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基于设计过程的专用汽车设计产业链优化创新

基于设计过程的专用汽车设计产业链优化创新

时间:2023-06-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基于专用汽车的一般设计过程,以整合、构建专用汽车设计产业链为目标,笔者尝试提出专用汽车设计的“1+X”产业链。专用汽车设计产业链外部因素创新可参考的创新手段如下:创造有利于设计产业链形成的体制环境,充分发挥政府作用。

基于设计过程的专用汽车设计产业链优化创新

基于设计过程的专用汽车设计产业链创新可以从两个方面展开:一种是从专用设计流程中所涉及的所有环节进行产业链创新,属于汽车设计产业链内部汽车要素创新;另一种则将汽车设计作为整体置于汽车产业体系中进行产业链创新,属于汽车设计产业链外部因素创新。这两个不同维度的汽车设计产业链创新需要同时进行。

基于专用汽车的一般设计过程,以整合、构建专用汽车设计产业链为目标,笔者尝试提出专用汽车设计的“1+X”产业链。在该链条中,“1”是设计创新,也是产业链之核心,所有环节均围绕该核心而展开。区别于郎咸平提出的“6+1”产业链,“1+X”产业链的核心是广义的设计创新活动,而“6+1”产业链的核心是生产制造。

从中观角度来看,设计创新活动将向前移动,如原理研究、需求研究以及战略研究等,所有这些研究及储备都将是专用汽车设计的根基和依靠。原理研究主要解决专用汽车设计中各个系统或功能总成的实现问题,如专业化的底盘、混合动力的应用、车身结构原理,以及各类专用汽车上装功能的实现原理等。需求研究主要针对目标用户人群以及目标使用(操作)人员的用户研究,解决的是系统中关于人要素的问题,可以使设计概念有真实的需求依据,它是设计创意的源头。但是,需求研究需要长时间的研究成果的积累,只有形成网络状数据库才能够对设计产业产生效用,因此该部分研究工作的运行机制还需重点研究。战略研究则主要针对设计产业的发展与控制展开,是宏观层面的研究储备,该研究的着力点在于企业、区域甚至整个产业的宏观规划调控,将结合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自然环境等诸多因素,调控整个产业的发展路径,并以战略或者策略的形式表现出来。

如果说设计创新活动的前移提升的是设计原理的技术价值和设计创意的文化价值,那么设计创新活动的后移则使“概念”更容易接近产品。在这样一个动态发展过程中,“核心”——设计创新带来的是更具价值的“概念”,而概念的实现与技术开发、工程设计以及生产制造等息息相关,设计创新的连带效应将带动技术创新、工程设计创新、生产配套创新等下游环节的创新,从而实现最终产品。在这个创新链条中,各个环节通过富有价值的创新活动,使得最终的产品具有更高的附加价值,同时也使产品的实现变得更加容易。

若从微观角度来观照这条设计产业链,与设计活动密切相关的环节有市场调研、概念设计、车辆人机工程、总布置设计、造型工程、VR评审、油泥制作、A级曲面制作、白车身设计、上装设计、内外饰设计、快速原型开发、样车试制、全生命周期评价等。这些环节就是设计在自由市场的导向下,自由发展,分工合作,向上下游延伸的具体方向。企业将牢牢抓住自己具有优势的某些环节,在较高的水平上不断强化而形成独有的竞争力。通常而言,任何一个企业的设计部门或设计公司能够在市场上获得优势,往往是因为在某个或某几个环节具有其他企业难以比拟的优势,但却很难在所有环节都具有显著的竞争优势。正是由于未来产品设计对专业化要求的不断加大,以及产业内部竞争优势趋同的压迫,内外同时形成的逼迫效应会导致产业链的分化,即专业化的分工与协作。正所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若将上述中观和微观两个层次结合起来,通过图谱反映出来,根据各环节在产业链中的时间与价值间的关系进行对应,可以形成两条弯曲的线型,形态恰似英文字母“X”,故命名为“1+X”产业链(图4-2)。

根据西蒙的人工系统理论,从产业链内部环境来看,“1+X”产业链是专用汽车设计产业链的内部要素创新,其前提是,首先,特定区域内需要有一定规模的主机厂、底盘厂和零部件厂,有充足的专用汽车设计市场;其次,是设计市场及水平的不断成熟,而按照汽车设计流程产生的专业化的分工合作,只有这些设计创新和技术应用水平得到提升才可能有专用汽车设计产业链的完善。

图4-2 专用汽车设计的“1+X”产业链

此外,专用汽车设计产业链的构建还需要外部因素的创新才能形成保障体系,通过解决全产业链中阻碍专用汽车设计能力提高的因素,实施创新策略、手段或机制,促进形成和健全一条良性循环的专用汽车设计产业链。(www.daowen.com)

专用汽车设计产业链外部因素创新可参考的创新手段如下:

(1)创造有利于设计产业链形成的体制环境,充分发挥政府作用。政企分明,政府研究长期的设计创新战略,增加对基础性设计研究和原理与技术储备的投入,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体制、机制和政策保障。使企业成为设计创新的真正主体,培育具有创新精神和意识的企业家与管理者。构筑创新平台,凝聚创新人才,健全设计创新机制,使企业成为自主设计创新、转化、应用和推广的主体。

(2)充分利用外资研发机构的溢出效应,提高本土设计创新研究水平。利用跨国汽车企业在我国设立研发机构、承担部分本土化的设计研发工作的契机,我们要有意识地利用外资汽车企业在华研发机构的“溢出效应”,找到学习途径,培育本地研发机构的设计研发能力。

(3)探索新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培养具备当代汽车设计素质的人才。还可以建立以专用汽车制造企业为核心的产学研共同体,使大学、科研院所的科技力量集中围绕专用汽车设计需求进行研究开发。随着汽车设计的范围在不断扩大,人才标准也随之发生改变。当代高校对于汽车设计创新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创新型教育和适应性教育,对汽车设计教育进行教学体系设计,逐步形成能够适应将来汽车设计工作要求的专业化设计教学体系。

如何进一步促进我国汽车设计产业链的外部环境的健全,更有效地组织相关创新主体,针对应用目标,整合知识,协同创新、集成创新,不但是汽车企业关心的问题,也是设计行业和教育关心的问题,更是政府部门关心的问题。

因此,作为汽车全行业而言,有必要有计划地逐步形成一条从战略规划—资金保障—需求研究—原理研究—设计储备—技术储备—应用开发—生产配套—营销服务—回收利用等完整的“汽车全产业链”(图4-3),加快促进汽车设计产业链中各环节的细分和升级,形成多元而丰富的汽车设计技术支持网络平台,提高区域内企业(或产业)汽车设计开发能力。

此外,线性的产业链还需要有软件和硬件两方面的坚实保障才能够得以实施。软件保障是产业链的软环境,即体制、机制和政策保障;硬件保障则是产业链的物质及知识资源,如搭建汽车设计服务平台、汽车信息服务平台、汽车人才服务平台、汽车金融服务平台、汽车营销服务平台等。只有兼顾上下两个层面,才可以保证产业链顺畅、系统地运转。

图4-3 汽车设计产业链与汽车全产业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