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和规划要在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的同时,加强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在突出地区产业特色的同时,力求大胆创新,积极营造和发展具有地区优势的核心产业,提升地区产业竞争力和对外影响力。
1.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业规划
产业规划不应凌驾于市场之上,但也不应该完全由市场来决定。大部分行业的发展和布局应该尊重市场的选择,其中,规划更多情况下发挥的是引导作用,但对于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政府规划应该发挥更多的作用。另外,政府要加强产业空间的管治,提高产业用地的使用效率。
(1)市场竞争和产业规划不可偏废。
许多学者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发展应该完全由市场来决定,要尊重市场对产业的选择。的确,市场是最有效和最有活力的经济运行机制和资源配置手段,它可以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使企业能够对供求的变化及时作出灵活有效的反应,具有减少资源的浪费、促进优势产业的发展等优点,但市场也有其局限性,这些局限性仅靠市场自身是难以克服的,因此,若摒弃产业规划的引导、完全依赖市场作用的产业发展,则其缺陷大于优势。
在市场经济中,个体的理性选择在个别产业、个别市场中可以有效地调节供求关系,但个体的理性选择的综合效果却可能导致集体性的非理性行为。例如,在某一阶段,市场提供了生产汽车利润相对较高,作为理性的投资者如果都集中投资汽车行业,必然造成整个行业的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另外,如果完全依赖市场竞争,那么企业为了谋求最大的利润,则可能把资金投向周期短、收效快、风险小的产业,导致产业结构不合理。尤其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若投机的冲动使信息垄断者不一定按照竞争规则行事,将导致社会资源无法实现最优配置。
然而,过分强调政府对产业规划的作用,忽视市场信号对产业配置的作用,也会造成要发展的产业难以形成规模、不应发展的产业却迅速成长的后果。人们最不想看到的结果是由于规划的刚性约束而影响产业的发展活力和合理竞争,造成地区间产业的重复建设和过度竞争。
因此,为了促进产业的健康和有序发展,需要将市场和规划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产业规划和产业政策弥补市场无法解决的问题。
(2)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规划的核心。
对于日常生活消费产品和绝大多数工业产品的生产,应全由市场机制来调节;但对于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如石油化工、钢铁等基础性行业),国家应该在宏观上加以调控,在空间上进行合理布局。
①基础产业。
基础产业是指支撑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运行的基础部门,它决定和反映着国民经济活动的发展水平,也影响着其他产业部门的发展。基础产业包括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基础原材料等。
基础产业发展和布局的特征如下:
a.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属于典型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建设周期通常在3年以上,因此一旦决策形成事实,短期内难以改变。
b.许多行业属于大型装置性工业,对生产规模、技术水平等要求较高。例如,炼油工业目前一般要在1 000 wt以上、乙烯要在100 wt以上才能获得规模效益。另外,相对高端的基础产业的技术含量密集,对劳动者的素质和技术熟练程度要求也较高。
c.产业用地大而多,耗水和耗电量大。例如,2007年,我国大中型钢铁企业吨钢耗新水5.31 m3、吨钢综合能耗为668 kg标煤。一般形成的是一个大型工业园区或工业基地。
d.原料和产品运输物流量大。例如,钢铁生产每增产1 t钢,就需要增加5~6 t的外部运输量,因此,基础产业的发展需要铁路、港口等运输体系的配合和高效的运输,所以基础产业一般都布局在交通条件相对便利的港口或消费市场地。
e.对相关产业配套要求高。基础产业的发展不仅受上游和下游产业发展的影响,也需要相关产业与其配套,如乙烯行业的发展需要若干的基础化学工业配套。(www.daowen.com)
f.对环境压力较大,“三废”(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排放量高,因此,对环境污染处理能力和相应的设施投入要求较高。
基础产业的这些特性决定了这类产业的发展和空间布局不能完全由市场机制来左右。在充分考虑市场对产业需求和空间配置作用的前提下,国家一定要在发展总量、区域布局和进出口等方面加以调控,引导基础产业有序、健康地发展。
②外部效应比较大的产业。
外部效应是指单个的生产决策或消费决策直接影响了他人的生产或消费,其过程或作用不能通过市场机制削弱或消除,需要市场机制之外的力量予以校正和弥补。外部效应意味着有些市场主体可以无偿地取得外部经济性,而某些人或团体则可能蒙受外部经济性造成的损失却得不到补偿。前者是指某些人或某些团体在不付出任何成本的情况下从别人或社会获得好处(收益)的行为,如一些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企业带来的外部经济效益;后者(如工厂排放污染物)则会对附近居民或者其他企业造成损失,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采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等造成国家或地方整体利益的损失。
对于外部效应比较大的产业,只有通过国家税收、补贴政策或政策管制(如特定的排污标准及征收污染费等规定),外部效应内在化,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经济发展和市场化过程的外部效应,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因此,一些公共基础性行业和设施的发展和建设,需要发挥政府规划的作用,使基础设施建设和布局能够产生最大化的社会效益,而政府对于带来负外部效应大的企业,要加强管理力度,使此类企业的这种影响降到最低。
2.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规划理念的转变
完善市场经济体系并进行宏观调控不可或缺的手段是政府立足宏观角度,为防止或纠正市场失灵所进行的各种规划。与此同时,产业规划也是政府为了避免在完全市场经济作用下可能出现的各种产业发展问题的手段,但在新的发展背景和环境条件下,产业规划的基本理念已经发生了变化。
(1)由注重产业量的扩大到重视质的提升的转变。
随着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各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和政绩考核指标正在由简单考虑经济总量和发展速度转变为经济和社会指标的全面以及又好又快的发展。产业增加值、投资规模、外资企业和新建企业数等量化指标曾经是衡量地区经济和产业发展的核心指标,但现在,除考核这些指标外,对产业发展和布局质量等指标考核逐渐增强(如产业的节能减排、产业运行效率、产业布局对环境和生态的压力等),因此,在产业发展和规划中,需要充分考虑产业发展和布局可能对资源、环境、生态的影响以及产业发展的质量问题。
(2)由注重具体产业项目到重视整个产业发展的转变。
计划经济时代,从项目立项、审批到建设是各级政府的重点工作,尤其是一些大项目的建设牵动着政府对于经济工作的指导方向。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导入,政府工作重点逐渐从管理项目转变为宏观引导行业发展,具体项目发展和布局更多的是由市场来决定,因此,具体项目的发展和布局一般不会再出现在产业发展和规划中,而产业发展和规划的侧重点主要是整个行业的发展。
(3)由注重产业布局到重视产业用地的高效利用。
土地资源已成为各地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长期以来,土地开发随着企业家的开发意图在改变,产业空间布局对土地的利用效率考虑不足,单位面积的投入和产出相对较低。低密度、花园式工厂等圈地式产业开发模式造成土地资源浪费严重,因此,开发并合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应是产业发展和规划的基本理念。
(4)由政府主导规划向政府主导和公众参与相结合转变。
在政府管理和决策民主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各类规划工作已经由政府主导开始向积极吸纳民众、企业和非政府组织的意见和建议转变。产业发展和规划的内容需要充分了解不同利益群体的需求,不能仅从企业的角度考虑(特别是外部效应比较大的行业发展和布局),而是更需要站在不同利益集团的角度审时度势、科学决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