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服务化在我国的实践不容乐观,不仅成功案例屈指可数,大部分试图服务化的制造业还存在服务化比例低、服务化程度低等现象,甚至有些企业急于转型而陷入“服务化”困境乃至于被市场淘汰。在转型数量上,2011年剑桥大学尼利(Neely)教授通过对全世界各主要国家制造业服务化上市公司数量进行比较,统计如下表所示,从表中数据可知我国的制造业服务化占制造企业总数的比例远远低于世界上很多其他国家。时隔四年,Neely教授对全球制造业服务化上市公司数量进行统计,发现中国制造业服务化数量的比例由2011年2.2%增加至将近20%。图2-2展示了世界主要国家2011年与2015年制造业服务化数量占所有制造业数量的比例,数据来源于文献整理。
图2-2 2011年和2015年制造企业服务化程度国际比较
数据来源:文献整理
这说明我国服务型制造这一概念已逐渐受到我国制造业企业的重视,不少企业已经进行了相应的探索。在转型成果方面,2014年德勤会计师事务所联合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对198家制埠业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从资源整合、价值定位、财务测算和关键能力建设等方面展开研究认为,我国服务型制造企业关键能力建设不足,商业模式优化和创新明显滞后。具体表现在,我国81%的企业服务净利润贡献率不足10%,其余企业基本在10%—20%徘徊,相比全球80家领衔制造企业的服务净利润贡献率平均值达到46%。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www.daowen.com)
制造与服务的融合难度大。在对服务化进行探索的我国企业中,大部分的企业仅将“服务化”简单扩展为产品设计和售后服务,并未进行深度融合。这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与欧美地区发达国家不同,我国目前处于制造业和服务业双弱的状态。一方面,我国制造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技术水平不高,尤其是一些核心技术仍依赖于国外。正因为缺乏相应的技术创新能力,很多制造业企业无法应对时刻变化的市场需求,制定出客户满意的方案,因此我国制造与服务的融合度和统一度不高。另一方面,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升级的带动作用不够。目前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并不充分,服务意识不强,不能满足制造业企业专业化的需求,牵制了制造业企业向服务化迈进的脚步。就目前我国制造企业服务化情况而言,由于刚刚起步,所以主要以提供低端服务为主,技术含量低,仍属于传统劳务型服务,无法形成规模经济,就可能导致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甚至“停滞”,因此服务部门并不会得到实质增长。因此,在“制造业”和“服务业”不配套的情况下,制造业企业自然不敢贸然进行“服务化”。举例来说,如果企业在发展服务部门方面投入过多精力,会导致制造企业由于要兼顾制造和服务两块内容,资源不足,出现“捉襟见肘”的现象,同时导致制造企业服务只有“量”的提高,却没有“质”的突破,无法形成服务可能带来的增值价值和差异化优势。因此我国制造业企业难以与服务业进行深度融合。
我国税收制度在征收环节和税率上的设置不合理,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制造业服务化的进程。沉重的税负阻碍了制造业服务化的资本积累,影响了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影响了我国制造业服务化的发展。由于制造业服务化企业兼具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双重特性,营业税和增值税双重征税使得该类型企业税负过重,严重影响了企业对向发展服务业的决策考虑,导致我国制造业服务化发展进程缓慢、转型不充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