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规划评估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

规划评估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3.1.1基于价值判断的评估理论从理论上来说,规划评估应当伴随规划活动的产生而产生,但长期以来规划评估理论与实践的发展都没有获得应有的重视,规划评估的理论发展相对滞后。

2.3.1.1 基于价值判断的评估理论

从理论上来说,规划评估应当伴随规划活动的产生而产生,但长期以来规划评估理论与实践的发展都没有获得应有的重视,规划评估的理论发展相对滞后。直至20世纪60年代,规划逐渐由“蓝图规划”向“公共政策”转变,评估才成为规划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理论界认为存在一种可以用来评价规划价值的客观标准,而早期的理论则主要强调的是规划决策的最优性和科学性,所以追求理性(Breheny等,1985)和系统性(Chad⁃wick,1971)成为规划评估的价值判断依据。随着规划活动由空间范畴不断扩大到社会、经济、政治等多个领域,绝对理性的规划评价标准已经无法准确反映出规划的特性和价值(Healey,1993)。规划界逐渐意识到绝对最优方案的不合理性,认为每一个方案在不同的条件下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不可能存在绝对最优的规划方案,因此规划评估思想也从最优方案转向方案可行性论证,从单一方案转向多方案选择,即寻找相对较优规划。规划评估研究的重点开始转变为相对最优规划的寻找机制,而其中最具影响力也最常用的一种实现方式为测试,这种方式主要是对还未实施的规划方案进行的评估。受到公共政策评估“物有所值运动”的思想影响,同一时期,规划评估的价值标准也相应发生变化,开始强调有限资源利用的效用最大化原则,主要追求规划的经济性和效率性。

2.3.1.2 基于一致性的评估理论

“基于一致性”的评估理论主要是针对规划实施效果的评价思想,所谓一致性即实施效果与规划方案设计一一对应性。以Wildavsky(1973)为代表的学者主张以实施结果与规划方案的契合度作为判断规划是否成功的依据。Wildavsky认为,规划是在设定的一定时间内将已经绘制完成的蓝图在空间上的照搬,规划与实施之间是一种线性的关系,规划实施与规划设计越接近,规划越成功,反之规划则是失败的。这种规划评估理论非常强调对规划实施结果的评价,具有很强的目标性,要求可供操作的决策、实施的步骤和具体的结果与规划中相应的表述完全一致,并且认为规划实施一旦获得成功那么整个规划以及规划程序都是成功的(孙施文等,2003)。Sabatier(1986)也赞同这一观点,他在Wildavsky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指出比较规划实施所达成的目标与规划方案所设定的目标,便可评估规划的实施效果。由于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这种以规划实施结果为主要评估对象的评估理论,经常在一些规划评估的实证分析中使用(Brody等,2005;Berke等,2006)。20世纪80年代,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治理的相关规划评估活动就是“基于一致性”的评估理论的典型案例。这种评估理论在我国也受到部分学者的推崇,如倪芝青等(2010)通过构建可量化的指标体系来评估杭州市“十一五科技规划目标的实现程度,以实现程度作为规划实施效果的衡量标准。(www.daowen.com)

2.3.1.3 基于过程的评估理论

“基于一致性”的评估理论忽略了规划实施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此也受到不少学者的质疑。Alexnder等(1989)先对“基于一致性”的评估理论进行了批判,他们认为,受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规划实施结果与规划方案之间存在不一致性并不意味着规划不成功,仅对规划实施效果进行评估不足以说明规划的本质,而应当就规划实施的整个过程进行监测和评价。在他们的理论分析中,不确定性因素主要包括社会经济形势、相关利益主体的偏好、社会主体的价值观及现实环境中的其他因素。若规划实施过程因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而发生偏离,则规划失效的根源不在于方案本身,而在于规划实施过程。由于该理论重点关注规划实施过程的评估,因此称为“基于过程”的评估理论。Talen(1996),进一步辨析了“规划实施过程”和“规划成果的实施”的区别,他认为规划师在对规划进行评估的过程中有必要解答规划是否被真正地实施、实施的程度如何等基本问题。在中国,部分学者在规划评估的相关文献中也针对规划实施过程中不确定性因素进行解释。他们承认规划实施过程偏离规划方案的预设有其必然性。于立(2004)认为,规划实施结果在数量上的偏差是可接受的,在不确定性视角下的规划有效性取决于规划过程中各项决策的合理性(汤海孺,200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