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时,在农村,“多子多福”是农村的生活哲学。生活在历史人物辈出的万峰林脚下的村民们,和其他村的村民一样,这一生活哲学,早已在他们心中烙下深刻印记。
在他们看来,在党的好政策下,要培养出类拨萃的人才,只有多生,一个不行一个行。至此,1971年以来,万峰林脚下的村庄人口发生了快速递增的现象,万峰林已从昔日的冷冷清清开始变得热闹了起来。
“1968年以来,我们村一家有七八个孩子的人家占多数,有的人家为了‘香炉脚’(生男孩),不停地生,直到有了‘香炉脚’才罢休。”纳灰村的村民们回忆说。
1971年年底,由于人口的增长过快,国家开始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对于万峰林脚下的这个人口饱和的纳灰村、双生村而言,人口的快速增长,已引起上级部门的高度关注。随即,兴义县开始在这里试点贯彻执行计划生育方针,目的是控制这里的人口增长率。
尽管实行计划生育,村民们的观念还是难以得到改变,躲着生育、外出生育等现象还是“遍地开花”。
1981年,西峰林脚下所有的生产队开始实行包干到户,并落实了定生产队干部、定合法分地人口、定产量、定耕地面积、定耕畜和包国家粮食征购任务、包主要农副产品派购任务、包干部报酬、包公共积累、包公益金、包生产费用、包农业基本建设用工等政策后,西峰林脚下的村民们遇上了饥荒潮。
“峰林中的土地本来就少,在那些年人口增多的情况下,土地分到各家各户后,人均耕地面积不足半亩。好些人家因此而年年闹饥荒。”村民们回忆说。
那时候,每到每年的四、五月间,就是大多数村民挨饿的时间。为了让孩子吃上饭,大人们通常把仅用的粮食留下,磨成细面熬成粥,给十岁以下的孩子们吃。上了十岁以上的人们,靠的是上山挖野菜、摘野果充饥。
“山上的野菜挖光了,野果摘光了。人们就去剥树皮与耙耙茎(当地人对一种野菜俗称)混合一起搅拌,像打磁耙一样形成一块一块后蒸熟了充饥。”
谈及饥荒年月,纳灰村几位七十多岁的村民,至今仍记忆犹新。据他们说,尽管随着人口的增多,但大家都知道那些动物与老一辈曾和谐相处的故事。至此,饥荒初期也没有村民们去捕杀峰林中的野生动物。
让他们没想到的是,那些年闹饥荒的不止他们这些村,万峰林方圆二十公里外的村庄也在闹饥荒。如果遇到风调雨顺的年份,大家都会靠挖野菜、摘野果度过饥荒。倘若遇到干旱年份,就连吃野菜也没有地方挖。无奈之下,一些村民只能结伴外出,到七十公里外的云南省罗平县一带挖野菜、摘野果。
“我还记得在1982年,因为大旱,不少村子连吃水都成问题,地里的庄稼全被旱死。于是,峰林深处开始出现了隐隐约约的枪声。”村民们回忆。
当他们赶到峰林丛中,才发现不少外地村民,在饥饿的啃噬下,已开始向峰林丛中的野生动物扣响扳机,以此度过饥荒。
“当时,我们虽然也在度日如年,但我们还是坚定信心,不捕杀峰林中的野生动物。为了不让外地村民捕杀峰林中的野生动物,他们曾经找这些外地村民洽谈过,并把老一辈留传下来的‘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故事’转述给他们,希望他们因此而收手。没想到,一些村民竟然当场给他们跪下,说他们的孩子快饿死了,这是他们没办法的选择。”
看到外来村民每打一枪、每只动物倒在血泊里的场景,纳灰村的村民们看在眼里,痛在心上。“那时候,在救人与救野生动物之间,也只能选择救人了。”
随着峰林深处捕杀动物的外地村民越来越多,峰林脚下的村民,也渐渐加入到捕杀野生动物的“大军”中。无论白天还是黑夜,峰林丛中四处弥漫着枪声。(www.daowen.com)
一天傍晚,有几位万屯下面的村民,前来峰林中捕杀野生动物时,发现前方树丛中有动静。他们以为是野生动物,遂举枪射击。枪响后,一位藏于树丛中的村民应声倒地,因此而受重伤。
那时候,有的村民确实是迫不得已才来捕杀峰林中的野生动物的,但也有不少村民将捕杀动物作为谋利手段。“一些枪多、狩猎工具齐全的人家,晚上捕杀动物,白天将捕杀到的动物拿到乡场上去售卖,以此获取财物。有的人家为了预防来年挨饿,甚至将捕杀来的、吃不完的野生动物制成腌制品。”
在峰林脚下的村民们看来,在那个年代,峰林丛中的近万只动物,确实救活了不少村民,让大家度过了那难挨的饥荒年代。“度过饥荒的人们,应该要铭记峰林中的那些动物,没有它们的存在,也许有不少人是存活不下来的。”
那些年,村民们除了缺吃的,更缺少柴火。
万峰林丛中那些茂密的树木,也同步遭受到村民们的“掳夺”。“那时候,峰林中的树木多以杂木树为主,有的树木有十多米高,大多数都在三米以上。”
刚开始,大家都只砍幼小的树木。
随着砍柴的人越来越多,大的树木也未能逃过此劫。
峰林脚下的村民们来了。
方圆二十公里的村民们也来了。
他们扛着锯子、拎着斧头,在短短的两三年间,便将近万座山峰上茂盛的树林砍了个精光。“有些人家砍去当柴烧,有的人家砍去盖房子,有的人家砍去当木材出售。”
村民们回忆,那时候,万峰林脚下的村庄,原来除了有一条长年流淌不断的纳灰河外,因植被良好,山上还有几股常年涓涓细流的清泉。
“从峰林丛中流下的那几股清泉,喝在嘴里有回甜的感觉。那时候,我们上山干农活,通常不用从家里带水去,渴了就跑到小溪喝个够。身上流汗了,就钻到树林中,脱掉衣服,在石头下面冲个澡。”
未曾料想,山上树木被砍光后,泉水渐趋减弱,有的甚至完全枯竭。每到雨季,有些泉水偶尔“腼腆”现一下身后,又变得无影无踪了。
就这样,峰林丛中的野生动物,随着枪声的不断增多,以及年复一年的饥荒,已慢慢从人们眼中消失;峰林丛中茂密的树林,随着人们连连砍伐,让隐藏于树林深处达数千年之久的大石头,也渐渐裸露出来;峰林中那些清澈见底的泉水,随着人们对环境的破坏,已最终消失得踪迹杳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