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区域经济差异的测度与描述方法

区域经济差异的测度与描述方法

时间:2023-06-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关区域经济差异问题的研究首先是从如何测度开始的,现有的文献在数据指标、空间尺度及分析方法的选择上均存在一些差异。目前,区域经济差异度量的空间尺度多为省区、经济地带和地级城市间。概括相关文献对区域经济差异变动轨迹的论述,主要有两组相反的观点,即区域经济差异扩大论和缩小论、U形论及倒U形论。

区域经济差异的测度与描述方法

有关区域经济差异问题的研究首先是从如何测度开始的,现有的文献在数据指标、空间尺度及分析方法的选择上均存在一些差异。对于选取何种数据指标来度量区域经济差异,学界并没有统一的标准。研究者根据自己的研究需要和数据可获性选择不同的指标,例如,人均GNP、人均GDP、人均收入、人均消费等。早期考察地区经济差异的指标多为人均GNP,如Tsui(1991)、杨开忠(1994)和宋学明(1996)等。1993年,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进行重大调整之后,人均GDP成为大多数文献经常使用的指标。在考虑地区间居民收入、生活水平差距的文献中,多采用人均收入指标,如林毅夫(1998)、江小涓(2005)、Wan(2007)等提出的“基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收入支出情况”来分析经济差距问题。

目前,区域经济差异度量的空间尺度多为省区、经济地带和地级城市间。采用不同研究方法(基尼系数、加权变异系数及Thiel指数等)和数据指标的经济差距描述会存在差异。概括相关文献对区域经济差异变动轨迹的论述,主要有两组相反的观点,即区域经济差异扩大论和缩小论、U形论及倒U形论。(www.daowen.com)

Friedman(1987)、覃成林(1997)、罗守贵(2005)等的研究大多肯定了区域经济差异扩大论的观点,认为地区间经济发展存在较大差距,并且这种差距会进一步扩大。与这种观点相反,杨伟民(1992)、Jian(1996)、覃成林(2002)等通过对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改革开放后,区域经济差异较小且存在进一步缩小的趋势,而另一组相反的观点则是“U形”论和“倒U形”论。20世纪末,世界银行公布的一本中国经济发展研究报告中指出中国区域差异呈现U形变动趋势,以1990年为拐点,在它之前,区域经济差异不断缩小,而1990年后经济差距又不断扩大,这与林毅夫等(2003)的观点基本一致。白雪梅(1998)以三大经济地带作为测度区域经济差异的空间尺度,结果发现1978年,三大经济地带间的经济差距处于U形的最底端,在此之前,区域经济差异逐年递减。部分学者提出不同的观点,魏后凯(1992)采用1952—1990年的人均国民收入测算加权变异系数,发现中国省际收入总体上呈倒U形变动趋势。徐建华等(2005)的实证研究表明我国区域经济差异变动轨迹基本上呈现为波浪状的“复合倒U形曲线”。近年来,还有学者发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差异已演变成倒N形(干春晖、郑若谷,2010)。20世纪90年代以来,区域经济差异是经济理论和实证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而关于区域经济差异的测度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以不同数据指标、时空尺度和研究方法为基础的结论必然不尽相同,从而导致目前区域经济差异研究状态相对混乱。尽管学者们各执一词,但是由于经济数据本身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且三种研究方法的原理并没有太大差异,因此,在相关的文献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个基本结论:改革开放初至20世纪90年代初,区域经济差异呈下降趋势,而后,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又逐步扩大,进入21世纪后,区域差异开始逐步缩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