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外滩航运和金融服务业集聚区(以下简称北外滩)是《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2009),明确将其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又将北外滩列入上海建设全球卓越城市的中央活动区。虹口区“十三五”规划则明确提出建设南中北三大功能区,并通过国企改革成立了北外滩集团,建立了功能区管委会,实现了“管企联动、功能区的事情功能区办”的新模式。
北外滩坚持传承与创新并举,坚持总部与高端引领。做强传统航运服务业,拓展内涵、集聚总部,创新发展航运电商平台等新业态,不断提升基础航运服务产业能级;做实高端航运服务业,在航运金融、航运信息咨询领域实现重点突破;做精邮轮、游艇、游船三游产业和船员服务,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航运与金融品牌,成为中国大陆区域最有活力、最有特色的国际航运与金融商务区。
一、一线两圈与四个中心
(一)一线两圈四中心,奠定软实力基础
北外滩南邻黄浦江、北至周家嘴路海宁路、东起大连路、西至河南北路,是上海中心城区里市场基础扎实且中央商务功能相当完备的板块。北外滩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深厚的历史积淀,区位优势更是得天独厚:坐北朝南,面水朝阳,西南处外白渡桥、吴淞路桥两桥与老外滩相连,南面隔江与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相望,延绵起伏的古典建筑群和对岸的摩天大楼尽收眼底,与外滩、陆家嘴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共同构成黄金三角,蕴含巨大的开发价值。如图5.18所示。
图5.18 上海三位一体的中央商务核心区
今日的北外滩以“硬实力”与“软实力”双轮驱动的发展理念带动整个集聚区的发展,以“区域特色、航运服务特色和航运文化特色”为体现,提升和完善航运商务商业功能、文化休闲功能、艺术享受和谐居住功能。在开发建设中力图实现历史与现代、建筑与文化、科技与艺术的交相辉映,以打造鲜明的航运与金融品牌。
北外滩将重点形成“一线两圈四中心”功能布局。“一线”为北外滩滨江沿线;“两圈”为霍山路圈和密云路圈;“四中心”为国际航运交流服务中心、国际航运人才服务中心、国际航运金融服务中心、国际航运创新企业服务中心。如图5.19所示。
图5.19 一线两圈四中心
1.“一线”:北外滩滨江沿线
航运服务总部基地核心区域,以邮轮、游艇、游船元素为特色,与金融、文化、商旅、体育等充分融合,展现中央活动区的繁荣。
2.“两圈”:霍山路圈和密云路圈
霍山路圈将依托周边历史文化资源、重点航运机构及标志性载体,打造国内外航运界的交流沟通平台和航运信息数据中心。密云路圈以国家级船员评估示范中心项目为核心,大力发展船员权益保障、人才服务外包等功能,并在周边配套商务、办公设施,形成船员服务一站式功能区。
3.“四中心”:国际航运交流服务中心、国际航运人才服务中心、国际航运金融服务中心、国际航运创新企业服务中心
国际航运交流服务中心,将依托上海北外滩航运中心项目,进一步汇集航运相关的功能性机构、商务交流、信息数据、讲座论坛等。国际航运人才服务中心,充分发挥虹口区航运产业链条完整、航运企业总部集聚、功能性机构众多、对外交流频繁的优势,汇集航运各个领域、各个层次的人才,配套完善各项人才服务,打造上海航运人才成长、交流、发展的舞台。国际航运金融服务中心,将形成以船东互保、航运衍生品交易、航运产业基金、船舶融资租赁等为特色的航运金融产业中心。国际航运创新企业服务中心,将打造上海航运科技创新基地,配套专项政策,引导并培育一批具有行业龙头地位的航运电商、科技创新企业,在航运科创领域形成示范及引领效应。
(二)传承航运文化,助推区域发展
航运文化是指人类在航运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总和,它包括水上贸易、水上捕捞、水上军事等活动中所形成的运输工具、设施装备等物理层面的元素,以及与之相关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宗教民俗和航运的规则制度等精神层面的元素。
北外滩本身就因其悠久的航运历史而闻名。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犹太人的定居,促进和带动了提篮桥地区的繁荣。因而,提篮桥最大的特色就是犹太文化与海派文化。作为北外滩航运服务业集聚区内的重要文化场所,相关部门正加快推进提篮桥历史风貌保护区和保护性开发,充分将其融入北外滩航运文化软实力建设中,挖掘“下海庙”等其他航运历史文化资源,为北外滩航运文化内涵注入一剂清新剂。
北外滩是上海也是中国最早向世界开放的地区之一,又是海派文化的重要发源地。这里的许多老建筑都刻有深深的历史印记。一座建筑,往往就是一个故事。北外滩从规划入手尽力做到现代化建筑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完美结合。上海国际客运中心作为“水上门户”架起上海与全世界航运文化交流的桥梁,北侧的白玉兰广场配合着航运文化建立起以白玉兰为形态的地标性建筑,发挥着航运贸易文化的办公功能。北外滩利用北外滩良好的地域优势和滨江环境,以航运文化为出发点,通过产品发布会、设备展览会、商品订货会、旅游推介会、电影首映式等形式,搭建文化创意企业和文化生产企业的展示平台,使该地区成为上海文化的转化器。如图5.20、图5.21所示。
北外滩街道区域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包含提篮桥历史文化风貌区和外滩历史文化风貌区。风貌区内有摩西会堂、下海庙、上海大厦、浦江饭店、邮电大厦等一批历史建筑和人文景观,是上海城市历史记忆的重要承载区之一。打造好“海上方舟”特色文化主题区域,努力形成南有田子坊、思南公馆,中有新天地,东北有“海上方舟”的格局。“海上方舟”以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为核心,连同周边景点构成了“5小时参观体验旅游圈”。参观者可用2小时领略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用30分钟重走“海上方舟之路”上其他7处景点,花1小时入座白马咖啡馆喝一杯咖啡,来一次“时空穿越”。最后,再看一场1.5小时的《苏州河北》情景剧驻场演出……如此多姿多彩。
图5.20 北外滩地标白玉兰广场和北外滩航运雕塑
图5.21 北外滩上海港国际客运中心
提篮桥历史文化风貌区是由保定路、长阳路、临潼路、杨树浦路、海门路、昆明路、唐山路、舟山路、昆明路所围合的区域。未来的提篮桥将保存它最宝贵的历史价值,它将成为一本活的教科书,真实地记录着“二战”中同为战火罹难的土地却成为另一个民族的“诺亚方舟”,它告诉世人:中国人民的善良和友谊怎样温暖了千万个处于绝境的犹太人……这些史料的汇集不仅是对地方史志的补缺,更是这些“历史遗产保护区”活着的灵魂。风貌区内的犹太教堂、住宅、店铺、学校等建筑物及犹太人生活过的历史环境,在虹口区甚至整个上海都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风貌区北侧的提篮桥监狱建筑本身有一定特色,又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曾关押过许多革命烈士和名人,被列入市级优秀历史建筑;该风貌区的城市格局目前保存完好,区内道路、街巷、建筑基本保持原有空间格局,沿街小商业功能也保持较好。
(三)营造航运文化生态圈,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北外滩是上海现代航运的发祥地,自1845年英商东印度公司在此建造驳船码头以来,历经170多年的传承与发展,航运文化元素已经融入北外滩的每个角落。
虹口区境内黄浦江沿岸曾经是上海重要的货运、客运集散地。1860年,英商宝顺洋行建造了宝顺码头,这是上海第一个轮船码头。1861年,美商旗昌洋行建造旗昌码头。1864年,英商蓝烟囱轮船公司重建虹口码头,由驳船码头改为轮船码头。新中国成立之前,虹口区域内黄浦江沿岸主要有黄浦码头、杨树浦码头、汇山码头、华顺码头、公平路码头、高阳路码头、外虹桥码头、扬子江码头等8个码头。
以打造“滨江生态圈”为核心,虹口坚持传承与创新并举,通过建设码头博物馆、航海邮局等一批历史文化场馆来凸显航运文化底蕴;通过“上港邮轮城”和上海国际航运与金融服务中心游艇港池建设的不断深入,赋予虹口航运文化更多内涵与生命力。
在北外滩滨江区域,有一个码头文化露天博物馆,这是一条以反映上海百年码头文化历史的“长廊”,把上海的都市文化与码头文化、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起来。以600米的玻璃墙为展陈载体,由“码头衍变”“西学东渐”“名人踪迹”三部分组成。为了传承海派文化,展示了从1843年上海开埠点,到上海近代工业创办,再到先进的社会文明开启的城市发展历史。码头文化露天博物馆,设置若干个滨江景观点雕塑和模型,其中包括老上海黄浦江分布示意图、北外滩老码头分布示意图模型,码头拴绳桩、20块码头年轮等。同时还有一组题为“相对”的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景观雕塑,意为爱因斯坦发明了相对论。
作为航运服务总部基地的核心区域,北外滩滨江沿线始终聚焦总部经济发展,努力打造跨国公司总部与本土企业总部“双引擎”,从而带动相关文化产业集群发展。
二、现代航运与服务功能
北外滩的经济文化与历史文化同气连枝,有着诸多可圈可点之处。深厚的经济文化底蕴,也吸引着国际一流的航运人才及服务机构入驻,促进现代航运服务业要素进一步集聚和功能提升,打造服务全国、面向国际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
(一)新动力与新路径
1.新动力:科技与生态融合
《航运文化建设虹口宣言》提出七点内容,旨在助推航运文化建设。宣言强调,历史上的任何一个航运强国,都离不开厚重的航运文化支撑,大力发展航运文化建设,提升航运软实力,是成为航运强国的必然选择。党的“十八大”正式提出“海洋强国”战略,作为战略重要组成内容的航运业,已进入自我转型并不断提升的新阶段。我国也进入由航运大国向航运强国迈进的关键期,因此抓紧航运文化为核心的航运“软实力”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全社会需要从航运强国的全局高度,充分认识并实践航运文化建设工作。
(1)城市低碳最佳示范样板
2010年上海世博会成为向全球展示中国发展、上海形象和海派文化的大舞台,这是展示上海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形象的重要契机。北外滩抓住了这次千载难逢的绝佳机遇,借助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引领低碳时尚文化,成为低碳城市最佳实践区。
在上海低碳城区的实践性建设过程中,北外滩可谓先拔头筹,经过多年的发展俨然已经成为城市低碳最佳的示范样板。在北外滩商务建筑群的引导性规划中,规模性地引入新的生态环保和节能技术,以CEOD(Central Ecological Office District)为区域发展定位,以生态办公为主题,创造出公园式的办公环境,营造出传统写字楼所无法企及的舒适、轻松以及迥然不同的绿色商务办公环境。规划立意是把环保功能超越于建筑自身之外,把商务空间作为公共资源,表达出良好的建筑景观和人文方面的开放与关怀。北外滩商务建筑群的落成将给CBD带来别样的城市艺术风景,这种规划设计将带头引发以生态建筑形式为代表的商务建筑的全面崛起。如图5.22所示。
图5.22 北外滩城市艺术墙
(2)服务业企业集聚
如果说文化软实力是北外滩航运服务业集聚区的文化主体,那么文化硬实力就是其强有力的支撑。北外滩依靠雄厚的实力吸引了3300余家航运物流企业集聚于此,并从以下方面推进产业发展:一是航运服务业,积极吸引国际知名船舶管理公司,继续吸引航运经纪公司,进一步支持上海国际航运仲裁院发展,积极吸引海事法律相关机构,进一步支持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发展,支持船舶交易市场和船舶交易信息平台发挥功能性作用。二是金融服务业,加大金融要素集聚,重点引进证券、基金、投资管理等非银行类金融企业,大力吸引金融功能性机构,尝试发展船舶融资、航运保险业务,吸引船舶融资公司落户。三是邮轮服务业,积极推进国际知名邮轮公司在北外滩设立独资船务公司或船公司;进一步吸引国际邮轮供应、邮轮旅行社等邮轮产业配套公司落户;积极推动上海港国际客运中心从功能性码头向综合服务性码头的转型。服务业企业的集聚既为北外滩文化软实力建设提供了经济上的强大后援,同时,新企业的入住又带来了新技术的革新与交流,有利于科技与经济、科技与文化的联动发展。
(3)滨江绿地广场规划设计
北外滩的滨江绿地广场的规划设计,则使北外滩中央生态商务区与外滩、陆家嘴实现区隔,成为第一个真正意义上完全开放的城市空间,这种空间的开放与融入,正是在浦江金三角这样一个高速发展中的国际商务区域所奇缺的建筑特色和文化元素,成为CBD的绿色象征,并在商务建筑领域率先带动起一股强劲的“绿色商务旋风”。城市的生态有机化,为众多城市综合体的发展提供了生长空间。从简单的楼座到组团住区,到新兴社区,再到如今的城市综合体,城市空间塑造的舞台已经不再是局促与狭隘的建筑平台和传统的利润法则。
2.新路径:航运服务集聚
北外滩航运文化软实力是以“航运”为魂,培育区域文化特色;以“文化”为本,注重航运服务功能;以“建设”为兴,增强文化品牌效应;以“科技”为力,推动区域快速发展。
(1)以“航运”为魂,培育区域文化特色
特色是文化的根基和价值的体现。北外滩的文化软实力建设立足于其深厚的航运文化积淀,挖掘和传承百年的航运文明,从而形成了鲜明的区域文化特色、独特的艺术气息。北外滩致力于成为上海市唯一以航运文化为特色的集聚区,加强对外交流,而其中学习国外经验也是相当重要的。比如加强与德国利物浦、汉堡码头结为友好城区,为老建筑注入新创意、新内涵,把科学和艺术提高到国际化的水平,从而使北外滩航运码头和集聚区内的历史建筑焕发出新的光彩。
(2)以“文化”为本,注重航运服务功能
北外滩从航运文化起步,以国际航运为主题的功能开发,由最初提出的“北外滩东大名路航运街”到国际航运中心集聚区,再到如今的“航运和金融服务集聚区”,体现了思维的不断成熟、探索的不断务实。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从本质上讲,是城市大产业格局的战略定位,与之相配套的是城市的服务功能建设。建设国际航运中心不仅需要有设施超前、功能完备的现代港口、物流园区,还包括多种功能相互呼应的多个主题集聚圈,以此使城市的现代国际航运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和加强。北外滩航运和金融服务业集聚区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3)以“建设”为兴,增强文化品牌效应
文化的每一个方面几乎都可以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元素。航运文化是北外滩文化品牌建设的首推之选,经过多年的精心谋划与坚实步履,在现有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北外滩的文化品牌效应越发显著。北外滩发展论坛、系列主题活动如“起航北外滩”等丰富的文化活动,都掀起了一次又一次“北外滩”品牌效应浪潮。文化能够熏陶心灵,生活在文化生活中的人在潜移默化之中,其文化程度将会明显提高。
(4)以“科技”为力,推动区域快速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北外滩航运和金融服务业集聚区进步发展的原动力。重视科技与文化产业相互融合势必成为非常关键的一环。随着文化对促进产业发展的作用日益增大,人们自觉地调整、利用和发展文化要素,以文化的凝聚力、渗透力和辐射力来提升艺术氛围,增强航运服务企业的竞争力,提高产业的附加值。技术创新与文化创新相互匹配,才能推动北外滩经济与文化发展的共同进化,求新求变,内外沟通互补,共同推动文化的交流与共享,提高技术创新的效率,才能确立优势,获得收益,持续地生存发展下去。(www.daowen.com)
(二)新规划与新空间
1.新规划:北外滩四大街区
北外滩地区规划为四大街区(图5.23):北外滩核心区主要定位为商务文化街区,舟山路为历史创意街区,虹口港附近包括音乐谷地区将成为亲水休闲街区,苏州河口则是乐活商业街区。四大街区,空中、地面、地下都能走。
图5.23 北外滩规划四大街区
(1)北外滩商务文化街区。北外滩商务文化街区,将依托新建路景观绿带和第二、三层面“空中绿街”为框架,聚集高端金融、航运、总部办公和文化等多种要素。“空中绿街”将为核心商务区的白领和消费人群提供宜人的露天活动空间。在东长治路沿途,将建多条空中连廊。不仅有空中连通、地面连通,还有地下连通,形成覆盖全域的慢行交通系统。
(2)舟山路历史创意街区。舟山路历史创意街区以历史文化邻里轴为主导,纵向串起多个历史街区,创意文化商业步行街与其横向交叉,连接地铁大连路站与提篮桥站,打造以历史文化为特色的旅游目的地和创意消费为特色的商业街区。
(3)虹口港亲水休闲街区。从北外滩沿着黄浦江将形成公共的开放空间,从外白渡桥一直可以走到秦皇岛码头,整个滨水区域将全部对外开放。
(4)苏州河口乐活商业街区。苏州河口乐活商业街区是面向外滩的门户入口,也是四川北路市级商业街和北外滩双重承载区的融合区,区域内既有大型商务商业综合体,也有体现历史风貌的临苏州河建筑。
2.新空间:北外滩滨水公共空间
北外滩加大配套设施的建设和投入,将滨江打造成宜人公共开放空间;充分利用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让更多市民享受红利。
(1)重塑上海北外滩滨水区。北外滩滨水区是最受上海市民和游客喜爱的目的地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遗存、办公大楼、餐饮、商场或在建中或已完工项目。虹口滨江岸线全长2.5千米,东起秦皇岛路,西至外白渡桥,由扬子江码头段、国客中心段、置阳段和国航中心段四段组成,北外滩滨水区根据不同岸线的特色,打造不同的特色景观。打造“漫步、慢跑、骑行、主题观光”于一体的慢行交通体系;着力将虹口滨江打造成欣赏两岸风景的“明信片”区域。
(2)恢复黄浦江历史风貌。北外滩滨水区愿景是“虹观浦江”,用花园式的滨江绿地缝合基地各个地块,重塑其历史上独特的公共绿地身份,释放虹口北外滩滨江潜力。北外滩的滨江道的玻璃护墙上,展现的虹口相关的历史人物、历史建筑和历史知名企业,彰显虹口不俗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的沉重。例如斯诺和宋庆龄,著名的南洋兄弟烟草,关桥码头,北外滩码头雕像等。人们在健身赏景的同时,也不知不觉中感受虹口的历史,感受虹口的魅力。沿着滨江道,继续走,过了虹口港,在黄浦路上,随处可见的都是知名的建筑和景观,有海鸥饭店,有大名鼎鼎的浦江饭店、俄罗斯领事馆,大家熟悉的外白渡桥、英雄纪念塔等。市民能够从中找回与母亲河的联系,进一步认可虹口区浓厚的人文气息。
(3)绿色活跃的滨水空间。在绿化腹地内具有“流光步道”的概念,一路清辉、绿茵遍地,串联北外滩区域的多家酒店,形成游客可一览城市及滨江风光的观光步道。在各个层面为基地制定了完整的功能策略,水岸区侧重设置丰富的活动场地功能,布置一系列绿色水岸空间,可供全年举办各类文化休闲娱乐活动。北外滩,再往南走,是上海独一无二的景观长桥,“S”形的走道,周围全是绿叶和红花。在高楼之间,横跨数十米,非常壮观。虹口滨江北外滩,主打市民健身休闲运动,建设有漫步道、跑步道和自行车道,针对不同的运动人群,有不一样的选择,极具人性化设计。
三、航运金融与双重承载
北外滩依托航运和金融服务业集聚区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做好系统的规划,重点发展航运金融、航运保险、航运经纪、邮轮经济等高端航运服务业集聚区,以财政税收政策重点吸引大型物流企业、邮轮公司、金融机构、海事法律等入驻集聚区,形成以高端航运服务业为龙头,企业成群、产业成链、要素成市的集聚功能,使航运服务集聚区成为国际航运中心的核心功能区、航运企业总部基地、航运要素集聚中心。如图5.24所示。
图5.24 北外滩航运金融与双重承载
(一)打造金融港综合体
1.加速新兴金融业集聚
北外滩金融有深厚的历史底蕴。199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最早就是在浦江饭店正式开业的。北外滩主推的“财富管理”特色牌,是区别于外滩和陆家嘴的金融业态,经过多年积累,北外滩金融服务业蓬勃发展,产业集聚效应正在发酵。
目前,北外滩地区集聚了一大批有影响力的财富管理企业。目前,虹口以北外滩为主要据点的各类金融企业近1300家,资产管理规模超3万亿元,金融产业全口径税收收入占全区所有企业税收总量的20%,华菁证券、赛领资本、国家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和中建投的上海总部等一批重点企业以及全国近10%的公募基金落户虹口。中国风投促进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研究院、北外滩企业并购和资产重组综合服务基地、上海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中心等一大批功能性机构入驻,企业与机构并驾齐驱,金融辐射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不断提升。北外滩金融集聚带和陆家嘴、老外滩已形成上海金融集聚的“黄金三角”。
北外滩金融港,以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为方向,聚焦财富管理重点行业,发挥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动力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在创建北外滩金融港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强化顶层设计,完善扶持政策,优化发展环境。同时,将依托市场机制,注重发挥金融企业和功能性机构的市场主体作用。
北外滩金融港借鉴了国际基金业的发展趋势,将进一步撬动新兴金融产业在北外滩集聚,使虹口区成为“先行先试”的金融产业试验田,将为上海金融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持久的创新动力,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2.打造金融港综合体
北外滩金融港(图5.25)建设将分阶段、分步骤梯度推进,首期选址为北至海宁路、东至九龙路、南至苏州河、西至河南北路的区域,总面积约1平方千米。项目建设重点包括载体建设、配套设施建设和金融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到2022年左右将覆盖整个北外滩区域。
金融港不是功能单一的办公地点,而是高端金融人才、各类基金企业与功能性机构相互协调发展的综合体。除办公设施,还将辅以必要的社区、娱乐配套设施。虹口区将加速金融港核心区及周边旧区改造,打造高端金融人才社区,改建一批高端金融人才公寓,大力提升四川北路南端商业建设,优化社区商业布局,将金融港打造成一个集产业发展、休闲娱乐和社区居住于一体的高端综合复合体。
图5.25 北外滩金融港
北外滩在夯实财富管理机构数量的基础上,更加注重金融产业的集聚质量。CEPA协议下全国第二家券商华菁证券、全国首家全自然人股东的公募基金汇安基金等一批有行业影响力的重点金融企业纷纷落户虹口。北外滩大力促进金融与科技、文化等实体产业的融合,不断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同时不断强化金融风险防范。
2015年,虹口区法院成立了国内首个财富管理法治研究中心——上海市法学会财富管理法治研究中心,在服务金融改革、填补行业法制空白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迄今已举办五届财富法治论坛。
3.提高人才引进补贴奖励力度
为了推进北外滩金融港的建设,虹口区将整合现有金融产业扶持政策,制定专项扶持措施,加强对各类基金的引导和扶持。聚焦重点企业与重点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高对高端金融人才引进与培养的补贴和奖励力度。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引进基金行业的国内外领军人才和高层次管理人才落户虹口。鼓励区域内高等院校与企业开展互动交流,鼓励企业通过外聘专家等多种形式利用外部人力资源,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在金融港内创新创业。
北外滩财富管理高地将继续向国际化、高端化方向发展,重点以北外滩金融港建设为主要抓手,力争到“十四五”中期,将北外滩金融港打造成为虹口乃至上海资本密集度、资本产出率最高的区域之一,成为国内基金产业发展示范区。并继续依托中国风险投资促进会、上海风险投资中心、全球创新孵化联盟等功能性机构和平台,打造一批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公共服务平台。
(二)放大航运产业发展格局
1.从航运总部到产业链集聚
北外滩临江沿线作为航运服务总部基地核心区域,始终聚焦总部经济发展,努力打造跨国公司总部与本土企业总部“双引擎”,以邮轮、游艇、游船元素为特色,与金融、文化、商旅、体育等充分融合,展现中央活动区的繁荣。如图5.26所示。
图5.26 上海最高双子塔“星港国际中心”
依托170多年的航运历史积淀,北外滩地区聚集了国内外众多航运企业及机构的总部。2012年,国家交通运输部授予北外滩“航运服务总部基地”称号。2017年,中国远洋与中国海运正式宣布合并成立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总部落户上海,其核心运营板块,包括集装箱运输、能源运输、重工以及大陆地区的码头运输板块总部陆续落户北外滩。中船保商务管理有限公司、上海中远资讯科技有限公司、金交海视(上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上海海同律师事务所等一批处于业界领先地位的高端航运服务企业以及利胜地中海、太平船务、赫伯罗特、皇家加勒比游轮、诺唯真邮轮等著名外资航运类企业的中国区总部也纷纷选择北外滩生根发展,有效提升了北外滩航运产业能级,进一步促进了虹口航运产业链的完善与延伸。资产管理规模全球第一的船东互保机构——中国船东互保协会,目前已在北外滩设立了国内首家国际保赔管理公司,填补了上海在保赔领域的空白,航运界又一个“全国第一”在北外滩实现。
作为“中国现代邮轮产业的发源地”,北外滩一直是中国邮轮先锋者,推动、见证了中国邮轮发展史上的绝大部分重要时刻。经过十多年的积累与发展,北外滩邮轮已从单纯的码头靠泊转为产业链发展。邮轮与商旅文体产业的融合发展成为现阶段的发展重点。目前,国际客运中心已转型成为上港邮轮城,邮轮城内邮轮体验中心也已对公众开放。近年来,北外滩的岸线资源也得到了多元化的开发,游艇经济初显端倪,游艇展示、交易等业务已在北外滩陆续开展。此外,长江游船也成为北外滩一大特色。
2.从航运智库到人才高地
作为提升航运服务产业“软实力”的重要措施,虹口将紧紧围绕“霍山路”和“密云路”这两大功能圈做文章,紧盯打造“国际航运交流服务中心、国际航运人才服务中心、国际航运金融服务中心、国际航运创新企业服务中心”下功夫。
打造霍山路航运信息交流圈,努力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大脑”。目前,北外滩聚集了35家航运功能性机构,航运服务企业数量达到4452家,是中国大陆航运企业最集聚、航运总部特征最明显、航运要素最齐备的区域(《文汇报》2018年4月7日)。每年上海航运交易所的三大运价指数、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中国航运景气指数、《中国邮轮产业发展报告》等重要行业指数及报告都定期在北外滩发布。
2017年“中国航海日”当天,“上海北外滩航运服务中心”揭幕。作为霍山路圈的核心项目,“上海北外滩航运服务中心”的目标是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软实力建设的标志性载体,集聚航运功能要素、促进航运信息交流、鼓励航运创新创业、弘扬航海历史文化。
国际航运人才服务中心是以国家级船员评估中心项目为核心,依托上海航海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和上海港口安全防范培训基地功能落地,将“密云路”圈打造成为涵盖“船员服务产业聚集区、船员文化示范区和船员特色商业区”的船员服务高地,集聚船员的技能评估、权益保障、行业协会、考试培训、劳务派遣、职业介绍等内容,形成一站式服务功能。国际航运金融服务中心是依托虹口“南部功能区”建设,充分发挥北外滩空间区位、滨水岸线、产业基础等综合优势,打造金融航运双重承载区。全面对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积极争取创新试点、政策突破和先行先试,保持金融、航运发展国内领先地位。国际航运创新企业服务中心积极响应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以“北外滩航运创新基地”建设为抓手,依托北外滩成熟的航运产业链,为在航运领域内具有发展潜力的创业团队提供优质的创业环境。引进或设立专业孵化机构作为服务平台,对基地实施统一的投资、建设与管理。同时制定配套专项政策,引导并培育一批具有行业龙头地位的航运电商、科技创新企业入驻虹口,在航运科创领域形成示范及引领效应。
3.从产业聚集区到核心商务区
北外滩地区航运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航运产业基础雄厚,具备主动开展科技创新以谋求企业新发展、形成市场新活力的实力与动力;同时科创氛围浓厚,政策配套完善,在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方面积攒了不少成功经验。今后,结合“一线两圈四中心”中国际航运创新企业服务中心的建设,北外滩区域将以信息化、智慧化、节能环保为重点,打造上海航运科技创新基地,在航运科创领域形成示范及引领效应。
北外滩将对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进一步提升北外滩航运、金融服务能级,力争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高端航运服务业集聚的核心区。北外滩还将依托上海对冲基金园区、风险投资中心,打造上海财富管理和金融服务创新的新高地,不断强化北外滩空间区位、滨水岸线、产业基础等综合优势。
未来的北外滩,将会呈现这样的面貌:从单一的产业集聚区向功能综合的城市核心商务区转型,发挥空间区位、滨水岸线、产业基础等综合优势,进一步展现财富与文化价值,坚持航运、金融的产业特色,坚持凸显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
按照国家部署,上海将在2020年基本建成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与国家战略和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国际航运中心。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北外滩以及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需结合提升服务“一带一路”建设能力要求,加大商业模式创新与制度创新的支持力度,重点开发“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潜在市场,进一步转型升级,使航运中心成为创新驱动的引领者。
总之,航运文化软实力之路,是回归、复兴与创新,不是模仿、效仿与步尘。笔者坚信:航可运之,文可化之,软可实之,城可强之。
北外滩核心区的网址与交通指南见表5.5,北外滩核心区规划见图5.27。
表5.5 北外滩核心区的网址与交通指南
图片来源: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图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