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企业内部控制设计原则与国家法规详解

企业内部控制设计原则与国家法规详解

时间:2023-06-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按照财政部等五部委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要求,内部控制设计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与内部控制相关的国家法律法规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中的有关规定。在内部控制这一系统中,不管机构的级别多高,相关人员的职务多高,都必须服从内部控制的安排,执行内部控制的原则,自觉遵守内部控制的具体规定。

企业内部控制设计原则与国家法规详解

按照财政部等五部委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要求,内部控制设计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合规性原则

合规性原则是指内部控制的设计应当遵循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本企业的规章制度,确保国家法律法规和企业规章制度能够得到贯彻落实。与内部控制相关的国家法律法规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中的有关规定。企业设计的内部控制制度只有与国家的法律法规相符,才能将内部控制与外部监管有机地结合起来,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在这一制度下产生的会计信息和其他经济信息,也才能获得政府、投资人、债权人、客户、供应商以及社会公众的认可。企业的规章制度一般包括企业章程、财务管理制度、会计核算制度、预算管理制度、成本管理制度、资产管理制度、业绩考评制度以及采购、生产、销售筹资、投资、资产、利润分配等方面的管理制度。企业设计的内部控制制度只有与企业的相关规章制度协调一致,才能保证内部控制的实用性,最大限度地实现内部控制效应。

(二)全面性原则

内部控制制度应当涵盖企业内部的各种经济业务、各个职能部门和工作岗位,并针对业务处理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将内部控制落实到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环节。

就内部控制涉及的业务范围来说,其应当覆盖企业所有的经济业务,包括货币资金收支业务、材料物资采购业务、资产盘存业务、产品销售业务、筹资业务、债权债务结算业务、投资业务、在建工程业务、担保业务等。从理论上讲,内部控制的范围扩展得越大,控制就越是严密,作用也就越大。因此,绝不能因为经济业务发生的频率较低,涉及的金额不大而忽略。但是,基于企业的经营规模、业务复杂程度、内部组织机构、办事人员的分工等具体情况各不相同,内部控制的要求可以有所区别。一般情况下,对于经济业务比较简单,种类较少,涉及金额不大,企业经营者能够经常过问、了解并掌握各项业务发生情况和财务收支情况的小型企业,内部控制应重点关注货币资金的收支业务。因为货币资金收支业务发生频繁,而且大多数业务与企业外部发生关系,因此发生错误和弊端的可能性一般较大。对于经济业务种类繁多、内部分工较细、对外关系复杂、企业经营者难以随时掌握各方面情况的大中型企业,内部控制的范围必须扩展到企业的每一种经济业务。

就内部控制涉及的部门和岗位来说,应当覆盖企业所有的职能机构和工作人员。无论是拥有决策权的管理层,还是处于执行环节的职能部门,以及相关的监督部门,都必须纳入内部控制的范畴。无论是董事长、总经理、部门经理还是一般工作人员,都不能游离于内部控制系统。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绝不能把内部控制简单地理解为上层对下层的控制、领导对员工的控制、监督机构对执行机构的控制。任何单向控制的思维和做法都是错误的,也是无法取得理想控制效果的。在内部控制这一系统中,不管机构的级别多高,相关人员的职务多高,都必须服从内部控制的安排,执行内部控制的原则,自觉遵守内部控制的具体规定。换句话讲,内部控制面前人人平等,只有权限和职责的配置不同,而没有脱离内部控制的特权。(www.daowen.com)

(三)重要性原则

重要性原则要求内部控制在强调全面性的前提下,充分关注重要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一般地讲,重要业务事项主要包括企业重大问题、重要干部任免、重要建设项目安排和大额资金使用等;高风险领域主要包括大额资金的借贷、大额资金的使用等。对于重要的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企业应当通过建立五种制度强化内部控制。一是集体决策制度,即由企业领导班子集体讨论决定;二是联签制度,即大额资金的筹集和使用必须由企业负责人、总会计师、财务部门负责人共同签字同意后,由财务部门和资金结算中心负责办理;三是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即通过科学的预算统筹安排和约束企业的主要经营活动,把所有投资、收入、成本支出纳入预算,减少随意性和盲目性;四是大额资金动态报告制度,即财务部门和资金结算部门应当定期向企业主要领导与主管领导报告大额资金的动态情况;五是资金结算系统业务办理的监督制度,通过事前、事中和事后的持续监督,强化重要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的内部控制。

(四)制衡性原则

内部控制应当在治理结构、机构设置、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同时兼顾运营效率。企业经营管理必然要进行必要的分权,而权力需要约束。合理的治理结构、机构设置、职责与权力分配,科学高效的业务流程,才能保证各个机构、部门相互监督、相互制衡,从而达到平衡和稳定,防止某些权力“一股独大”。

(五)适应性原则

内部控制应当与企业经营规模、业务范围、竞争状况和风险水平等相适应,并随着情况的变化及时加以调整。管理面对的是人和外在环境,不同的人、不同的环境必须采取不同的方式和程序进行控制,因此管理无定法,关键在于是否适合本企业的特点,满足实现控制目标的要求。简单的“拿来主义”很可能会出现“水土不服”,必须考虑本企业的经营规模、业务范围、竞争状况和风险水平等因素区别对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