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限制开荒面积:乡村种粮热潮引发的村规民约

限制开荒面积:乡村种粮热潮引发的村规民约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少部分村民走在开荒种粮的前列。一些人家甚至全家出动,掀起了开荒种粮的高潮。他们经过打听,了解到兴仁、安龙等地一些村庄,采取的办法是只能在自家承包地附近开荒,没有承包地挨着荒山的,只能到远离别人的承包地开荒。于是,村干部们决定借鉴计划生育政策,来限制开荒的面积。村民们回忆,村里召开村民大会那天,当村干部们把实施新的“村规民约”宣布后,人声鼎沸的会场霎时鸦雀无声。

在南方的喀斯特地区,每遇干旱,人们“滴水贵如油”这句话并不陌生。而对于万峰林脚下的村庄来说,“寸土如命”则成了村民的另一个生活哲学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这里的村庄和其他村庄一样,村民们的承包土地基本固定了下来。但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多,“人多地少”便成了这里的人们的真实写照。

峰林脚下的村庄,承包地向来很少。

鱼龙村到下落水洞村(今天的万福村),除了沿着纳灰河两岸的田地,能够维持收成或增收外,其他区域的土地,几乎靠的是“望天水”。雨水充沛的年代,可以稳定收成,如果遇到干旱,要么减半收,要么颗粒无收。用当地村民的话说,吃饭不能靠这些“望天水”土地。

“那个年代,没有其他门路发展经济,唯一的出路就是靠种地。”闲时,村民们无论是串门摆龙门阵,还是赶场聚在一起聊天,大家的谈话主题,更多的是庄稼收成如何,这一年会不会再饿饭。

一些村民由于在土地承包到户后,又增加了人口。加之那时候缺油少盐,田地产量不高,村民们的饭量和现在相比,人均饭量是现在的三倍以上,一些壮劳力甚至是现在的四倍以上。

“那时候,想吃猪肉盼过年。平常吃得上猪油的人家少之又少,平常都是蔬菜辣椒水,饭后两三个小时又饿了。特别是农活季节,一天吃上四五顿,晚上还得吃夜宵,否则,肚子一直咕咕叫,饿得清口水直冒,这也是我们一年收成,不够半年吃的原因。”村民们回忆。

村里有户人家有八口人,他家只有三个半人的土地,每年能收五百斤大米、八百斤玉米。每顿饭,需一背篓蔬菜,一斤辣椒面,四斤粮食才够吃。如此推算,该户人家一年种的粮食不够半年吃,大多数都是靠一半菜一半粮,才能勉强度过一年。

要吃饱饭,就得想办法收获更多的粮食。

若想收成更多的粮食,就得千方百计拥有更多的土地。

于是,这些村民便把开荒的希望,放到了峰林丛中。“1983年冬季,峰林丛中开始出现村民开荒的身影。”

自从峰林丛中的树木被砍光后,峰顶上的部分泥土,伴随着雨水的冲刷,不断地向峰林脚下“搬家”。

少部分村民走在开荒种粮的前列。

之后,村里不少村民也跟着纷纷效仿。一些人家甚至全家出动,掀起了开荒种粮的高潮。“他们用大锤将有些许泥土的石旮旯大石头,打碎整理平整后,又跑到山下自家的地里,用背篓背泥土上去‘造地’。”一时间,整个峰林丛中,到处是开山炸石的声响,到处是背土“造地”的身影。

“在山上‘造地’其实也挺不容易,七八个人忙了一天,最多也就能造五个平方米的面积。”

然而,一些村民并不满足于在一个地方开山造地。他们将家里人进行再分工,每人抢占一个缺口进行炸石造地。

争夺地盘,必然引发矛盾纠纷。

峰林丛中再也无法平静。吵架声不断,叫骂声不休,张老三说李老二占他家的地盘,李老二说王老五“多吃多占”。

“那时候,哪家人口多,哪家‘造地’必占优势。”村民们回忆说。一些人家除了将自己已嫁出去的姑娘喊回来帮忙外,甚至还动用了自己的七大姑八大爷。

村民不再像以前那样和谐了。

他们先是相互争吵争夺地盘,你丢石头到我开的荒地,我丢石头到你开的荒地。随着事态的升级,最后甚至发展到相互打架。

“有两户人家的子女都多,先是两家大人与大人吵架,什么祖宗八代都被他们相互骂完了后,大人与大人相互打,娃娃与娃娃相互打,乱成了一锅粥。”(www.daowen.com)

过往的历史现场,如今依旧记忆犹新。

为了缓解当时的局面,各村村干部不得不站出来调和。“当时,各村村干部开会作出决定,各村村民只能在本村范围内荒坡上开荒,不能到其他村去开荒,若发现有村民到其他村开荒的情况,发现一起将严肃处理一起。”

“各村治理开荒的‘村规民约’出台后,一些已到外村开荒的村民觉得丢了已得到的地盘不划算,天天纠缠村干部不放,要村干部给他们一个合理的说法。”

村民们回忆说,面对村民们的纠缠不断,各村村干部们再次商议,决定采取互调的方式——把其他村的村民在本村开荒的面积,对调本村村民在其他村开荒的面积,方才解决好这个难题。

“村规民约”的出台、造地的互调,原以为“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村干部们,又被村民们新的纷争,纠缠得不可开交。

“岑老大说他家的人口多,土地少,应该多给他家荒山开荒才行,王老二说是那块荒山紧挨他家的承包地,应该是他家开荒才对。”

你争我夺的画面,又在各村上演。

面对新矛盾新问题,各村村干部并未妥协。

他们经过打听,了解到兴仁、安龙等地一些村庄,采取的办法是只能在自家承包地附近开荒,没有承包地挨着荒山的,只能到远离别人的承包地开荒。“当时的村干部们觉得,兴仁和安龙的方式还行,于是就借鉴了过来。”

1984年3月12日,峰林脚下的上纳灰村、下纳灰村、落水洞村、双生村、鱼龙村等村分别召开村民大会,听取大家对开荒地段一事进行的民主讨论。

“有村民提出,把全村的土地收回,重新按人口进行分配;有的提出人口多的人家多开荒地,人口少的人家少开荒地或不开荒地;有的提出把所有的荒地,按现有人口进行平均分配……”

在听取村民们的意见建议过程中,村干部们将兴仁和安龙等地村庄实施的办法告诉大家时,仅得到少部分村民赞同。

而此时,其他几个村也和上纳灰村一样,村民们不同意借鉴兴仁、安龙等地村庄的实施办法,整个村民大会最终在一阵喧闹中而散会。

峰林丛中再次恢复昔日的“争夺战”。

就在村干部们一头雾水之际,兴义县相关领导告诉他们:“要处理好争夺开荒的问题,首先要吃透国家的相关政策,再结合本村实际,用政策来进行约束才行。”

在那个年代,对于超生家庭来说,最怕两件事:一件是怕种的粮食不够吃、娃娃们挨饿,第二件是怕遇抓计划生育的工作队。

于是,村干部们决定借鉴计划生育政策,来限制开荒的面积。“村干部们把全村剩余部分荒山,实行按照户头平均分配制。同时,对于计划生育超生的,触犯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无论是哪种情况,都只能分配到平均面积的一半,剩下的荒山面积交由村集体。”

“那时候,多数人家都是超生的。一听说计划生育政策,大家额头上都直冒冷汗。”

村民们回忆,村里召开村民大会那天,当村干部们把实施新的“村规民约”宣布后,人声鼎沸的会场霎时鸦雀无声。在村民们的沉默声中,村里顺利通过了新的“村规民约”。

“土地是人们的‘命根子’。多一分土地,就多一份收成,多一份收成,就多一分发展。没想到,新的‘村规民约’实施后,不仅有效处理好了开荒‘争夺战’,还有力地推行了计划生育政策,就连昔日村里那些动不动就要动手打架的村民们也收敛了不少,真可谓一举多得。”

争吵不休、斗殴不断的峰林丛中,伴随着新的“村规民约”的有效推进,渐渐平静了下来。然而,那些原本峰峦叠嶂的峰林,渐渐变得千疮百孔,失去了昔日的多姿多彩和雄伟壮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