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聚区文化资源是上海市城市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上海市城市文化基因之一。保护活化上海市城市文化历史资源,拓展深化上海市城市文化保护内涵,丰富保护类型,增加保护对象数量与规模,完善历史文化保护要素体系是提升集聚区文化内涵的战略资产,也是集聚区得以绵延不绝的重要前提。重点强化革命遗址、近代建筑、工业遗产和名人旧居的专项保护,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彰显上海多元交融的文化特征以及独特魅力。
一、历史文化与活化利用
文化资源是集聚区品牌与文化软实力的“家底”和“条件”。集聚区文化资源的价值可分为历史文化价值、艺术审美价值和经济效用价值。文化资源通过市场的运作,可使资源转化为资本,成为推进集聚区文化产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发挥集聚区文化资源的比较优势,使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并辅助文化科技手段,加强跨集聚区的协同创新机制,加快品牌输出与文化创新,形成有特色的文化品牌,将是集聚区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选择的关键。
(一)集聚区文化资源价值认定
1.文化资源的内涵探析
对于资源,一般地,人们多从自然的角度特别是从物质形态的角度来理解它。《辞海》给出的定义是“资财的来源。一般指天然的财源”。根据这一定义,资源既包括像土地、森林、矿藏、水流等具有经济价值的有形物,也包括像氧气等具有经济价值或潜在经济价值的天然无形物。
在传统资源观下,只有物质形态的具有经济价值的天然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来源才被认为是资源,而具有创造力和生产力的人以及社会文化成果被排斥在资源之外,使得传统资源观表现出明显的局限性。在大资源观下,资源的视野被大大扩展,一切可以利用的东西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都将纳入资源范畴。
我们对自然资源并不陌生,然而对自然资源之外的社会资源我们关注得还远远不够。特别是对各类文化资源的关注还远远不够。
文化是一种资源。广义上的文化资源泛指人们从事一切与文化活动有关的生产和生活内容的总称。狭义上的文化资源是指对人们能够产生直接和间接经济利益的精神文化内容。文化资源的丰富程度和质量高低直接对服务业集聚区品牌建设与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具有多重作用。
服务业集聚区拥有丰厚的人文历史底蕴、坚实的文化发展基础,蕴含着具有当代价值的红色文化资源、抗战文化资源、近现代工商业文化资源、海派文化资源、江南文化资源等,这些是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的重要基础。
美国知名学者刘易斯·芒福德(L.Mumford)曾说:“城市的根本功能在于文化积累、文化创新,在于流传文化、教育人民。”集聚区传承历史文脉,保护城市遗产,挖掘地域特色,提升空间品质。首先必须系统梳理集聚区历史文化,并且进行保护与活化。例如让上海航运、金融、贸易文化中心的功能设施、历史建筑等成为区域的文化地标,将其与今天的保护和发展功能定位结合起来,注重区域多样混合发展。其次要借鉴国际经验,让历史建筑在集聚区复活。用多样化形式,提高名胜古迹利用率,从新的角度诠释文化遗产在现代生活中的作用,并研究历史肌理和历史空间的保护,有的放矢寻找保护与活化的措施。再次,要注重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用现代化手段提高修复、建设与保护文化遗产的能力,进一步探索如何采用自主更新、小地块开发、多样化的保护更新模式,使集聚区焕发生命力,因为它是体现上海传统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
2.文化资源的类型
集聚区的文化资源是上海市城市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主要包括历史文化遗产、风貌保护道路(街巷)与风貌保护河道、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1)历史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以上海城市的历史城区、历史城镇与村庄为主要载体,系统整合并发掘保护各类历史文化遗产以及承载历史文脉与文化内涵的空间肌理、历史环境、生活方式等。
历史城区的文化遗产涉及历史文化风貌区、历史文化街区、风貌保护道路与河道、风貌保护街坊的区域。
一是根据《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所述,历史文化风貌区是指历史建筑集中成片,建筑样式、空间格局和街区景观较完整地体现上海某一历史时期地域文化特点的地区。风貌保护道路则是历史文化风貌区的重要组成要素,包括沿线两侧第一层面建筑、绿化等所占区域。在风貌区核心保护范围内,一般不得进行扩建、新建活动;在其外围的建设控制地带,一切建筑的改建、扩建和新建,在高度、体量、色彩等方面都有严格控制。目前上海划定44片历史文化风貌区和119处风貌保护街坊。如表4.10、表4.11所示。对于风貌保护街坊,根据历史价值与风貌特征实施分类保护,突出历史保护与城市更新的有机结合。
表4.10 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一览
资料来源: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沪府〔2016〕11号),201625,http://www.shgtj. gov.cn。
表4.11 上海市风貌保护街坊一览
资料来源: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沪府〔2016〕11号),201625,http://www.shgtj. gov.cn。
二是历史文化名镇与风貌特色镇。历史城镇是建筑遗产比较集中、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纪念意义,或能较完整地反映某一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上海地域特色的镇,包括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上海市历史文化名镇和风貌特色镇。
上海市重点保护10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1个上海市历史文化名镇和6个风貌特色镇,如表4.12所示。
表4.12 上海市历史城镇一览
资料来源: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上海市人民政府网www.shanghai.gov.cn。
三是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与风貌特色村。历史村落是较完整地反映某一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上海地域特色的村,包括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和风貌特色村。重点保护2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和5个中国传统村落,拓展保护风貌特色村如表4.13所示。
表4.13 上海市历史村落一览
资料来源: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上海市人民政府网www.shanghai.gov.cn。
(2)风貌保护道路(街巷)与风貌保护河道。上海划定397条风貌保护道路与风貌保护街巷以及84条风貌保护河道。见表4.14。
表4.14 上海市风貌保护道路(街巷)与风貌保护河道一览
资料来源: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上海市人民政府网www.shanghai.gov.cn。
(3)文物古迹。主要包括各级文物、历史建筑与古树名木。见表4.15。
(4)非物质文化遗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集中、特色鲜明、形式和内涵保持完整的特定区域,实行区域性整体保护。见表4.16。
表4.15 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和古树名木一览
资料来源: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上海市人民政府网www.shanghai.gov.cn。
表4.16 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览
资料来源: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上海市人民政府网www.shanghai.gov.cn。
(二)集聚区文化资源价值类型分析
集聚区文化资源的价值可分为历史文化价值、艺术审美价值和经济效用价值。
1.历史文化价值
历史文化价值使文化成为一种资源,既具有历史文化的沉淀,又具有时代性。各集聚区的文化五彩缤纷,发展各具特色,文化内容具有鲜明的集聚区的特点。特别是具有集聚区特色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文化遗产,历史文化价值比较高。在对其进行价值认定方面,世界文化遗产组织有明确的价值认定标准,尤其注重文化资源所体现的人文精神、历史特点、社会生活以及风俗习惯等因素。[1]
从上海市文化资源的类型来看,集聚区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历史文化遗存,即具有典型意义的近代工业遗存,近代上海的各种市政设施,以及反映近代上海乡土文化的各种历史遗迹等。
比如集聚区的历史遗存遗址有青浦的崧泽古文化遗址、松江的广富林遗址、工业旧址遗迹等。上海服务业集聚区史上曾经发生过许多重大事件。这些重大事件承载着重大的文化意义。1873年轮船招商局在上海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正统文化第一次对商业的接纳,中国开始了从农业社会向工商业社会演进的初步尝试。
从集聚区的历史和文化的视角来看,与集聚区相关的名人、名事也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义。比如,在古代、近代和现代的沿江(黄浦江)和沿河(苏州河)的集聚区老工业建筑中,有中国最早的发电厂、纺织厂、机械厂、自来水厂、造船厂、钢铁厂、军工厂、飞机制造厂等。它们传承了19~20世纪的中国工业历史,是全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有关专家称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滨江老工业建筑群”,具有重要的历史文脉价值。
比如苏河湾商业商务服务业集聚区曾是上海民族工业的摇篮。据上海全埠行名录记载,截至1927年,有大中型工厂205家,涉及丝绸、印刷、面粉、搪瓷等20多个行业,拥有22.21万平方米清末和民国时期建造的优秀历史保护建筑,仅银行和金融仓库即达17家以及影片公司有27家,拥有苏州河上11座不同时代的桥梁。苏河湾积淀了深厚的民族工业文化、革命抗战文化、古建筑文化、桥梁文化和名人居住文化。可以发动集聚区管委会、企业、员工遴选集聚区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遗存、重要历史文物、重要历史人物,组织专家评审确定后,作为集聚区的“文脉”和“名片”,以此提升和彰显集聚区历史文化内涵,传承集聚区精神中的精华。
因此,一方面对文化资源的历史文化价值的评估,有利于挖掘集聚区文化的历史深度、社会反响度以及与自然的和谐度,是对集聚区文化资源进行创意的思想来源。另一方面是对历史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鼓励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持原生态功能,鼓励石库门里弄住宅、工业遗产等历史文化资源,以文化为导向探索多元利用的保护方式。鼓励历史文化遗产向公众开放,鼓励利用历史文化遗产向公众提供教育及公共文化服务,鼓励采用多种技术方法提升历史文化遗产的展示利用水平。制定历史建筑活化利用机制,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打破产权壁垒,积极吸纳民间资金投入。
2.艺术审美价值
集聚区文化资源的艺术审美价值体现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反映了民间风情和传统生活及其宗教信仰、社会伦理道德,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比如集聚区在口头文化遗产资源方面非常丰富,是上海在口头文化遗产上的代表。在古典文化资源相对薄弱的上海,可谓独树一帜。浦江苏家桥宣卷、浦东宣卷、浦江打莲湘、陈行套板葫芦制作技艺、上海本帮农家菜制作技艺、陈行口头文学、陈行谚语等,具有非常浓厚的传统文化特色和地方文化特色。因此可以将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与传承作为集聚区文化发展规划的重点之一,建立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同时,广泛介绍与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文化保护等。以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为基础,将海派传统审美文化资源的开发进一步扩大。
比如枫泾国际商务区依托古镇历史文化,成为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基地和长三角区域性总部经济集聚区。枫泾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亦为新沪上八景之一,历史上因地处吴越交汇之处,素有吴越名镇之称。枫泾为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文化底蕴深厚。枫泾人杰地灵,物产丰富,她孕育、发展并传承着独特的、瑰丽璀璨的建筑文化、宗教文化、民间文化、名人文化、地域文化、饮食文化、水乡文化等历史文化,积淀了相当浓厚的文化底蕴。2005年9月,枫泾被中国建设部、国家文物局授予上海首家“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殊荣。近年来,枫泾发展地位日益凸显,在上海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被列为“十二五”加快发展的重点城镇,并成为全市唯一的特色镇。枫泾作为美丽中国基本细胞的“美丽小镇”特色宜居新镇形态初显。建设“美丽小镇”已融入枫泾“十三五”的经济发展、城镇建设、社会管理等各项任务,到2020年将枫泾基本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小镇。我们以为,提升枫泾中国特色小镇的环境品质,培育在历史文化和风貌格局方面有特色传承的特色小镇和村落,发掘文化特色鲜明、风貌格局独特的特色小镇和村落,在保护传承历史文化特色、重塑乡村风貌过程中推陈出新尤为重要。
因此,在开发集聚区文化资源时应注意区域“人民以何为美”,结合地域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这是开发集聚区文化资源的立足点。只有立足于此,形成独特的文化创意,才利于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扩大文化影响力,以达到开拓广阔市场的目的。
3.经济效用价值
文化资源的经济效用是指文化资源渗透到经济活动中,以文化附加值的形式转变的经济价值。集聚区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具有保证集聚区经济发展方向的价值。通过对集聚区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并注入现代先进的文化要素,整合凝练出能够继往开来的集聚区特色文化,以之教育、激励、服务后人,是构建上海各集聚区管委会、企业、机构、员工等人们的核心价值观念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上海各集聚区文化教育所具有的独特的内涵,不仅是经济发展方向的重要保证,更是社会全面进步和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例如松江是上海之根。松江新城兼收了以广富林古文化遗址为代表的千年传统文化、以松江老城为代表的府城文化、以新城区为代表的现代都市文化。松江新城国际生态商务区聚焦松江新城文化元素,挖掘、传承和弘扬优秀的松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浓郁乡土风情,体现江南水乡特色;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普及、思想教育、文体活动,提高市民整体素养,培育新型社区文化,深化松江新城文化内涵,实施产城融合,文化助推。
其次,具有推动集聚区文化产业发展的价值。文化产业在现代经济结构中已成为新的国民经济增长点,而集聚区文化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集聚区文化具有良好的知名度和品牌效应,集聚区保留下来的有形文化资源,如青浦的崧泽古文化遗址、松江的广富林遗址、工业旧址遗迹等历史遗存遗址;无形文化资源,如金融贸易文化、航运文化、招商文化、民生精神、神话传说、风俗习惯、民间俚语等,既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源。又如七宝集聚区由生态商务区及闵行文化公园,即“一区、一园”两大板块组成。其中商务区将打造成为以文化创意产业为特色的国际化生态商务区,公园将打造成为以文化为主题的绿色生态公园。生态商务区和文化公园融合发展,将成为特色鲜明的上海城市文化综合体。开发利用集聚区文化资源的经济效用价值,建设文化产业的价值链条,是集聚区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再次,具有优化集聚区经济发展环境的价值。经济发展环境是一个地区思想解放程度、市场发育程度和政府执政水平的具体体现。市场经济是开放经济,从某种意义上就是“环境经济”,哪里的经济环境好,哪里的经济就会充满活力,就能吸引更多的资金、技术和人才等生产要素。发展环境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投资者的利益,还直接影响和决定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的发展前景和发展后劲。集聚区文化极具价值的有利于经济进步、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主要是开放健康的舆论环境、诚实互信的道德环境、安定祥和的社会环境。在“环境就是生产力”的理念下,集聚区文化资源中的物质文化形态能够形成文化产品,它本身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市民在消费这些文化产品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收益。集聚区文化资源能够实行产业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文化资源具有经济效用价值。并且通过创意能够使文化资源“符号化”,成为一种品牌标示,在市场中广泛流通和传播,产生循环的经济价值链条。另外,集聚区文化资源的经济效用还包括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的效用经济化,它能够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并由此形成一种比较固定的“消费文化”。(www.daowen.com)
二、红色文化与用好用足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为进一步凸显上海作为中国共产党诞生地和中国革命圣地的城市形象,上海启动了全市革命遗址保护利用规划的编制工作,作为服务业集聚区应该做好故居、会址、旧址等重要革命史迹的保护修缮工作,进一步加强对红色资源保护管理与利用开发的实践与探索。
(一)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性
1.上海与众不同的红色资源
上海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和发源地,作为中国共产党梦想起航的地方,在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当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讲好中国故事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和优势。
红色资源是什么?熊月之(2016)认为,广义上,红色资源应该是指近代一切追求光明与进步活动中所形成的人文景观和精神财富,包括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社会进步、人民幸福以及反封建主义斗争,推动社会前进、推动科学进步等一系列活动。一切追求真、善、美的精神财富,也都可以视为红色资源。狭义上,红色资源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进行革命斗争时所形成的人文景观与精神财富。上海的红色资源可分为四类。第一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群众进行斗争的一些人文景观或者精神财富,如一大、二大、四大会址以及中央局等。第二类是包括反对帝国主义、反法西斯主义等“反对”系列,比如鸦片战争时期的吴淞抗战以及“一·二八”“八一三”等抗战活动。第三类是追求进步系列,比如戊戌维新运动在上海有强学会,有一系列的维新宣传;又比如立宪运动,如果没有立宪运动,辛亥革命就很难想象。第四类是追求光明系列,比如介绍西方优秀的学术名著,以及近代中国的很多慈善活动等。熊月之认为,当我们清楚了上海红色资源形成的六个系统,即信息系统、社会基础、交通系统、邮政通信、组织系统、安全系数,就能明白上海的红色资源确实有着独一无二的特殊性。[2]
季为民、沙垚(2017)认为,红色文化在上海萌芽、发展和传播不是偶然的。20世纪初,便利的交通、发达的印刷业、频繁的国际交流以及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兴起,使上海成为思想舆论传播的重镇,各类思想学说争相登场、展开论战。李达、李汉俊、陈望道、施存统等归国学生在上海开启了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宣传。红色文化的历史完整性,成为上海文化的一大特色。它不只涵盖革命时期,而且包括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新中国成立后,上海积极支援全国建设,涌现出一大批社会主义建设的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成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创新发展的先行者,成为展示中国现代化建设成果的重要窗口,凸显了以红色文化为基色的上海文化资源的当代价值。从器物、制度到精神,上海全方位展示了中国特色现代化全球城市的独特魅力。这也为挖掘历史文化积淀、讲好城市文化故事以及打造更有魅力、更有活力、更有温度的人文之城积聚了独特的资源和优势。上海的文化资源和优势得天独厚,值得充分挖掘和利用。为此,他们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以红色文化引领提升当代上海文化建设,为文艺创作和文化生产提供优质“食材”和高档“厨房”。第二,整合研究力量,系统阐释上海红色文化的内涵,打造凝聚认同、易于传播的现代符号。第三,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创造更多感人的文艺作品。第四,完善文化市场营销平台,推动上海红色文化产业发展。[3]
2017年12月,上海举行“开天辟地——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程”推进会,发布“中国共产党诞生地·上海”形象表达主题标识。主题标识由中国共产党党徽、汉字“上海”、石库门线条和文字“中国共产党诞生地”构成。如图4.2所示。红色的底色与党旗一致,象征中国共产党广泛的群众基础,以及上海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白色线条勾勒出中共一大会址石库门图案,表达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的主题,彰显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上海”两字,形成石库门的左右立柱,表达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思想建党、组织建党、制度建党的光荣历史。开启的大门象征“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上海城市精神。主题标识整体端正稳健、清新明快、积极向上、富有美感,表达了上海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团结一致,传承和弘扬红色基因,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当好新时代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时刻不忘初心,矢志永远奋斗。
图4.2中国共产党诞生地简洁的标识
该主题标识将广泛用于上海市各地区各部门开展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作的环境布置和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用品的制作。[4]
学界对红色文化的性质概念历来有争议。包括文化资源说、革命文化说、先进文化说、特色文化说等;其起始年限,有鸦片战争说、旧民主主义革命说、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说、五四新文化运动说、中共成立说、土地革命说等;其下限有新民主主义胜利说、社会主义革命胜利说、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说、改革开放时期说等观点,不一而足。笔者认同沈成飞(2018)的观点,应该从历史纵深和世界一体化的角度去讨论红色文化的内核和外延问题。红色文化,就其概念内核而言是指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过程中形成的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红色遗存和红色精神;就其概念外延而言,是近代以来的革命基因和中华民族复兴的精神凝聚;就其价值内核而言,红色文化体现的是融入中国特色传统文化的中国革命精神、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就其价值外延而言,它凝聚了世界共产主义运动中的人类共同价值。它具有丰富多样性、革命先进性、开放永恒性等特征,在当今中国,红色文化对增强文化自信、标识中国特色、提升国家认同具有不可取代的价值地位。[5]
2.发掘集聚区的红色记忆
目前上海市保存完好的革命遗迹多达440处,其中,中央早期在上海的各类机关重要旧址24处(“文汇报”2018年4月6日);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共86家,其中12家为全国示范基地(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5年4月22日,见表4.17)。集聚区红色文化作为上海城市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宝贵资源,是集聚区品牌与文化的鲜明特色,又具有重大的社会经济意义。同时,随着上海城市红色文化内涵的丰富和扩大,集聚区红色文化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发展,并持续焕发生命的活力。但就目前集聚区红色文化发展状况看,还存在很多问题,诸如红色资源保护与城市建设的矛盾突出、红色资源产权归属不一、各区各地单打独斗、基础设施匮乏、宣传力度不够、表现手法单一、文化味道不浓、引领作用较弱等。这些问题不从根本上解决,就很难让红色资源“熏”出文化味,这会让上海的红色资源发展力度不足。上海应加紧统筹发掘红色文化资源,为上海红色文化的健康和持续发展,开创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新局面。
表4.17 上海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5批)一览
续 表
资料来源: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http://www.shaiguo.gov.cn以及相关文献整理。
(1)集聚区红色文化资源的研究。资源学视角下的集聚区红色文化即红色文化资源。集聚区红色文化资源一头连着文化,一头连着资源,具有内涵的丰富性、分布的广泛性、地域的鲜明性、历史文化价值高等特点,有深厚的革命文化底蕴。从不同的角度对集聚区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分类,一是可以分为静态文化成果和动态文化形式两大类。二是将之区分为遗址踪迹类红色文化资源、建筑与设施类红色文化资源、重要革命历史文物及重要文艺作品等四类。三是将红色文化资源分为红色物化形态、红色精神文化和红色文学艺术三类,其中,红色物化形态主要为组织机构旧址、烈士纪念建筑物、战争战役遗址和革命遗物与文物。四是将红色文化资源分为软硬件两部分,硬件方面是指革命时期遗留下来的遗物、遗迹、遗址等历史遗存及后来修建的纪念碑、纪念馆、纪念堂等;软件方面指包括革命事迹、革命文献、革命文艺等在内的革命历史记录及蕴含其中的革命精神。
(2)集聚区红色文化发掘与策划研究。上海服务业集聚区红色文化资源,一方面是已经成为历史沉淀的固化的红色资源,另一方面是赓续发展、生生不息的精神传承。就前者而言,可以特指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留下来的红色理论、红色区域、红色军队、红色政权和红色活动相关的历史遗迹旧址以及人物事迹、历史事件、文献资料、历史记忆等人、事、物所承载的文化价值信息之总和;就后者而言,主要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层层累积的人、事、物的先进事迹,它将不断地发展。
上海服务业集聚区借鉴产业集聚区经验,选在红色资源的原生地,以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契机,加大对重要历史事件、文化名人场馆布展策划力度,通过对功能定位和布展内容研究,形成联动体系。如对相关项目保护性开发,对纪念馆的修缮及展陈更新;在现有街区的红色记忆等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度开发红色文化体验项目;研究开展各种纪念活动,进一步弘扬“革命精神”;通过举办红色展览,开发红色旅游项目,实现集聚区红色文化的文、商、旅综合配套整体开发。
集聚区红色文化发掘,还可以包括让中国共产党的红色故事用文艺的形式走入校园、走进青年、走进楼宇、走进白领。在区域内各大图书馆、实体书店、市民驿站、菜场书屋增加红色书籍数量,在学校推广红色校园读本,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增强市民群众阅读和感悟红色经典的便利性,扩大“红色阅读”引导力和辐射力。同时,集聚区还将通过学术研讨、文化交流等方式,加大“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和“红色文化”关联性研究,鼓励专家学者、民间团体共同参与,不断推进红色文化的大众化实践和现代化意义,把红色文化传承与文明创建工作结合起来,提高市民文化素养。通过对集聚区区域内的红色文化遗址旧址分层梳理,运用新媒体技术将遗址旧址的故事和特点挖掘出来,切实做到“有明显标识、可扫码阅读、有内容陈述”,逐步做到能“开门进人”,从而打造一个没有围墙的“红色文化博物馆”。
总之,只有不断强化和浓缩“红色资源”的内涵,让资源的红色味道无处不在,才能够让“红色资源”熬出“红色味道”,从而酿出更浓的文化味。截至目前,上海市革命遗址遗迹总数为657处,其中革命遗址456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4处,属于红色资源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51个。(文汇报2018年5月12日)
上海市行政区域红色文化资源的类型、空间分布如表4.18所示。
表4.18 上海市行政区域红色文化资源的类型、空间分布(部分)
续 表
续 表
续 表
续 表
续 表
续 表
续 表
续 表
资料来源: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http://www.shaiguo.gov.cn以及相关文献整理。
(二)红色文化资源挖掘和利用的思路与方法
目前上海“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利用,大体上分为三种模式:一是“腾迁建馆”模式,二是“挂牌保护”模式,三是“民办公助”模式。其思路与方法可以采用:一是开发与保护文化产品内容,二是产品内容的多样化,三是利用符号意义提升产品价值。基本上可以遵循这样一条策划设计线路:集聚区红色文化资源的“内容化”——“具象化”——“符号化”。
1.“内容化”
了解红色文化资源的特征和可供开发的资源禀赋。文化资源具有价值属性和衍生属性。价值属性是指在文化生产活动中的各种资源经过开发利用后能够产生财富,因为文化资源本身具有文化与财富的双重因子,它是为文化产业服务的一种“待开发业态”。衍生属性是指集聚区文化资源虽然具有鲜明的独特性,但并非是不可“复制”的。发掘集聚区红色文化资源要注重有形遗产的保护利用,更要注重精神内涵的提炼升华,传承红色文化基因,激活“红色基因”。
一是既要坚持红色文化资源的先进性、革命性,又要把握红色文化资源的时代性、地域性,还要兼顾红色文化资源的多样性、整体性。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统筹安排、合理利用,开发出更多具有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实践特色、地域特色的红色文化产品。要树立全社会保护红色文化资源的共识,科学有序地推进保护工作和形成合力。要兼顾红色文化资源的多样性和地域性,科学编制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规划。
二是在加强保护和有序开发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并阐释其精神内涵。正如诸多学者所指出的,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的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一种追求。它与消费型文化资源、娱乐型文化资源、鉴赏型文化资源、学术型文化资源是有区别的,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应避免过度市场化、产业化、形式化、工具化,甚至是低俗化的发展趋向。不能因过度的、扭曲的包装和开发,消解红色文化资源的精神内涵,弱化红色文化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三是要努力创新红色文化开发、利用和传播模式,通过组织红色文化学术研讨会、出版红色文化研究成果专刊等形式,充分发挥各类专家和学者、专业学会和研究会的作用,推出一批高水平的理论研究成果,形成红色文化研究、旅游产业和社会教育协同发展的格局,让红色文化资源全方位地融入社会生活。
因此,集聚区红色文化资源的“内容化”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了解集聚区红色文化资源的特征和可供开发的资源禀赋是进行文化开发利用的前提。
2.“具象化”
明确集聚区红色文化资源的历史传承和资源之间的耦合度。集聚区红色文化资源的“具象化”是一种跨时空的具体文化展示,既全面又立体。这种被“具象化”的红色文化资源需要进行纵向和横向的“具象化”考量;其开发利用需要对集聚区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关键是让红色文化的核心价值与新时代的价值观念相对接。其推进方式与策略如下。
一是经典化推进,创排精品重点宣传。红色经典已经成为红色文化的另一种存在形态,成为红色文化价值体系的集中投射。主要体现在历史全景的方式、丰富饱满的形象、英雄崇拜的传统母题等,把红色精神融入文艺作品创作生产全过程,推出更多更好的集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相统一的红色文艺精品,给人们以情感上的滋养、道德上的教化和价值上的引领。
二是大众化推进,多种媒介强势宣传。在宣教载体方面,应当把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和弘扬工作纳入落实集聚区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重要内容,融入精神文明创建全过程,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抓手,运用生活化场景、日常化活动、具象化载体,应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多渠道宣传推介,把氛围造浓,把声势做大,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红色文化熏陶。
三是时代化推进,持续创新广泛宣传。树立“红色经典、现代表述”的理念,借助现代技术以艺术的手段外化红色文化,用通俗的手法展现红色文化,对红色产品进行艺术包装,提高技术含量,积极推进红色产品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创新,努力增强红色产品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提升对红色文化精神的认同感。
3.“符号化”
构建集聚区红色文化资源的品牌效应和符号意义。集聚区红色文化资源必须要明确和提炼区域文化资源的各元素,在整合区域文化资源的基础上,通过品牌创意使其文化资源浓缩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象征性文化符号。也就是说,构建集聚区红色文化资源的品牌效应和符号意义,是提升集聚区红色文化资源价值的核心。以上海都市红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为例:截至2017年底,上海旅游总收入达4485亿元,上海市共有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4个,A级景区101个,红色旅游基地34个,特色文化博物馆约120个。上海港邮轮旅客年吞吐量300万左右人次,稳居国际邮轮母港亚洲第一、全球第四的位置。[6]
一是集聚区以塑造品牌为核心,把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优质的文化产品,更好地满足人民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如“红色文化+旅游”。依托近现代工业文化遗存、创意文化产业园等,挖掘上海发展历史文脉,打造海派文化旅游品牌。完善城市观光巴士、慢行步道等旅游活动载体建设,连接剧场、美术馆、博物馆、展览馆、陈列馆、名人故居、特色建筑等重要地标,打造上海历史文化风貌旅游景观。依托中共“一大”“二大”“四大”会址和淞沪抗战纪念馆、四行仓库纪念馆等,建成“馆园合一”的红色纪念场馆,打造一批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依托文化创意园区和基地,带动文化旅游纪念品和餐饮、商业等相关产业发展,形成富有海派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链。
二是从战略的高度来认识红色文化发展对集聚区转型升级的重大推动作用,将红色文化作为优势文化形态优先发展,重点发展红色文化经济。如“红色旅游+生态”。推进红色旅游与城市绿化市容系统、城市园林等系统的深度融合,进一步开放城市公园绿地,提升城市公共绿地、生态保育区、郊野公园等休憩功能,扩大市民游客公共休闲空间;进一步优化旅游度假区、旅游休闲区、国家公园、生态旅游岛等生态旅游环境,提升生态休闲旅游产品服务品质。
三是集聚区整合红色文化与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和生态文化等各类文化资源,创意引领,品牌打造,融合发展,变红色文化资源为旅游文化产业。如“红色文化+工业旅游”。挖掘老上海近代工业历史,加强工业遗存保护开发,推动老厂房、老码头、老作坊等向现代文化休闲基地的功能转型。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建设以汽车工业为代表的国家级工业旅游示范点。优化以1933老场坊、M50创意产业园等集聚区为代表的工业生活展示地,展示上海工业生产、生活活动。依托嘉定汽车城,打造旅游房车制造基地;依托漕河泾松江园,推进各类游乐设施、设备技术自主开发。
四是集聚区要加大对红色文化资源整合的力度,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其原则是保护、开发和利用同步,充分发掘红色文化遗产和资源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教育价值和商业价值,与时俱进地为红色文化资源赋予时代内涵,不断提升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附加值,提升集聚区竞争力。如依托国家会展中心(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花木会展产业集聚区、世博园会展产业集聚区,完善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形成以展览为主,会议和商务旅游并重的会展旅游功能区。推进南京西路精品时尚会展旅游区、虹桥开发区商务会展旅游区、漕河泾装备制造旅游会展区、安亭国际汽车专业旅游会展区和普陀长风会展区的配套设施建设,提升会展旅游服务功能。
总之,在集聚区文化软实力建设中,进一步梳理统筹文化资源,在集聚区发展规划和建设管理中妥善保护,运用各类博物馆充分展示;挖掘城市文化资源,将文化保护与城市更新相结合,突出城乡整体风貌和特色要素的保护。加大对历史文化风貌区、优秀历史建筑、近现代革命文化遗址、工业文化遗存、名人故居、重要历史遗迹等保护力度,挖掘其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实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的保护和改造利用,增强城市文化归属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