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读者而言,要理解本书对利润的定义,对产品总价值在收入或收益和利润之间的划分并非任意而为,这一点很重要。利润的本质特征在于,利润为零是当今经济世界中货币购买力均衡的一般条件。正是因为从现实世界中引入了这一事实,我们选择的特定基本方程式才具有意义,才能免于沦为纯粹的恒等式。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要素的效率收入可能因法令突然改变。从理论上讲,我认为在个人主义竞争体制之下,企业家群体对未来货币变化的共同判断,或者工会发动的罢工可能导致生产要素的效率收入发生变化。实际上,正如本章下一节所述,因为工资确定方法或效率系数变化,会引起实际收入相对于效率自发变化,从而导致物价变化。然而,在现有情况下,最常见和最重要的变化原因,是企业家受到实际收益的影响,可正可负,增加或减少在生产要素现有收入下提供的就业量,从而导致这些利率的增加或降低。因为,利润不为零,是除苏联以外的现代工业国家经济变化的主要原因。正是因为利润率朝特定方向改变,企业家才会因此生产这种产品而不是那种产品;正是因为整体利润率改变,企业家才会调整为生产要素提供的平均报酬。
“二战”时期的苏联工厂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追求利润是工厂生产商品的动力,而在社会主义国家却完全不同。在“二战”时期的苏联,工厂和商品都是国有,生产的动力是国家计划,与利润无关。(www.daowen.com)
此外,还有一个原因能够说明,为什么可以将上述情况视为当今现实世界中正常的变化机制。当一个国家的中央货币管理当局想要通过改变国内货币收入水平,从而改变货币收入所需的货币流通量时,管理当局并没有权力下令减少个人货币收入,唯一能做的只有改变贷款条款。因此,正是通过变更贷款条款才引发一系列变化:贷款条款变更影响生产资料的生产吸引力,从而影响相对于储蓄率的投资率,继而降低消费品生产商的利润,导致企业家因此调整提供给生产要素的平均报酬,最终改变货币收入水平,实现终极目标。这并不是产生这一结果的唯一方法,但事实上却是当今世界大多数国家通用的唯一方法。
一般来说,朝着新均衡物价水平的每一次变化都是因利润不为零而引起的,而上述分析的意义在于证明了这种均衡状态实质上就是:(一)储蓄与投资价值相等,(二)“市场利率”与“自然利率”相等。
因此,如果银行体系可以使市场利率等于自然利率,以此来控制贷款金额,那么投资价值将等于储蓄额,总利润将为零,全部产品的物价将处于均衡状态。同时在货币购买力未处于均衡状态以前,将会存在一种动力,在消费品生产与生产资料生产之间转移生产资源。因此,购买力要稳定,银行体系就应按照这种方式和标准行事;但不得不承认,短期内这并不总是可行,原因在于,短期内自然利率有时可能会出现很大的波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