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企业文化的分层理论,不同学者有不同看法。总体而言,可归为“二层次说”、“三层次说”和“四层次说”这三类,比较有代表性的有:
(一)二层次说:约翰·科特的“文化二层次”论
约翰·科特(John Kotter,1997)根据所谓社团组织型文化的可察觉性特征和这些文化对文化改革的抗性特征,将企业文化划分为两个不同层面。在较深层次的不易察觉的层面,文化代表着基本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是一个人类群体所共有的即使这一群体中成员不断更新,文化也会得到延续和保持。在不同的企业组织中,这些企业生活的重要的观念差异极大。在这一文化层面,企业文化的改革难度极大。究其原因,部分在于企业成员没有真正认识到那些使他们凝聚在一起的企业价值观念。而在较易察觉的层面,文化体现了企业的行为方式或经营风格。新聘用的员工在同事们的鼓励下,会自觉仿效这些行为方式或经营风格。在这一层面上的企业文化改革虽然也很困难,但没有基本价值观念层面的改革那么艰难(如图2-4)。
图2-4 科特的企业文化二层次结构
(二)三层次说:沙因的“文化三层次”模型与多德的“文化三层次”说
1.沙因的“文化三层次”模型
沙因(Schein,1984)将组织文化区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表层文化,包括一些可见可区分的事实,如成员的行为模式,许多有形的但具有象征性标饰意义的事物,如企业使命说明、口号标语、英雄榜样的轶事传说、礼仪典章规范与习惯,以及物质环境等可以感知的软件和硬件等。二是中层文化,包括这个群体或组织共同支持、信奉与提倡的价值观、原则、宗旨与信念,是对上层文化所含内容的解释与说明。三是核心层文化,即人们外显行为的潜在的基本假设(如图2-5)。
图2-5 Schein的组织文化模型
2.多德的“文化三层次”说
美国传播管理学家多德(C.H.Dodd,1998)的文化结构模型包括三个层面,最外层是制度层面,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规范化了的经济、政治、教育等各种制度和体制中间层代表在外层制度下进行的反映文化的活动,如文化规则和习俗、文化角色、艺术表达、技术与物质文化内核是精神层面,即人类在改造自然、塑造自我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合理状态、思维方式、审美情趣、道德风尚、宗教信仰、民族习性等(如图2-6)。(www.daowen.com)
(三)四层次说
1.霍夫斯坦德的“洋葱理论”
在霍夫斯坦德(Hofstede,1996)的“洋葱理论”中,第一层即处于最外层的是符号,是人的肉眼可以看见的东西,如服装、语言、建筑物等;第二层是英雄人物性格,即人们所崇拜的英雄人物性格折射出整体文化的性格,如法国的阿斯蒂利克斯、俄国的保尔·柯察金、中国的雷锋等;第三层是礼仪,即处理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的独特方式。霍夫斯坦德认为,符号、英雄、礼仪都可以归结到“实践”一项。“实践”本身是可以观察得到的,但“实践”的文化意义却是无形的,全靠这一文化圈内的人通过实践去确切地表达出来。第四层即最里面的一层是价值观,它是核心部分,是指人们喜欢某事态而不喜欢其他事态的一种普遍倾向性,是文化中最深邃、最难理解的部分(如图2-7)。
图2-6 多德的文化结构图
图2-7 霍夫斯坦德的“洋葱理论”
2.刘光明的“文化四层次说”
国内学者刘光明(2000)认为,企业文化由四层构成,即物质层、行为层、制度层和精神层。
物质层处于企业文化的表层,包括企业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以及企业创造的生产环境、企业建筑、企业广告、产品包装和设计等。行为文化处于企业文化的幔层或浅层,是指企业员工在生产经营、学习娱乐中产生的活动文化,包括企业经营、教育宣传、人际关系活动,以及文娱体育活动中产生的文化现象,它是企业经营作风、精神面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也是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的折射。制度文化处于企业文化的中层,主要包括企业领导体制、企业组织机构和企业管理制度三个方面。精神文化处于企业文化的核心层,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受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意识形态影响而长期形成的一种精神成果和文化观念,包括企业精神、企业经营哲学、企业道德、企业价值观念、企业风貌等内容,是企业意识形态的总和,是企业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的升华,是企业的上层建筑(如图2-8)。
图2-8 刘光明的企业文化结构示意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