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如何解决我国专用汽车行业问题?

如何解决我国专用汽车行业问题?

时间:2023-06-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我国同一类专用汽车产品有数十家甚至上百家企业生产,同一家企业生产的产品多达几十种。受技术水平和营销手段所限,我国专用汽车企业一直在低端产品市场中进行激烈的竞争。由于近年来中国专用汽车行业发展迅速,大量的汽车行业和非汽车行业内资本涌入专用汽车行业,新一轮企业竞争加剧。

如何解决我国专用汽车行业问题?

1.生产“散乱差”与企业“小而不专”

发达国家同一种专用汽车产品一般仅有几家专业化较强的公司生产,且多数专用汽车企业只重点生产某几个领域的产品,专业化极强。而我国同一类专用汽车产品有数十家甚至上百家企业生产,同一家企业生产的产品多达几十种。目前我国专用汽车企业约有800余家,其中大多数为外购底盘进行改装生产的中小型企业,机械化程度低,手工作坊式的多,存在着规模小、开发能力弱、工艺水平和生产效率低下、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和企业盈利能力差等问题。由于产量小,难以实现经济规模与品牌效应,企业的经济效益大多较差。

同时,专用汽车市场还有待进一步规范、整顿,非法拼装、借壳上市、买卖产品合格证的现象还时有发生。虽然发改委已经取消了部分专用汽车企业的生产资质,但力度还不够大,退出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这样才能加快优胜劣汰,使劣势产品退出市场,进一步为优势产品提供市场空间,也有利于专用汽车行业整体发展水平的快速提升。总体来说,“散、乱、差”“小而不专”这一问题还将在以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存在。

2.技术开发能力有待加强

我国专用车企业规模与基型车、乘用车企业相比较小,技术力量薄弱,研发资金相对较少,大多企业重视基型车及乘用车的开发而忽视了专用车研发。由于大多数品种市场容量小,开发投入回收期长,因此,企业的开发投入也受到这方面因素的制约。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研发上,仿制多、创新少,资金投入不足、技术储备不够,自主开发能力弱且不愿做长期投资。设计上,质量利用系数低,人机工程应用不充分,适应性能不强,高技术运用较少。

(2)生产上,生产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程度较低,工艺水平相对落后,从而降低了产品的质量和档次,与国外专用汽车企业大量采用智能化设备和柔性化生产还有较大差距。

(3)工艺上,虽然在加工设备等硬件方面与国外的差距正在缩小,但在生产管理、工艺标准及检测执行等软件方面与国外企业仍有较大差距。仅有部分企业通过引进技术和自主研发达到了较高水平并获得市场成功。

(4)产业配套上,一方面,由于零部件企业未能生产专汽上装的特殊产品,专汽企业需要大量外购零部件;零部件企业则舍近求远开拓外地市场,本地配套率较低。另一方面,由于目前底盘企业的产能尚未释放,“零部件-底盘-上装-生产服务”的产品链条未能形成良性循环,造成运输物流成本过大。

3.产品开发能力差,同质化现象严重

国内专用车企生产方式趋同现象严重,如半挂车生产企业311家,专用自卸车生产企业111家,罐式车生产企业268家,多数企业生产方式单一,都是以载货车底盘改装为主,主要依靠敲敲打打的手工劳动方式进行,产品质量难以得到保证,非法拼装和买卖产品合格证的现象在各地时有发生,恶性市场竞争严重干扰了市场的健康发展。(www.daowen.com)

由于我国专用汽车品种大多靠仿制,少数高技术产品则是通过引进技术或参照国外产品做适度“国产化改进”,所以企业缺乏自主开发能力,尤其缺乏独立自主开发、具有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目前,国内专用汽车的市场容量很大,但许多行业对专用汽车使用性能的要求较高,国内专用车企的产品目前还很难达到要求。主要原因是国内专用车企大多存在劳动生产率低、产品技术水平相对落后、产品开发能力差、国际竞争能力较弱的通病。

4.企业发展方式粗放简单,市场营销手段不足,国际竞争力低

前些年,专用汽车市场需求快速增加,多数企业在短期利益驱动下,盲目增加低端产品产能,采用简单粗放的方式扩大市场占有率。而一旦出现产能过剩,就往往会采用价格竞争的方式,导致企业利润进一步下降。由于企业资金困难,无力投入研发,导致技术水平徘徊不前,制约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受技术水平和营销手段所限,我国专用汽车企业一直在低端产品市场中进行激烈的竞争。尽管我国汽车行业整体制造水平有了较大程度的进步和提高,但专用汽车出口价格多年持续走低且以低端运输类为主,出口地也以周边亚洲国家为主。2013年我国出口专用汽车17.33万辆,同比增长4.03%,但出口金额同比却下降0.51%,为17.19亿美元。这种量增价跌的现象说明我国企业不注重提升产品技术水平,没有形成品牌效应和规模效应,产品附加值较低,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我国专用汽车公司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不足。

5.行业重复建设和低水平建设现象明显

近年来,我国经济一直持续快速地发展,对专用汽车需求形成了较强的拉动作用,并吸引了大量外围资本进入该行业;行业内主要优势企业在完成第一阶段的积累和成长之后,引资扩建,增大产能;部分行业外资本则通过收购、并购等方式切入专用汽车市场;此外,未进入公告的违规企业大量充斥着市场,搅乱正常的市场竞争。另外,由于技术门槛等原因的限制,多数企业钟情于运输类专用汽车制造领域,而不敢涉足综合能力要求更高的作业类专用汽车,造成大量重复建设和低水平建设。

6.行业管理政策的适宜性不足

目前,中国汽车产业方面的相关政策、法规仍处于探索期和转型期,行业管理政策和行业发展之间的不适宜性较为明显。现行的准入制度、公告制度、认证制度、环保制度、一致性管理,以及市场监督方面的重复性、整体协调性和科学性还存在较多的问题,造成生产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很难适应政策的调整和变化,加大了企业经营成本,制约了企业的发展速度。

7.行业竞争环境将进一步趋于恶化

自2004年《汽车产业发展政策》颁布后,我国新增专用汽车生产企业近300个,公告内企业达到900多个。此外,非法改装企业还大量存在,得不到有效遏制。在山东、湖北、吉林、辽宁、河南、福建、宁夏、安徽等地区均出现大规模、区域化发展专用汽车产业的势头,市场竞争激化将不可避免。由于近年来中国专用汽车行业发展迅速,大量的汽车行业和非汽车行业内资本涌入专用汽车行业,新一轮企业竞争加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