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走在乡村振兴前列:贵州探索产业兴旺之路

走在乡村振兴前列:贵州探索产业兴旺之路

时间:2023-06-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随后,贵州省委、省政府结合本省实际,制定印发了《贵州省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2006年以来,万峰林脚下的村庄以旅游业为引领,全面实现乡村产业振兴。

走在乡村振兴前列:贵州探索产业兴旺之路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2018年1月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自2018年1月2日起实施。

随后,贵州省委、省政府结合本省实际,制定印发了《贵州省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

按照贵州省关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意见提出的阶段目标,2018年启动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小康行动升级版,第一产业值加值、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6%和10%左右;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小康。

让人感到惊讶的是,作为贵州省最偏僻、最落后的黔西南州,一个曾经让无人知、无人晓的万峰林,经过近十年来的加速发展、加快转型,在一届接着一届万峰林峰会和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的推动下,其脚下的上纳灰村、下纳灰村、双生村、纳录村、鱼龙村、万福村等后发赶超,并在2018年1月2日前,已提前三年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实现小康,为黔西南州乃至贵州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树起了标杆。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2006年以来,万峰林脚下的村庄以旅游业为引领,全面实现乡村产业振兴。

——农家乐从少变多。勤劳朴实的万峰林人民,抢抓万峰林旅游业越来越旺的机遇,按照相关部门的规划部署,将自家房屋变成了“摇钱树”,自己也从昔日的工人摇身一变成了老板。截至2017年2月,万峰林脚下村庄的农家乐已达到249家,实现营业收入0.6亿元,1089人实现了小康梦。如今,村民们的民族特食美食“八大碗”、蛋炒饭扬名中外。

——客栈由少变多变精。紧紧依托万峰林“独一无二”的世界景观、“独一无二”的气候环境,具有创新意识的万峰林人民,采用乡土装修风格、自然装修风格、东南亚装修风格和中国古典装修风格,将自家的房屋进行改造成为集餐饮、住宿、休闲、观景于一体的高端精品客栈。截至2017年2月,万峰林拥有民宿客栈115家,精品客栈35家,实现营业收入0.52亿元,带动578人实现小康梦。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越来越快。根据打造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国际山地旅游城市的总体安排,兴义启动建设万峰林旅游扶贫创新示范区,在万峰林景区内实施“千户万亩花海”和“花海跑马场”等项目建设,流转5268户村民8200亩土地入股万峰林旅游集团公司,人均通过租金、务工、管理、分红等增收2000元。

同时,将万峰林核心景区原承担的景区和城区生活资料供给职能转由瓮本村承担,采取“农户+合作社对接景区农家乐、城区农贸市场”模式,实现由传统农业村变为景区城区生活资料补给基地。全村14个村民组500余农户发展无公害蔬菜2100亩,林下和庭院养殖25000羽,发展“百香园”近千亩,年人均增收5600元。

——休闲农业成了村民增收主业。根据区位优势,万峰林街道办对万峰林脚下村庄的农业产业进行优化布局,确保发展的农业产业既能休闲观光,又能使村民增收致富。在纳灰河上游纳录村、双生村、鱼龙村、乐立村区域,建立农业观光体验、农业休闲娱乐、优质农作物生产基地,该区域涉及农户2203户10168人,2017年人均纯收入突破3000元以上;在纳灰河下游上纳灰村、下纳灰村、万福村,建立以油菜、优质水稻、蔬菜为主的优质农业观光旅游区,该区域涉及农户1568户7152人,2017年人均纯收入2830元。2014年9月20日,乐立村“Y两优900”水稻平均亩产净干谷1079千克,水稻亩产量创贵州省最高纪录;在沿纳灰河两岸,发展以花卉、苗木、经果林、蔬菜为主的新型种植业,种植连片的景观型庄稼和花木,该片区2017年人均纯收入突破3000元。

乡村振兴,人才是基石。2006年以来,万峰林脚下的村庄以培训新型职业农民为根本,全面实现乡村人才振兴。

——实施就业培训,农民变工人。紧紧围绕“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培训什么样的技术”这个核心,兴义市通过对周边企业的用工需求状况,分类别对勤奋好学、无职无业的万峰林群众展开培训。通过培训学习结业后,1014名村民从农民变成了工人,其中有181人在万峰林旅游公司就业,月人均收入2100元。有723人在客栈、农家乐就业,月人均收入2363元。有110人在黄草公司上班,月人均收入2300元。

——实施孵化培育,农民变艺人。兴义市对万峰林能工巧匠、民族文化传承人等进行排查统计,制定实施产业培育及“双创”孵化计划,积极发展家庭手工艺和特色文化产业,促进群众增收致富。截至目前,万峰林脚下的村庄有82户304名村民从事刺绣、竹编、藤编、木雕、根雕、酿酒石雕等家庭手工业,月人均收入突破2100元。291名村民从事布依八音、舞狮唢呐、布依傩仪舞等民族特色文艺,由万峰林旅游公司购买服务,月人均收入达2800元。

——实施技术培育,农民变能人。对目前从事农业生产、迫切需要提升生产技能的种养大户、致富带头人、新型经营主体从业者,以及回乡务农创业的高校毕业生、青壮年农民工和退役军人等,精选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拔尖人才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教师,根据不同产业特点,采取集中式、分散式、分段式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培训、实训。截至目前,万峰林脚下的村庄共有127人因培训而发展壮大,人年均收入突破10万元,成为万峰林乃至兴义市蔬菜、精品水果和养殖致富能人。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

没有乡村文化的高度自信,没有乡村文化的繁荣发展,就难以实现乡村振兴。2006年来,万峰林脚下的村庄以培育乡风文明为灵魂,全面实现文化振兴。

——农家书屋从无到有。创办上纳灰、双生、鱼龙等8个农村书屋,科技、文化等各类图书达到1.5万册。有8个村实现“一村一宣传文化站”,配置彩电、音响、投影和数码相机等电教设备,并设置了图书阅览室,存列各类图书和报刊五百余册。创新管是模式,将农家书屋延伸至客栈和街史馆。仅2017年,免费借阅图书325册,借阅人数300余人;办理《超星移动图书馆》读者证176张。下纳灰农家书屋被评为“全国示范农家书屋”称号。

——文艺活动丰富多彩。截至2017年,万峰林脚下的村庄先后举办了“中国金秋万峰旅游节暨南部乡镇片区运动会”、书画展、摄影展、旅游商品展和万峰林国际微电影盛典、庆淘宝店开业、阿里巴巴送货下乡文艺演出、迎春文艺演出、老年协会迎春文艺演出、庆元宵三下乡文艺演出、庆六一活动、纪念三八妇女节活动等近千场次各类活动,编排的《布音八音》《布依傩仪舞》《布依浪哨》《女子高台舞狮》等民族民间特色艺术节目,其中《布依傩仪舞》进入2007年“多彩贵州”舞蹈大赛决赛、获优秀奖,《布依八音》获2008年“多彩贵州”原生态歌舞决赛银瀑奖。《八音坐唱》成功申报为万峰林民族学校学生的必修课。2015年,下纳灰村被授予贵州省“第一批文化产业示范村”。(www.daowen.com)

——文艺队伍从弱变强。从2006年成立万峰林景区布依傩仪表演队开始,万峰林脚下村庄的文艺队伍越来越强大。截至2017年,万峰林共有《八音坐唱》《女子高台舞狮》《布依傩仪队》等民间文艺表演队20支,队员从2006年21人增加到了980人。2014年,下纳灰村被授予贵州省“第一批文化产业示范村”。

如今,无论是每年的“三月三”或是“六月六”,漫步万峰林的村村寨寨,处处都有万峰林民间文艺表演队的身影,处处都有他们优美的舞姿、悠扬的歌声。

——乡风越来越文明。万峰林脚下的村庄分别将“百善孝为先”“百孝顺为先”“八荣八耻”“公民道德规范”等名言警句写成条幅,挂在村中人流相对集中地段,结合村民习俗分类制作条幅,分别张贴到各家各户院墙上,引领村民将其作为行为准则,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通过订家训、完善村规民约、举办节日活动、设置农家书屋、组建民间文艺表演队伍,村民素质普遍得到提高,乡风越来越文明,昔日那些打打骂骂、不赡养父母、乱吐乱扔等现象,如今已变成了历史,乡村文化实现全面振兴。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2006年以来,万峰林脚下的村庄以坚持绿色发展为引领,全面实现生态振兴。

——“两违”建筑全面拆除。从2010年开始,兴义市万峰林街道办对万峰林脚下的村庄“两违”建筑进行全面摸底排查后,及时成立“两违”治理综合执法大队,按照“拆、改、清、绿”的整治要求,铁心硬手、动真碰硬、齐心协力强行拆除“两违”建筑289户、30144平方米,成功制止违法建设、违法用地44宗。

——危房改造力度全面加大。从2010年开始,兴义市万峰林街道办对万峰林脚下的贫困村民进行梳理,把经济最困难、住房最危险、保障最基本的农户居住需求放在首位,作为危房改造的基本要求。截至2017年,共实施危房改造1074户,改造率达到了100%。

——污染整治力度刷新纪录。在饮用水水源整治方面,万峰林街道办对万峰林脚下排污企业加强检查和治理,要求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确保村民饮用水安全;在禁烧秸秆方面,通过大力宣传和查处焚烧垃圾、秸秆14起后,村民环保意识得到大大提高,家家户户改用电气化;污水整治方面,投资3亿元,新建水体景观3个、污水管网9000米、污水处理设备58套、河道景观绿化2.51平方米、水生植物种植36.17万平方米等,并对核心景区村庄已建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管网、雨污分流管网改造、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缺水地区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河道治理、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项目,以及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及收运体系等建设。

——退耕还林力度前所未有。坚持水利、生态、石漠化治理“三位一体”,对村民们拓荒种粮的9135亩石旮旯全面实施退耕还林和人工造林。与此同时,对万峰林核心景区内的所有山坡实行封山育林,对万峰林深处的一些地块示范种植无籽刺梨1500余亩、五星大枇杷1000余亩,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同时,充分利用资源增加农民收入。

——村容村貌越来越新。切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开展“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六项行动计划,仅2017年就建成小康路19.8公里;小康房方面,进一步规范了景区主干道沿线房屋外观和楼层;小康电方面,实现用电同网同价;小康讯方面,联动互联网等全覆盖;小康水方面,修建引水渠2.9千米,解决315亩农田灌溉困难。如今万峰林脚下的村庄,彻底告别杂乱无章,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2013年,下纳灰村被国家农业部环保部水利部及国家旅游总局、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评为“中国十大最美乡村”之一。2014年10月,上纳灰村被国家民委命名为首批“中国少数民族村寨”。2015年,万峰林街道办事处被贵州省环保厅授予“省级生态乡镇”称号,下纳灰村被授予“省级生态村”和“中国最美乡村”称号。

基层党组织,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心骨”。农村基层党组织强不强,基层党组织书记行不行,直接关系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效果好不好。2006年以来,万峰林脚下的村庄以夯实组织为基石,全面实现乡村振兴。

——村级民主管理越来越规范。各村先后建立和完善了《村党支部议事规则》《村干部值班制度》《村务公开制度》等,以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纳录村支部被贵州省委表彰为“五好”基层党组织。

——村级班子越来越强。各村对标班子结构模型,推选村里有能力、主动干事、敢于干事的年轻同志担任村党支部书记,选举有能力、懂经济的年轻同志担任村委会主任,主抓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并配强村常务干部,实现村两委干部专业知识门类齐全、互相补充,经历、性格、气质协调相融。

——注入力量越来越大。各村分别聘请了2名民营企业家及致富带头人担任村支部副书记、村委会副主任,实现“以企(商)带村、以村促企(商)、村企(商)共赢”的社会目标。

——选派要求越来越高。采取个人报名、组织推荐、集中遴选的方式,精心从兴义市机关优秀年轻后备干部中,选派一大批既年轻,又学历深、干劲足、能力强的“第一书记”入驻各村,实现人岗相适、人尽其才。

从小变大、从弱变强,且在短短的时间内,旅游业实现“井喷”的万峰林,已成为黔西南州其它景区景点、贵州省其它景区景点乃至西部地区景区景点学习的典范,带动力越来越大,引领性越来越强。

率先走在乡村振兴前列的万峰林脚下的村庄,如今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上,如一列启动的火车,一刻不停地向“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全面振兴方向驶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