
2)产业带的发展特征
陇海兰新产业集聚带大部分地段资源丰富,经济基础较好,城镇相对密集,但产业集聚带内部差异较大,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其发展特征如下:
(1)产业集聚带内部的经济发展水平极不平衡。由东而西基本呈递减态势,但在中西部地区也有一些区位条件和发展基础较好的、重要的经济中心和增长极。从产业发展水平来看,该产业带包括我国上、中、下游各种档次的产业群,可以说是我国产业发展水平的缩影。
(2)全国重要能源和原材料工业集聚带。该产业集聚带煤炭资源、水电资源和油气资源相对丰富,已经形成以徐州、淮北、兖州、滕州、平顶山、焦作、新密煤炭为主体的能源区。黄河上游水电开发区和新疆油气田开发区等,是我国最重要的能源产业密集地带。与此同时,该产业集聚带也是我国重要的原材料集聚带,其中,有色冶金、石油化工等产业在全国地位比较突出。
(3)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徐州、西安、宝鸡、郑州、洛阳、兰州、乌鲁木齐等地区在工程机械、电子信息、电力机械、航空航天、汽车制造、机床工具等产业中占有全国重要地位,如徐州的重工集团,河南的许继集团、天鹰集团、中信重工、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洛阳轴承集团有限公司等重大装备制造企业,陕西的电力设备、机床等在全国的装备制造业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4)全国重要的农业基地。中原、关中、河西走廊、天山北麓等不仅是我国大宗粮食、优质棉油和优势畜产品等的生产和加工基地,而且也是粮食加工、肉类制品、速冻食品、系列奶制品、功能特色食品等的加工基地。
3)产业带的未来发展导向
(1)点—轴模式推进产业带的发展。产业集聚带要以陇海—兰新铁路和同方向的高速公路、主要交通干线为轴线,以沿线的省会城市和地级城市为节点,呈串珠状展开。要充分发挥省会城市(如郑州、兰州、西安及若干地级城市)的带动和辐射作用,由“点”而“线”,由“线”到“面”,全面推动产业集聚带的形成和发展。
(2)壮大能源和原材料基地。产业集聚带要充分发挥连接东亚和中亚的区位优势,以及农牧业、能源、矿产资源丰富和军工企业的优势,以欧亚大陆桥为纽带,加快水利、交通建设和资源开发,形成全国重要的棉花和畜产品基地、石油化工基地、能源基地、有色金属基地和新材料基地。
(3)发展现代制造业。发挥郑洛工业走廊、关中产业走廊、兰州—白银产业走廊、乌鲁木齐—昌吉—米泉—阜康工业走廊的优势,形成以现代制造、高新技术、轻纺、食品、医药和精细化工等为核心的若干产业密集区,提升产业带的发展水平。
(4)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依托郑州、西安、兰州和乌鲁木齐等大城市,积极发展金融保险、物流、生产者服务业和旅游业,形成不同层次的区域性金融中心和商贸物流中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