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把注意力转移到与美国相同的现象的研究上来,尽管基于上述理由,这种现象在美国并没有像在英国那样令人不安,然而值得注意的是,1925年至1929年期间,美国联邦储备系统的定期存款增长而无须相应地提高准备金,使得会员银行的贷款和投资大幅增加,但商品价格却没有上涨。
美国联邦储备系统的统计数据本身就是一项独立的研究,我没有资格从事这项研究。然而,下表所示的短期存款和定期存款,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英国,都将说明储蓄存款与活期存款之间比值变动的重要性:
定期存款与短期存款在存款总额中所占的百分比[5]
从上面的表格可以看出,定期存款对短期存款的比值呈现上升趋势,就走势和数量而言,美国与英国大致相同。由于定期存款所需要的准备金率低得多,这一趋势使得在既定的准备金基础上,可用的银行信用增量大大超过了其他情况下可能出现的增量。此外,如果定期存款没有发生如此巨大的增长,则不会出现不抬高物价就有如此巨大的银行信用扩张。这是一个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是,如果在英国也对准备金采取同样的做法,定期存款像这样增长,必定会产生严重的通货紧缩。即使按照原来3%的准备金率的要求,在既定的准备金基础上,与此类准备金所维持的物价水平相比,这种做法还是会使物价水平降低。
英国和美国的银行业务对定期存款准备金率产生的不同作用可以用下面的计算来加以说明。假设美国短期存款的平均准备金率为11%,定期存款平均准备金率为3%,英国存款总额的准备金率为11%;那么,如果将短期存款账户中10%的存款总额转移到定期存款账户,使存款总额中定期存款所占比例从30%增加到40%,在不考虑其他影响的情况下,在美国,对物价水平的影响会导致其下跌4%,而在英国,类似的转移会导致物价下跌14%。
事实上,美国的定期存款在1920年至1929年间翻了一番,在此期间,这一巨大的增长扩大了金融流通,以至于如果按照英国的准备方式,就会出现工业流通紧缩而导致物价严重下跌,或者准备金相应增加的局面。英国的制度急于防止银行在供应工业用途货币时可能发生的通货膨胀,这使得银行不能灵活地履行其他职能,比如应对金融流通中更大的变动需求。另一方面,美国的制度只是略微阻断了金融流通的扩张。(www.daowen.com)
在维持工业稳定性方面,美国的制度更明智、更有效。另一方面,有人可能会反对,认为美国的制度可能正是因为这种原因会使资本膨胀发展到英国制度不可能达到的程度。但是,如果维持工业稳定性和最佳产量是我们的主要目标,总的来说我认为应该如此,那么美国的制度确实更可取。
应该补充说明的是:在量的方面,我们必须谨慎阅读美国的统计数据。根据《联邦储备局第十三次年度报告(1926)》第8页记载,定期存款的增长“从某种程度上讲,不过是由于定期存款所需的准备金率较低,以及会员银行加大鼓励储蓄账户的力度而导致短期存款向定期存款转移的现象”[6]。然而,由于规定很严格,要求所有少于30天的通知存款都被归入短期存款的范畴,这种转移的作用因此而被抵消。这一规定本身是极好的,因为,尽可能严格地将储蓄存款和活期存款划分开的制度应该受到欢迎。
此外,美国战后的定期存款增长速度,部分是由于会员银行在定期存款的低准备金率的刺激下更加努力地以牺牲互助储蓄银行的利益为代价来保障这一业务而导致的。下面[《联邦储备银行与货币市场》(The Reserve Banks and the Money Market,第38页]由伯吉斯(W. R. Burgess)先生提供的表格展示了两类储蓄存款合并后的结果。
注:单位为百万美元
这张表格的主要意义也许在于它显示了社会习惯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所表现出的显著稳定性;同时,美国和英国的数据之间也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为了让这些数据同上表的数据更具可比性,如果把英国的邮政储蓄银行存款也包括在内,与上表最后一栏数据相对应的英国战前和战后的百分比都在54[7]左右,而美国则为51和5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