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探析集聚区内涵及机理的缘起和态势

探析集聚区内涵及机理的缘起和态势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对上海集聚区概念的提出,含义与特征、创新模式的分析,为构建集聚区品牌与文化软实力体系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上海在国内最早引入服务业集聚区概念。根植性是指集聚区内经济个体的经济行为根植到该区域的社会文化、社会制度以及习俗价值观等社会关系中。经过“十一五”“十二五”的探索和实践,集聚区建设取得重大突破。集聚区成为上海市新一轮发展的新载体、新抓手、新引擎,对上海市经济特别是服务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

通过对上海集聚区概念的提出,含义与特征、创新模式的分析,为构建集聚区品牌与文化软实力体系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

一、集聚区内涵

(一)集聚区的含义

1.集聚区概念的由来

在国内来说,服务业集聚区是一个全新概念,对其理解差别较大,目前还没有统一的界定。上海在国内最早引入服务业集聚区概念。2004年上海提出了关于构筑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工作设想,并从政策集群的角度将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定义为“按照现代理念统一规划设计,依托交通枢纽和信息网络,将商务楼宇、星级宾馆、商业设施以及相关的生产生活服务配套设施合理有效地集中,在一定区域内形成功能集聚、形态美观、内外连通、生态协调、资源节约、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具有较强现代服务业集聚能力的区域”。服务业集聚区的形成如图3.1所示。

图3.1 服务业集聚区的形成

2.集聚区的定义

上海的服务业集聚区概念,侧重于政府规划要素的角度。十多年来,国内理论界也对服务业集聚区的含义不断进行深化。李志平(2008)将服务业集聚区定义为某一或某几个现代服务产业及其相关产业内,众多既合作又竞争的现代服务业企业与相关支撑性机构(包括大学、研究机构、中介服务机构等)在一定地域集聚,相关行为主体之间形成了分工与互补、竞争与协同的生产或创新网络,这种网络根植于当地社会文化环境之中,进而形成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经济综合体。[1]包晓雯(2011)主张将服务业集聚区的概念一般化,即服务业集聚区是服务业企业及其相关机构以一定规模在一定空间范围内集聚。[2]欧阳东等(2015)认为,服务业集聚区应具有多种类型和功能,是围绕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发展战略,以当地特色资源和优势产业为基础,依托交通枢纽、重点产业园区、历史文化街区、智力密集区、中心城区和边境合作区等,按照产业集群理念统一规划设计与经营管理,服务企业及相关机构有机聚合且空间集中、边界清晰的特定功能区。[3]

基于上述分析,结合最新的产业区理论,立足于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笔者认为大都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这一概念的内涵是,所谓服务业集聚区,即服务业企业或相关机构聚集程度较高的特定地域经济空间,通常围绕某一类或某一群服务业主导产业,形成相关服务企业的集聚和功能配套。服务业集聚的高级形态是服务业集群,系由相互联系的一群服务业企业或相关机构在一定地域范围内集聚,并在分工协作基础上形成网络化、体系化的发展状态。诸多服务业集群具有较强的资源整合、要素集聚和辐射带动能力,表现出较强的创新活力和竞争能力,是根植于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社会经济综合体。服务业集聚区兼具城市功能区的特征,其外延包括开发区、功能区、园区等在内的相关机构、基础设施、政策和人文环境等各类服务业集聚区。它具有中央商务区、金融服务集聚区、现代商贸集聚区、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科技服务业集聚区、软件与信息服务集聚区、现代物流集聚区、旅游休闲集聚区和新型(特色)专业市场等多种类型和功能。如图3.2所示。

图3.2 服务业集聚区的构成

(二)集聚区的特征

上海服务业集聚区不仅具备产业集聚的共性化特质,也拥有个性化特征。

1.共性化特质

一是较强的大都市地缘属性。服务业提供的服务具有技术和人才智力含量高的特点,一般趋向集聚在信息网络和基础设施发达、市场需求旺盛、生活环境质量高、经营环境开放发达的地区,因此,大都市尤其是国际大都市,成为服务集聚的首选区域,这些城市由于服务业的集聚也将成为总部经济的聚集地。二是根植性、网络性和创新性等经济、文化特性。根植性是指集聚区内经济个体的经济行为根植到该区域的社会文化、社会制度以及习俗价值观社会关系中。网络性是指服务业集聚区中的企业、科研机构、中介机构乃至行业之间的互动形成的网络关系,其中既包括经济网络,也包括社会网络和文化网络。创新性是指集聚区内的服务企业为满足市场需求、应对市场变化所做出的灵活响应,包括服务技术和服务内容的创新。三是显著的产业竞合特征。由于服务业集聚区内的企业大多是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上、下游产业紧密相关,企业相互依存发展,存在着显著的竞合关系。服务业集聚区内企业更多面向共同的市场或客户,能够形成极为完善便捷的产业体系,以提供差异化的服务而避免同质竞争,体现出鲜明的产业竞合特征。四是较强的区域合作特征。作为大都市核心区商务贸易配套服务产业的延伸和拓展,新兴的服务业集聚区发展迅速,几年内便可形成与原核心区域的共融合作,在自身得到长足发展的同时,成为推动大都市核心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平台。五是人才智力密集属性。充裕和自由开放的人才资源及发展环境、区域内教育和研发机构提供的智力支持和储备将成为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重要驱动要素,从而带动当地区域产业发展的转型升级。

2.个性化特征

上海服务业集聚区还具有以下个性化特征。一是首创之举。2004年起上海市委市政府多次提出,上海要转变发展方式,要把发展服务业作为上海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提出要“以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为突破口”。2007年上海市九次党代会明确提出“重点发展一批各具特色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以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为突破口,加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格局”,探索出中央商务区多极化、分散化发展的新路,明确提出打造黄浦区西藏路环人民广场现代商务区、浦东新区外滩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等20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2012年5月,上海市又出台了《上海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十二五”规划》,对集聚区做了全新的界定,并新增了5个服务业集聚区。它既反映了国际大都市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一般规律,也体现了上海城市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提升的特点和方向。二是各具特色。集聚区是上海在“十五”末借鉴和学习国际大都市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率先在全国提出的新概念。经过“十一五”“十二五”的探索和实践,集聚区建设取得重大突破。一批各具特色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应运而生,呈现出“形态凸显、功能初现,重点突出、产业集聚,配套便利、交通便捷,效益显著、效应明显”等特点。集聚区成为上海市新一轮发展的新载体、新抓手、新引擎,对上海市经济特别是服务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三是差别化发展。上海市各个集聚区在形态建设、功能定位、主导产业、经济效益等方面体现出不同的成效和特色,本身就体现了差别化发展的要求。根据不同的分类依据,可以把集聚区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根据地理区位不同分为中心城区型和郊区型集聚区,根据产业特色不同分为专业型和综合型集聚区,根据建设进度不同分为拓展提升型和完全新建型集聚区。

(三)集聚区的类型

集聚区的分类比较复杂,不同类型的集聚区之间又存在一定的交叉,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对集聚区进行不同的分类。根据发展方式的不同,可划分为政府主导型、企业主导型、政企共管型等集聚区。

1.集聚区的主要类型

上海市在推出服务业集聚区提法之时,将MCBD作为服务业集聚区的主要形态。其后,全国各地对服务业集聚区的类型不断扩展补充。江苏省在2007年出台的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文件中,将服务业集聚区区分为中央商务区、创意产业园、科技创业园、软件园、现代物流园和产品交易市场六大类。广东省在2008年提出的加快服务业发展实施意见中,将城市商务服务、金融商务与后台服务、文化创意、科技服务、服务外包、现代物流、软件开发、旅游综合开发等服务业集聚区列入重点发展的现代服务业功能区之列。浙江省在2009年提出了重点规划建设物流园、总部基地、科技创业园、创意产业园、软件和服务外包基地、文化商旅综合体、新型专业市场、综合性生产服务集聚区八类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通过对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和广东省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类型进行分析以及对学术界当前的研究进行梳理发现,服务业集聚区的主要类型有中央商务区、现代物流园、科技创业园、服务外包基地、文化商贸旅游区等,其基本类型的CBD(中央商务区)、高新科技产业园、文化创意产业园的研究最为集中,这三类集聚区对于研究服务业集聚区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2.集聚区的差异化类型

上海既按照差别化发展的要求,而又根据不同的分类依据,把集聚区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根据地理区位不同分为中心城区型和郊区型集聚区。中心城区型集聚区是指地理位置处于上海市黄浦、静安、徐汇、长宁等中心城区的集聚区,主要包括西藏路环人民广场现代商务区、南京西路专业服务商务区、虹桥涉外商务区等集聚区。该类集聚区由于地处中心城区,通常区位交通条件优越,综合配套设施完善,产业扶持政策相对完备,现代服务业发展基础良好。但是,该类集聚区在后期发展过程中,由于人流、商流集中程度较高,受到资源、环境等承载能力的制约。郊区型集聚区是指地理位置处于青浦、奉贤、松江等上海郊区的集聚区,如赵巷商业商务区、南桥中小企业总部商务区、松江区(欢乐谷)休闲旅游区等。该类集聚区一般生态环境相对良好,资源优势较为明显,功能定位比较清晰,区域特色较为鲜明。但是,该类集聚区由于建设初期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产业基础相对薄弱,配套政策较为缺乏,需要经过一定时间的市场培育期才能发展成熟。二是根据产业特色不同分为专业型和综合型集聚区。专业型集聚区是指以某一优势产业或某一重大功能性项目为引领,吸引集聚行业上下游企业及相关配套企业的集聚区。专业型集聚区主要具备产业特色鲜明、产业链集聚明显等特点。如北外滩航运服务集聚区,通过广泛集聚航运企业和航运功能性服务机构,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航运企业成群、航运要素成市、航运产业成链”的集聚效应。但是,该类集聚区发展对周边配套设施要求较高,在提升产业能级的同时,在完善城市功能、促进产城融合方面需要进一步增强。综合型集聚区是指在充分发挥区域独特的区位交通、产业基础、生态环境等综合优势的基础上,依托产业园区或产业集群集聚多种类型的服务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的集聚区。该类集聚区通常位于中心城区,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商务、商业基础相对坚实,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和综合配套设施比较完善,产业生态网络体系较为健全,人才、资金、信息等资源要素集聚度较高,服务业发展环境良好。比如长宁区虹桥涉外商务区作为上海第一个涉外商务区所在地,高端商业、商务设施林立,大批跨国采购企业云集,国际商业、商务服务功能突出。三是根据建设进度不同分为拓展提升型和完全新建型集聚区。拓展提升型集聚区是指为了实现特定目标,在具有区域优势和产业集聚特性的地区,通过在原有资源中加入一些新的要素或依托原有资源拓展新的产业领域,提升原有资源的利用价值,打造新的产业链条,形成现代服务业的集聚效应。该类集聚区一般具有以下特点:产业支撑明显,产业链条完整,产业体系健全;建设时间较早,历史积淀深厚;品牌效应较强,品牌知名度较高。如静安南京西路专业服务商务区,以加快完善集聚区的配套设施为抓手,积极提升区域现代服务业发展内涵,重点集聚世界500强企业和国际知名品牌,逐步成为上海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以及专业服务机构的集聚高地。该类完全新建型集聚区因其完全新建性质,通常具有历史遗留问题少、建设阻力小、可塑造性强的特点。此外,作为全新开发区域,该类集聚区通常具有配套政策较为完善,功能定位和主导产业明晰,布局合理和发展空间充裕等明显特征。比如长风生态商务区在区域经济贡献、产业发展亮点、功能调整提升方面取得新突破。但是,该类集聚区由于是全新规划建设而成,在增强市场资源配置作用、扩大宣传推广、完善综合设施、增强人气集聚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增强。

二、生成机理与发展模式

(一)集聚区的形成和发展机理

集聚区的形成和发展受内生、外生要素的共同影响。内生要素是产业区内服务业企业对知识、信息、技术扩散和共享的要求,外生要素包括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区域品牌效应等方面。如图3.3所示。

图3.3 服务业集聚区形成的动力机制

现代服务业集聚的内生机制来源于集群内的服务企业,内生机制是吸引现代服务企业在特定空间聚集的动力,其作用力由内而外将企业聚在一处。鉴于现代服务业高技术含量的特点,现代服务业集聚的内生机制主要表现在学习效益、知识溢出和创新欲望这三个方面。

1.学习效益

现代服务企业存在着信息、知识和技术共享以及相互学习效益的趋势,服务业集聚这种特殊的组织形式能够产生一种加速服务企业之间、服务业集聚与外部系统之间信息、知识和技术交流的效果,提高服务企业的集体学习的效率和能力,从而吸引服务企业从分散走向聚集。

2.知识溢出

现代服务业中存在大量的隐性知识,包括服务观念、心理模式、思维方式、信仰等,业务相近或互补的服务企业,如果空间位置接近,就增加了很多学习和交流的机会,从而提高了知识溢出的传播效率。相对于制造企业或传统服务业,现代服务企业是知识密集型企业,对知识的渴求更强烈。信息技术对知识的传播起了极大作用,似乎已经消除了地理的局限性。但从知识的属性来看,知识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对于显性知识,通信的革命使得跨空间传递信息的边际成本成了恒定变量,共享和传播可以用数据、文字、图形等格式化的方式来实现,但对隐性知识而言,传递“隐性知识”的边际成本却还是随距离递增的。

3.创新欲望

现代服务业具有与生俱来的创新特征。由于服务企业之间在地理位置上相互接近,可以使得服务企业之间的频繁交流更有可能,服务业集群的合作与创新具备了现实基础。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创新网络不断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从而形成集聚区可持续发展动力,同时集聚区创新网络产生的知识溢出效应衍生出大量新型企业,进而又可以形成集聚经济效益。部分深圳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区域创新网络,还充分利用了周边的有利因素。

现代服务业集聚形成的外生机制是推动服务企业在特定空间聚集的动力,其作用力由外而内将企业汇聚在一处。由于服务业集聚总是存在于一定区域内,所以其外生机制主要源自区域经济的基本规律,主要包括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品牌效应这三个方面。

1.规模经济

当大量企业集中在某一区域生产,往往形成竞争或合作关系,为增强核心能力,企业会产生规模经济的要求。规模经济指随着企业投入的增加,边际收益递增的效应,一般通过专业化协作、规模扩大带来的管理费用分摊、融资的经济性、企业之间的连续生产和集中管理等方式实现。当同一区域或产业的相关服务企业(包括竞争对手)通过合资、合作或联盟等方式,形成严密的分工与合作体系,共同进行研究开发、生产销售等价值创造活动。一方面,单个服务企业会因为专门从事价值链的某一环节而熟能生巧,从而降低单位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另一方面,整个地区和产业由于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资源共享,强化了抵御风险的能力,提高了整体生产效率,增强了竞争实力。正是基于规模经济的积极作用,区域经济发展倾向于创造条件使集聚企业获得规模经济的好处,从而成为推动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动力。(www.daowen.com)

2.范围经济

由于集聚区内企业众多,产量规模较大,集聚区内固定资本的利用效率很高。例如,现代物流集聚区内庞大的运输规模,会使空车的概率降低。集聚区内企业之间形成了专业化的分工协作网络,可以带来良好的外部范围经济。如在现代物流集聚区,有专业的运输公司、第三方物流公司、第四方物流公司、仓储公司、汽车修理公司,每个企业经营一个环节,降低了进入门槛,吸引更多的中小企业入驻园区,形成更好的配套和服务。现代服务企业在空间上彼此接近也能产生比较积极的外部性,使得成本降低,经济收益增加。

3.品牌效应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一种重要的区域组织形式,一般来讲,它是以一个核心城市为中心,包含多个城市、高度一体化的区域经济体。集聚区品牌是集聚区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主要形象,是集聚区内外部顾客对集聚区形成的一种整体认知。集聚区品牌是集聚区的产品和服务、资源、旅游、居民素质、历史文化传统、营商环境、政治制度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消费者对集聚区产生的清晰、明确的印象和联想。集聚区品牌效应是集聚区与其竞争者相区分的标志,具有鲜明的个性。

(二)集聚区发展模式分析

1.一般模式

服务业集聚区发展模式,主要包括商贸流通服务业集聚区、现代物流业集聚区、文化休闲旅游区、专业化市场、汽车服务业集聚区共五种产业型的发展模式和邻里中心发展模式。

(1)商贸流通服务业集聚区发展模式

商贸流通服务业集聚区多以市场为基础,逐步提升规模档次,规范经营活动,优化交通环境,拓宽服务领域,整合空间资源,以商贸流通业为主导,带动住宿餐饮业、现代物流业、金融业,甚至文化产业、旅游业、会展业等相关服务业蓬勃发展,实现城市发展和繁荣。城市传统商业区因商业、商务服务基础和优越的区位条件而成为较好选择。如图3.4所示。

图3.4 商贸流通服务业集聚区发展模式示意

(2)现代物流业集聚区发展模式

以采矿业、制造业、商贸流通业、交通运输业等为产业基础,以物流园区建设为主要形态,充分利用区位和交通优势,形成社会化加工、配送、分拣、包装、仓储、运输、货代、信息等的集中区域,并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不断扩大服务半径和辐射范围。可以与商贸流通服务业集聚区或交通枢纽服务业集聚区结合发展。如图3.5所示。

图3.5 现代物流业集聚区发展模式示意

(3)文化休闲旅游区发展模式

深度挖掘生态环境、地方景观和文化资源,准确定位,适度开发。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加强餐饮、住宿、娱乐、休闲等服务设施配套,完善交通、通信、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商务、会议、培训、会展、度假、养生等相关产业,通过系统规划和综合开发,形成服务业集聚区,支撑旅游业自身可持续发展,带动社会经济共同繁荣。如图3.6所示。

图3.6 文化休闲旅游区发展模式示意

(4)专业化市场发展模式

依托一种或几种地方特色产品,从专业化市场建设起步,在扩建经营场所、完善配套设施的同时,以市场为基础延长产业链,适时发展从开采、加工、设计到零售、批发、展示等多个环节,并通过政策扶持、宣传推介和服务配套等途径,强化市场经营和管理的软环境建设,协调推动专业化市场向综合型服务业集聚区跨越式转型。如图3.7所示。

图3.7 专业化市场发展模式示意

(5)汽车服务业集聚区发展模式

基于现实市场条件和市场基础,协调周边地区汽车服务业发展情势,以集聚区的形式集中发展整车销售、新车展示、零配件供应、保养维修、汽车租赁、二手车交易、金融保险、装饰美容、文化传播、驾驶培训、运动休闲等汽车服务业,推广“4S”特许经营模式,倡导一站式服务,打造区域现代汽车服务业基地,为周边城市和农村地区提供服务。如图3.8所示。

图3.8 汽车服务业集聚区发展模式示意

(6)邻里中心发展模式

在人口相对集聚的社区内,以“邻里”和“人本”为精神内核,以1千米左右为服务半径,配备相应的商业配套和生活服务设施,集购物、餐饮、休闲、社交、金融、邮政医疗、民政、生活服务和文化娱乐等功能于一体,形成独立于住宅的、具有一定规模的现代生活消费空间。既适用于新城或新区的社区规划,也适用于老城传统社区的升级改造。如图3.9所示。

图3.9 邻里中心发展模式示意

2.创新模式

在上海服务业集聚区新一轮发展的过程中,更加注重集聚区强化服务功能、提升产业结构、促进产城融合。朱桦(2012)对上海服务业集聚区发展模式进行了探索研究,提出三种模式:产业链主导型、产业融合发展型、产城融合型,并对上海服务业集聚区的新一轮发展提出了创新性建议思路。

(1)产业链主导型模式

产业链主导型模式是指集聚区着眼于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能级提升、产业融合促进的需求,立足某一优势产业基础,通过逐步集聚上下游关联产群,不断拉伸和延长产业链,强化产业优势,以产业链的整合再造带动产业融合发展,在专业化中提升核心竞争力,在产业链融合中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推动形成产业特色明显、产业功能集聚、产业配套完善的集聚区。该类集聚区具有以下鲜明的特征:一是产业支撑明显,产业链条完整,产业体系健全,重点围绕一个核心产业做大做强;二是品牌效应较强,品牌知名度较高,产业链集聚效应明显。从上海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来看,应当重点发展高技术服务业、商贸服务业、文化服务业等集聚区。

(2)产业融合发展型模式

产业融合发展型模式主要指立足集聚区自身的区位条件、产业基础、资源禀赋、人文环境等,在市场的作用下,通过依托原有资源拓展新的产业领域或在原有资源中加入新的要素,提升原有资源的利用价值,并通过多产业的融合发展提升区域的整体服务功能,形成现代服务业新的集聚效应。该类集聚区具有以下鲜明的特征:一是区位优势较为明显,交通等公共设施配套较为完善;二是区域定位明确,优势产业突出;三是商务商业基础较为坚实,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和综合配套设施比较完善,人才、资金、信息等资源要素集聚度较高,服务业发展环境良好。上海将依托迪士尼地区、徐汇滨江、世博园区及周边地区等重点功能性项目建设,以商业商务为体、旅游为形、文化为魂,积极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型集聚区建设。

(3)产城融合型模式

集聚区发展的产城融合型模式主要是指位于郊区的新城区域,充分发挥区域独特的区位交通、产业基础、生态环境等综合优势,以加速推进城市化进程为主线,大力发展服务业,注重城市化和产业化、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高度融合,形成彰显城市形象、城市功能完善、产城融合发展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产城融合型模式具有两个“融合发展”的鲜明特征:一是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融合发展,具有制造业优势的郊区新城通过大力发展与制造业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实现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以实现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能级;二是服务产业与城市生活的融合发展,郊区新城通过大力发展服务经济,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建设成为高品质、便捷化、宜居宜业的城市化地区。上海将郊区建设定位在嘉定、松江、奉贤、金山等直接连接长三角邻近区域,推进产城融合型集聚区建设。

国内外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成功案例具有规律性的共同特点之一是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其最为基础的特定因素。在历史文化底蕴上积淀的集聚区,具有相当的知名度和独特的品牌效应,对企业来说是一种无形的资产和额外的收益,能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吸引企业集聚于此。服务业是一种知识密集型产业,需要一个品质需求的市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对高质量生活的追求,而这些需要历史文化作支撑。深刻的历史文化底蕴无疑能塑造一个城市独特的品牌及其形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