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来自不同国家的品牌,消费者对其产品的评价不一样,这种现象被称作来源国效应。早在20世纪60年代,人们就注意到这一现象(Dichter,1962)并进行研究(Schooler,1965)。在随后几十年中,以不同国家的消费者为对象,对不同国家的品牌进行的研究发现,来源国效应普遍存在。如美国消费者认为,日本、美国、德国的产品质量好于韩国,或比韩国产品更受欢迎;日本的家庭娱乐和电子产品的质量好于美国和德国,而拖拉机的质量不如美国和德国(黄合水,2003)。Hong和Toner(1989)等对发达国家消费者的研究还发现,发达国家的品牌的产品,得到的消费者评价高于新兴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的品牌。
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内市场广泛的产品领域中,国外品牌似乎占有先天优势,它们进入中国市场后,步步进逼,逐渐将国内品牌边缘化,甚至挤出市场。例如,自可口可乐、百事可乐进入中国市场之后,国内饮料业的大品牌“天府可乐”“亚洲汽水”纷纷销声匿迹,目前只剩下“健力宝”;曾经引领我国牙膏市场的国内品牌“中华”“两面针”“黑妹”等,在国外品牌“高露洁”“佳洁士”等的大肆进攻面前,也只好俯首称臣,把龙头老大位置让出。这类现象的出现,固然有国内品牌产品质量、营销手段等方面不如国外品牌的原因,但是否也有来源国效应作祟呢?检验来源国效应在中国市场是否普遍存在,对于全面地了解国内、外品牌之间的差距,很有必要。
从已有的来源国效应研究可以看出,来源国效应的产生一方面可能与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有关,例如美国和德国比韩国发达,故其产品质量被认为优于韩国;另一方面可能与一个国家的产业优势有联系,如日本家电产业规模大,故日本家电的质量被认为高于德国。法国的葡萄酒产业历史悠久,所以消费者认为法国酒的质量高于日本酒(Iyer & Kalita,1997)。可见,对于科技含量和产业优势不同的产品领域来说,来源国效应应该有所不同。(www.daowen.com)
本研究试图探讨的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问题,对国内消费者来说,来源国效应是否存在?不利于我国品牌却有利于外国品牌的来源国效应是否因产品类别的科技含量、产业优势的不同而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