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目前存在的短期组织机制,必然导致多余的存储品对价格和新增生产量产生比例失衡的影响:这些存储品给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让市场尽快将其出清。如果x是按正常价格的比例计算出来的每年贮存存储品的总费用,y是多余存储量对全年消费量的比例,p是与价格成比例的低于正常价格以下的最大下跌量,q是因与价格成比例的下跌量而引起新增生产量低于正常产量以下(即低于假定生产量和消费量以正常价格相平衡时的数字)的最大下跌量,那么在某些简化的假设下,价格最初的下跌量p便可由以下方程式求出:
pq = xy
由此可以很容易看出,这个方程式在最简单形式下的有效性(更一般的假设会让这一方程式变得复杂,但并不会改变其本质)需要以下几方面的假设:(1)价格应该从最初的最低价格稳步回升到正常价格;(2)由于一定量价格下跌到正常价格以下而引起的消费增量等于由同一原因而引起的生产减量(由此可以很容易地推出,生产率低于正常生产率的最大降幅,等于存储品的平均出清率)。[38]短期物价理论对人们来说如此无足轻重——据我所知,这个简单的方程式还不为人所熟悉——即便它有助于解释主要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强度。[39](www.daowen.com)
这个方程式还说明了:在某些情况下,通过一致的行动,安排存储品贮存方面的价格维持方案是必然的,也是合理的,同时还能保护这种方案的组织团体免受损失。在生产缺乏弹性,或某一特定产品在国家实业中所占的比例极大,以至于找不到其他替代行业的情况下,如果因估计错误而产生大量多余存储品,并且允许事情按照放任自流的原则发展的话,就可能产生毁灭性的后果。战后负责贮存澳大利亚和南非羊毛的B.A.W.R.A.组织,对羊毛生产商的好处不可估量,其实对整个世界都是如此,因为它阻止了羊毛工业的崩溃,而这种崩溃紧接着可能会导致羊毛紧缺。战后的麻烦和1920年至1921年的经济萧条,导致了巴西政府对咖啡采取物价稳定措施,马来联邦政府也对锡采取了物价稳定措施,这两种情况都完全基于同样的理由。同样,美国对铜的限制与海峡殖民地和锡兰对橡胶的限制,虽然路线不同,但却是以不同的方式来解决同样的问题(这些措施旨在大力限制产量,以便在合理的期限内出清存储品)。在有大量存储品的情况下,必须以某种方式限制新增产量:要么通过大幅压低价格进行强行限制,要么通过有组织的自愿限制来实现同样的结果,而不至于使价格下跌太多。在这种情况下,有组织的限制政策对生产商无疑是有利的。只有当目标价格水平高于正常生产成本,或者加入限制计划的生产商在总生产能力中所占比例不足时,这种政策才会变得危险(对橡胶的限制就是这种情况)。[4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