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如何理解生态视域?

如何理解生态视域?

时间:2023-06-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另一方面,“视域”又可以说是开放无限的,随着主体的运动,“视域”可以随意地延伸,对于主体来说,“视域”的边界是永远无法达到的。国际社会称这种现象为“有增长无发展”,引起了人们的质疑。生态化是借用生态学的基本观点、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移植和延伸到其他领域,研究和解决有关问题。生态化即节约能源、资源。生态化是无害化、无污染、可循环。

如何理解生态视域?

生态学” (Ecology)一词源于希腊文,由词根“oikos”和“logos”演化而来,“oikos”表示“家庭”或“住所”,“logos”表示“研究”。对住所的研究必然包括所有在住所中的有机体以及各种提高住所可居住性的功能过程,通常指生物的生活状态,包括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简单地说,生态就是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包括它们之间以及它与环境之间的紧密关系[1]。生态学的产生最早是从研究生物个体而开始的,它是研究动植物及其环境间、动物与植物之间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的一门学科。如今,生态学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生态”一词涉及的范畴也越来越广,人们常常用“生态”来定义许多美好的事物,如健康的、美的、和谐的等事物均可冠以“生态”修饰[2]

所谓“视域”(horizon),通常是指一个人的视野范围,是眼睛所能见到的空间范围,因而它是一种与主体有关的能力。一方面,它是有限的,即使视域不为事物所阻挡,它的最大范围也就是天地相交的地方,即地平线。因此在德文中“视域”和“地平线”是同一个词。另一方面,“视域”又可以说是开放无限的,随着主体的运动,“视域”可以随意地延伸,对于主体来说,“视域”的边界是永远无法达到的。地平线是一个只能看到,而无法划定的场所。因此,当“视域”一词被作为哲学概念运用时,这两层含义都被保留了下来,即“视域”的有限性与被感知的实在性有关,“视域”的无限性与未被感知的可能性有关。此外,哲学意义上的“视域”不仅仅与生理——物理的“看”的范围有关,而且与精神的“观”的场所有关[3]。因而作为哲学概念的视域也可以译作“观场”。

据此,“生态视域”包含了生态发展观和生态化两个层次的内容:一方面,它既是目的,即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化系统,并以此作为认识世界的观场和观念;另一方面,它又可以作为具体手段,即以生态学为基础的多学科交叉领域的整合应用。

1.生态发展观

“发展”最初被等同于经济增长,主要表现为对国民生产总值和经济高速增长的追求。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这种“经济至上”的发展观遇到了多方面的挑战: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分配不公、两极分化、政治危机、道德缺失等一系列问题,导致人与自然的尖锐对立。国际社会称这种现象为“有增长无发展”,引起了人们的质疑。于是,一种新的“综合发展观”便应运而生。即把发展看作是以民族、历史、文化、环境、资源等条件为基础,包括经济增长、政治民主、科技水平提高、文化观念更新、自然生态协调平衡等多方面因素在内的综合发展过程。其核心内容是经济增长和社会文明的相互协调、同步发展,是一种多样的文化进步。

简而言之,所谓“生态发展观”,是指人类社会的发展符合生态规律,经济社会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良性循环、协调发展,从而使社会发展真正植根于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之中。生态发展观的确立,标志着社会发展观的革命性变革,为当代社会各界制定和实施新的发展战略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和智力支持。

2.生态化手段

“生态化”(手段)是生态学的应用性思考与认识,其内涵是将生态学的原则渗透到人类的全部活动范围中,用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观点去思考和认识问题,并根据社会和自然的具体可能性,最优地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中国人民大学欧阳志远教授认为:生态化实际上是生态学化,简称生态化。(www.daowen.com)

在近期的我国文献和传媒上,对生态化有各种不同的认识,列举如下[4]

(1)生态化是可持续发展

(2)生态化是借用生态学的基本观点、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移植和延伸到其他领域,研究和解决有关问题。各种学科既积极为解决生态问题作出贡献,同时也以生态学的观点来丰富本学科的理论。

(3)生态化即节约能源、资源。

(4)生态化是无害化、无污染、可循环。

(5)生态化是将生态学原则和原理渗透到人类的全部活动范围内,用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理念去思考和认识经济、社会、文化等问题,根据社会和自然的具体情况,最优地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

(6)生态化是指产业依据自然的(生态)有机循环原理所建构的发展模式,将不同类型的企业或产业组合在一起,形成类似于自然生态链的循环关系,以达到提高资源利用率、回收利用、减少排放等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