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调整已销商品的进销差价

调整已销商品的进销差价

时间:2023-06-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企业商品进销差价率,是企业全部商品的进销差价额与按售价计算的全部商品额的比率。而调整后的商品进销差价科目余额是将已售商品进销差价转出后的剩余数额,即结存商品应保留的进销差价额。再用月末分摊前商品进销差价科目余额减实际盘存商品进销差价,则可计算出已售商品应分摊的进销差价额。

调整已销商品的进销差价

零售企业在月末,一般是采用差价率计算法来计算已销售商品的进销差价,即:首先计算企业商品的进销差价率,进而据以计算出本月已售商品的进销差价,再将已售商品进销差价从商品进销差价科目转出,并对商品销售成本科目进行调整。

企业商品进销差价率,是企业全部商品的进销差价额与按售价计算的全部商品额的比率。全部商品进销差价额可以从月末分摊前的商品进销差价科目中取得。而全部商品售价总额则是月末结存商品售价金额加上本月已售商品的售价金额。由于实行售价金额核算企业的商品销售成本科目在平时商品销售后就以售价记账,所以已售商品的售价金额可以从商品销售成本科目取得。其计算公式为:

商品进销差价率=(期初结存商品的进销差价+本期入库商品的进销差价) ÷(期初结存商品的进销售价+本期入库商品的售价)×100%

本月已售商品应分摊的进销差价=本月已售商品售价总额×综合平均差价率

调整后的商品销售成本科目的余额,是按售价计算的已售商品额减去已售商品的进销差价后的数额,即为本月已售商品的实际进价成本。

而调整后的商品进销差价科目余额是将已售商品进销差价转出后的剩余数额,即结存商品应保留的进销差价额。

零售企业在采用差价率法计算已售商品进销差价时,可以根据企业各种商品的汇总资料,计算出一个综合平均差价率,再按已售商品售价总额和综合差价率计算出已售商品进销差价。这样做可以简化核算工作,但由于企业经营的各种商品差价率并不相同,各种商品的销售比重也不相同,简单地用一个综合平均差价率来确定企业全部已售商品的进销差价额,准确性就比较差,从而不能正确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当然,如果企业的经营品种比较单纯,各种商品的差价率相差不大,而且销售比较稳定,采用综合差价率还是比较合适的。

为了克服综合差价率的不足,提高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可以将差价率的计算范围缩小,按各类商品或各柜组商品分别计算分类或分柜组差价率,这样做可以使计算结果比较接近实际,因而为零售企业所广泛采用。(www.daowen.com)

采用这种方法需将库存商品、商品进销差价、商品销售成本科目按照商品的类别或营业柜组设置明细账,以便分别计算各类(各柜组)商品的差价并据以计算已售商品的进销差价,分别调整商品销售成本科目,然后加总求出全部已售商品的进销差价额及销售进价成本。

企业还可以采用盘存商品进销差价计算法计算已售商品进销差价。这种方法又称为实际差价计算法,是在对库存商品进行盘点的基础上,根据各种商品的盘存数量,逐项计算其盘存的进价、售价金额,进而求出已售商品进销差价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是将各种商品的实际盘存数量分别乘以该种商品的原进价和最后进价,求出各种商品以进价计算的实际盘存金额,然后加总求出全部商品的进价总金额,再用月末库存商品科目的售价总金额减去实际盘存商品进价总金额,计算出月末结存商品实际进销差价。再用月末分摊前商品进销差价科目余额减实际盘存商品进销差价,则可计算出已售商品应分摊的进销差价额。计算公式如下:

盘存商品实际进销差价=期末库存商品售价总额-盘存商品进价总额

已售商品进销差价=分摊前商品进销差价科目余额-盘存商品实际进销差价

采用盘存商品进销差价计算法,能够正确地反映结存商品的实际库存价值。但核算工作和盘点工作量较大,因此企业平时不采用这种方法,一般是在年终为了确定库存商品的实际价值并对商品进销差价科目进行核实调整时才采用此法。

调整后的商品进销差价科目余额与盘存商品实际进销差价相符,从而反映出年终企业库存商品的实际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