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讨论的重要性在于此。在货币状况本身不变的情况下,仅仅只有国外借款人的需求清单发生变化,就能使国内现有货币收入水平失衡。如果国外借款人已经准备好并能够提供比以前更好的条件,而国内借款人的需求清单没有变化,这意味着国外贷款增加了。因此,直到货币收入相对于国外类似收入(可能会因为黄金流动而稍微上涨)而言下降到足以使外汇结存也相应增加时,黄金将会外流。国内实际收入下降的程度,将部分取决于国内借款人对贷款的需求弹性,部分取决于其他国家与本国之间的商品需求弹性。如果国内投资需求有弹性,对外贸易没有弹性,那么过渡的麻烦和不便之处可能非常大。
目前,民意主要受到19世纪经验的影响,至少在英国便是如此。那时由于各种原因,国外投资对国内货币收入水平的不利影响可能是最小的。现在情况发生了变化,就高流动性的国外贷款所带来的国家利益而言,目前为止,人们还未认识到上述观点的重要性。
在一个老牌国家,特别是人口不再迅速增长的国家,国内投资借款人的贷款利率必然会下降。而在新兴国家中,贷款利率将保持不变,而且随着这些国家不断克服早期的探索困难,只要他们在意作为借款人的声誉,贷款给他们的预估风险将会下降。因此,老牌国家逐渐将越来越多的储蓄借给国外。其中的一部分将来自于以前国外贷款的利息。但至于其余部分,必须通过降低生产成本来刺激出口,从而增加贸易顺差。如果无法降低成本,黄金将会流动,银行利率将会上升,失业率将成为长期问题。当对制成品普遍征收关税(准备提高进口此类货物时增加)导致国外对老牌国家的出口商品需求缺乏弹性,且老牌国家的工会反对减少货币工资时,尤其可能发生上述情形。
如果一个国家因国外利率高于国内利率,便将大部分储蓄借给国外,同时国外对其大多数出口产品征收关税,而且为了平衡上升的成本往往会不时地提高关税,因为黄金从债权国流出,导致受保护国家的成本逐渐上升,那么这个国家可能会陷入什么样的困境呢?读者可以详细分析一下。
例如,读者可以设想一下,在英国,政府和个人都不愿意以高于5%的利率在国内投资;在澳大利亚,政府愿意以6%的利率发展,两个国家都是金本位制,同时两国之间的贷款完全流动;再设想一下,澳大利亚根据两国生产成本差异,对大多数英国商品征收的关税是浮动的,而英国的工资实际上是用货币来计算的;最后设想一下,英国有一项节俭运动,提高了储蓄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而且比例异常高,或者政府受财政支配征收重税,从而为偿还国家债务筹集高数额的偿债基金。[21]
或者读者也可以设想,黄金流入国的货币管理当局通过管理货币体系,使黄金流入对银行利率或货币量不会产生任何影响。(www.daowen.com)
我们必须重申,所有这一切都受到国外贷款高度流动这一假设的约束。与流动性高的国家相比,在流动性不高的国家,由于国外物价水平变化而造成的失衡,可能来得更突然,情况更严重(因为银行利率的变化无法消除这种影响),但是,由国外利率变化造成的失衡将是次要的。此外,即使长期贷款流动性相当高,除非可以获得利益加以平衡,否则国内不一定要受国外贷款短期高流动性的影响。如果短期没有流动,那么国外利率短期变动就不会造成严重不便。下卷第七篇第36章将讨论减少国外贷款短期过度流动的方法。
国际不均衡引起的严重变化,部分在于这些变化不可避免。如果我们讨论的是一个封闭体系,只需要满足内部均衡的条件,那么,适当的银行政策总是能够防止对现状的任何严重影响继续恶化。如果为了避免利润通货膨胀便限制信贷产生的速度,那么货币购买力和货币效率收入就不会受到影响。但当外部均衡条件也必须满足时,就没有银行政策能够避免对内部均衡的影响。
这是由于国内外借款人的需求清单不一致引起的,与国际标准价值变化无关。对于国内和国外的借款人来说,这些清单可以、而且也确实会发生不同的变化。当这种情况发生时,现有的外国贷款利率就会发生变化。因此,除非一个国家愿意随时接受大量黄金,也愿意偶尔在不改变本国贷款条件和数量的情况下,放弃大量黄金(无论如何,这种情况不能无限期地持续下去),否则外国环境变化必然导致国内的不均衡。此外,如果国外贷款流动性较大,国内工资流动性较低,本国出口需求缺乏弹性,国内投资贷款需求弹性较大,那么,因为必须维持外部均衡,所以,内部均衡须从一个状态过渡到另一个状态,这一过程可能会既漫长又艰难。
即使改变银行利率只是为了暂时调整国外贷款,以便保持外部均衡,也不能阻止银行利率变化对国内贷款产生影响。因为时间太短,无法抑制工资水平降低,也无法阻止其对产量和就业量的影响。第13章中所说的银行利率有个优点,即可用来恢复长期均衡,即银行利率的作用是双向的,既会减少国外贷款,也会增加外汇结存。当我们用银行利率来约束国外贷款时,优点就变成了缺点,或者说至少是有问题的。国外贷款过多可能是暂时的,不需要调整工资结构,因为这种调整必须在外汇结存大幅度增加之前进行。由于银行利率对国外贷款的影响见效快、容易理解,而对国内形势的影响却比较慢、难以分析,因此,人们正在慢慢意识到使用这把双刃剑的问题所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