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产业集聚带(区、点)在保持长期的高速和超高速经济增长过程中,其代价是大规模占用土地资源、大量使用矿产资源、大量消耗水资源。产业发展已经超出地区的资源支撑能力,依赖国外进口资源成为我国基础原材料工业发展的基本趋势。与此同时,产业的发展和集聚,也带来了地区生态和环境的破坏,水污染、大气质量恶化、绿色自然空间减少等问题几乎成为所有产业集聚区所面临的共性问题。
1.区域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破坏等问题日益严重,区域内环境污染加剧。二氧化硫(SO2)等大气污染排放量不断增加,严重影响了京津冀、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环境质量和生态。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地区地表水系中的绝大部分已被污染成四、五类水质。另外,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造成的地下水过量开采和非洁净能源过量使用,以及机动车大量增加,城市大气环境污染及城市交通拥挤状况日益严重。虽然近几年一些大城市内部环境有所改善,但就整个地区而言,其环境总体质量和生态仍在继续恶化。
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过分集中,能源消耗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严重。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国家要求上海市2010年SO2排放量不得超过30万吨,但2004年,上海市SO2排放量就高达47.2万吨;2004年,江苏省SO2排放量为150万吨,高于2005年末100万吨的控制指标;2004年,浙江省SO2排放量超过70万吨,也高于2005年末54万吨的控制指标。在能源消费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大幅削减SO2等污染物排放量的任务非常艰巨。
京津唐产业集聚区大耗水、大耗能和污染性较重的重化工业所占比重较高,城市人口又过于密集,机动车数量增长迅速,城市交通经常受阻,对城市和区域的环境质量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虽然近年来政府加强了对重点污染企业所排放污水和废气的综合治理,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从京津唐地区的整体环境来看,防止生态环境恶化和提高生活环境质量仍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除加大环保的资金投入力度外,还必须重视对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逐步调整和优化。
2.土地资源流失严重
我国有限的耕地资源受到来自大规模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威胁,尤其是开发区的圈地运动以惊人的速度和规模蚕食着大量的耕地资源。我国的主要产业集聚带(区、点)都位于农业条件非常好的地区,农业曾经是地区发展的优势产业,但是在快速工业化时期,我国一度对乡镇企业布局失去调控,鼓励“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乡镇企业分布过于分散。20世纪90年代以来,开发区的发展和布局盲目失控,各级政府竞相征用和出让土地,建设各类开发区,导致许多产业集聚区的耕地大量流失,且质量下降,农业持续发展已经受到威胁。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对耕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需求是增加的。(www.daowen.com)
我国主要产业集聚带(区、点)大都具有人多地少、土地承载量大、土地资源十分宝贵的特征,但是由于各个城市竞相建设开发区,征用了大量土地,造成土地资源流失过多,而农业用地显著减少。与此同时,这些开发区的土地利用效率也很低,优质土地资源浪费现象也很普遍。据统计,2015年,在全国省级以上开发区,国家批准规划建设用地近3 000万亩[1],开发的仅占13.5%,约有2 600万亩土地被闲置,而省级以下开发区的耕地浪费现象更为严重。
珠江三角洲地区人均耕地面积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9%,是环渤海地区的35%,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的0.8亩的警戒线,历来是我国人多地少、人地矛盾比较突出的地区。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利用毗邻港澳和华侨众多的优势,大力发展以外向型经济和“三来一补”产业为主导的乡镇企业,强有力地带动了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一跃成为全国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20世纪80年代初,由于缺少合理的规划,建设用地盲目扩张,非农用地迅速增加,加剧了原本就紧张的人地矛盾;20世纪90年代中期,乡镇企业遍地开花,布点过于分散,侵占了大量农田。随着人民富裕程度的不断提高,城镇居住用地和农村住宅占地迅速而随意地扩张,进一步加剧了耕地资源急速下降的趋势。
3.产业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加大
产业的高速增长,对钢铁、水泥等建筑材料、石油化工、电力、有色金属等基本能源原材料的消耗量不断增长,以致我国的资源和能源供应非常紧张,大量依赖国外的进口资源。例如,从2003年起,我国石油消耗量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石油消费国;2018年,我国消费原油达6.51亿吨,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进口国。长江三角洲地区原油对外依存度更高,1981年,我国开始进口铁矿石,此后进口量逐年增长,2001年铁矿石突破1亿吨,2003年,我国成为世界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
4.产业发展与水资源矛盾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水资源不足问题突出,如京津唐地区淡水资源总量约为160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400立方米,还不足全国平均占有量的1/5,其中,天津多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200立方米。水资源补给来源的年际变化大,水源不稳定,外来水量近几年也呈下降趋势。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区内工农业生产和城市生活的实际用水量早已超过平水年的实际可供水量。对地下水资源的过量开采,已在大城市周围的一些地区,形成了面积较大的漏斗区,严重地段的地基已经下沉。华北地区已形成较大地下水漏斗共20处,总面积为7万多平方千米,成为世界上区域性漏斗面积最大的地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