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一再强调信贷周期的发展轨迹千变万化,为了简单起见,现在不妨挑出一条经常出现的发展轨迹,也许可以称之为一般或正常发展轨迹。
某种非货币因素无意之中增加了投资的吸引力。这个因素可能是一项新发明、一个新国家的发展、一场战争,也可能是许多小的影响朝同一个方向发展,从而使“商业信心”回升。或者,这个因素可能来源于股市的繁荣,或自然资源的投机买卖,或实际存在的垄断,但最终都将影响新资本品的价格。
自然利率的上升,与投资吸引力的增加相一致,并不会因为储蓄增加而受到抑制;同时市场利率适当上升也不会抑制投资量的增长。
默许银行系统增加投资量可能导致货币总量有所增加,但是,起初必要的增加可能不会太大,可在不知不觉中用银行富余的资金来解决,或者在货币总量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减少金融流通需求量来供应。
在这个阶段,资本品的产量和价格开始上升,就业状况改善,批发物价指数上升。新就业人口支出增加之后,会导致消费品价格上涨,从而给消费品的生产者带来暴利。这时,几乎所有商品会涨价,所有企业家都能从中获利。
起初,生产要素的就业量会增加,而报酬率却不会有太大变化。但是,在大部分失业要素被吸收到就业之后,企业家受到高利润的刺激,相互竞争,开始提供更高的报酬。
因此,工业流通需求量将一直增加,开始是用来增加就业量,然后还要用来增加报酬。因此,当银行体系不再按照其原则惯例提供必要数量的货币时,将会到达一个点。(www.daowen.com)
然而,在金融流通、流通速度和中央银行准备金发生变化之后,在不明显违反原则惯例的情况下,银行体系所能应对的工资报酬变化竟是如此之大。
之所以会来到转折点,可能不是因为银行体系不愿或无力负担增加的工资报酬,而是因为其他三个原因中的一个或多个。某些金融家具有先见之明,或是以往经历过危机,比商界或银行业更有远见,他们认为如此导致金融市场情绪有所动摇,这有可能引起转变。果真如此,如上所述,“空头”情绪增加将导致金融流通要求量增加。金融流通增加的趋势再加上工业流通增加,可能成为压垮银行体系的最后一根稻草,最终银行强制实行利率,该利率不仅完全等于自然利率,而且在环境改变的情况下很有可能会远高于自然利率。
也有可能是新投资将随着时间的推移或某类资本品供应的增加而逐渐失去了吸引力。
或者因上述原因没有发生转变,繁荣期第二阶段(消费品生产活动增加)到来后不超过一个生产周期,就可能产生共同反作用,因为消费品价格必然会下跌,且跌破较高水平。
因此,问题越积越多,经济最终进入衰退期:新投资的吸引力消失、金融市场情绪摇摆不定、消费品价格反向变化、银行体系无力满足日益增长的货币需求,一开始是工业流通需求增加,紧接着金融流通需求也增加。
因此,这一过程是这样的:首先,资本通货膨胀导致投资增加,然后产生商品通货膨胀;其次,资本通货膨胀和商品通货膨胀继续加剧,大约持续一个消费品生产周期;然后,在这一时期结束时,商品和资本通货膨胀急转向下;而后,资本通货膨胀开始衰退;最后,投资低于正常水平,导致商品通货膨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