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当中形成的对事物的总体的、综合的认识。一方面它反映了事物的客观属性,另一方面它还受到主观认识的影响。由于人类在认识世界时受到历史性和局限性影响,因此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会因时间的演进而出现不同的认识与理解。观念是精神层面的内容,与物质一起构成了人类认识事物的两个方面。
设计(造物)行为作为一种典型的认识世界并改造世界的人类活动,对应于设计观念的发展与演变既具有历史性又具有阶段性。设计行为中的观念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对自身设计活动进行反思与抽象而获得的。不同的历史时期,人类对自身造物活动的认识也不尽相同,设计观念具有历史时效性。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设计观念存在差异,并对相应时间范围内的设计活动形成影响和引导。
根据人类文化学的观点,可以粗略地将文化视为由物质文化层、制度文化层和观念文化层组成的结构化体系。对应到设计行为,设计文化也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图1-3):底层为设计文化的器物层,主要包含了产品的设计、生产、流通等基于物质载体以及用户的消费行为和使用行为,具有物质性和基础性;中层是设计文化的组织层,主要包括组织和协调设计活动系统内部要素、外部影响因素,引导和规范设计行为的组织制度,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和连续性特征;顶层为设计文化的观念层,由政治、经济、历史、文学、艺术、道德、宗教、哲学、风俗、语言以及价值观念、情感系统、思维方式等构成设计文化意识形态,是设计文化系统其他两个层面活动的精神基础[4]。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在人类文化积淀过程中,观念层是三个层次中沉积最深厚的一个层面,属于上层建筑。从未来发展的角度来看,观念层则是能够影响和作用于组织层和器物层的关键,也是人类历史文明多年的沉淀带给现代人的财富。
图1-3 设计文化的层次结构
唯物主义认识论坚持从物质到意识的认识路线,并强调认识是人对客观实在的反映。人类设计活动的行为过程同样符合该客观规律。人类个体首先通过观察事物发展现象,形成较浅显的认识;然后通过个体间的交流与沟通,对事物发展规律形成一定的共识;继而通过在实践中对这种认识加以应用改造世界,期望以此改善自身生存环境;在实践的结果符合预期之后,逐步对该认识形成较成熟和共同认可的固定观念。(www.daowen.com)
因此,设计思维中观念的演进,同样遵循从“视域产生—语境对话—造物实践—观念形成”的发展顺序(图1-4),即从“目—口—手—心”的认识、实践和积淀的过程。生态视域便是在全球环境危机、能源危机和生态危机等大背景下,设计学科对此类现象形成的一种基本认识。寄希望于促进生态语境的产生,展开生态化的系列设计行为,在人们意识中沉淀形成观念,自觉地以此指导实践活动,最终达到可持续发展。
中国在短短30年内,完成了从日用品基本消费到时尚品狂热消费的全过程,同时也带来了在资源环境、民族文化、社会协同与思想传播等方面的诸多问题。“工业设计”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宽广,工作目标越来越多元,解决问题的手段越来越丰富,设计评价标准却随着环境的变化越来越模糊。从20世纪至21世纪初的十年,在一百年的时间内,设计观念经历了大约如下演进:从工业化—商业化包豪斯理想—人道主义—材料问题—自然主义—人机问题—技术问题—后现代趣味—情感问题—创新问题……未来的设计观念将走向何处呢?可能技术化、情感化、创新化以及生态化将是影响今后若干年设计活动的主要观念,而且,这些观念也将交错、并行地在设计活动中体现出来。
图1-4 设计观念的演变与升华
随着近年来极端天气、地质及气候问题的凸显,人与自然的生存矛盾更加复杂、尖锐。Bruce Mau提出了设计的“大变化(massive change)”,从沦为商业工具的小设计转变为涵盖商业、文化与自然的大设计。创新被视为当今社会真正的核心竞争力,设计也已经被提升到“社会创新”的高度[5]。未来能改变人们生活的创新是集合智慧(collective intelligence)。因此,具有生态观和整合能力的设计师必定是将来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与创新的主要力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