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社会参照下的欲望探析

社会参照下的欲望探析

时间:2023-06-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欲望是一个具有相当多歧义的概念。但是,本书中所讨论的欲望,不涉及如此广阔的范围。被用来讨论和呈现人具有欲望这一事实的主要是奢侈、贪欲、财力攀比等概念。实际上,奢侈之所以常常受到攻击,就是因为奢侈往往被认为创造了对自我改善的压倒一切的欲望,从而诱发了腐败;或者,对奢侈的欲求被认为创造了偏离公共善的自我利益。从而,人的物质欲望不能被看成不言自明的。

社会参照下的欲望探析

欲望是一个具有相当多歧义的概念。《西方大观念》[1]一书在“欲望”这一词条中完整地分析了这个词在西方思想史上具有的丰富含义。该词条指出,欲望不仅具有心理学的含义,甚至还具有形而上学的含义。在前一种意义上,欲望一词是心理学最基本的词语之一,并且涵盖用wanting、needing、craving、wishing、willing等不同的词所指代的那些现象。而所有这些概念都是在关于本能和情绪、力比多和爱,以及动机和意图的理论中所进行讨论的。而在后一种意义上,也就是在其最为广义的意义上,欲望可以指代任何物质的内在趋势[2],或者一切不完美和有限的事物都必然蕴含的对完美的欲求。

但是,本书中所讨论的欲望,不涉及如此广阔的范围。相反,本书中的欲望主要指代表现为占有性激情的对财产和金钱的物质欲望,以及相应的人对物质和感官享受的追求,也就是人性中传统上被宗教认为是人的世俗性和肉体性而非精神性的一面。不过,根据论域的变化和修辞上的考虑,不同的作者偏重于从不同的角度去谈论人具有欲望这一事实,甚至同一个作者在不同情况下也会使用不同的概念去讨论这一事实所引发的种种可能。被用来讨论和呈现人具有欲望这一事实的主要是奢侈、贪欲、财力攀比等概念。[3]与欲望和奢侈紧密相连的是自我利益(自利)这一概念。欲望是最为直接的概念,而自利则指代的是由欲望所激发的人的个体性的一面。或者更为准确地说,欲望和奢侈更多的是从内容的角度来描述人所追逐的对象,而自利更多的是从形式性和人际关系的角度来描述这一追求。三者之间实际上存在着非常紧密的关系。实际上,奢侈之所以常常受到攻击,就是因为奢侈往往被认为创造了对自我改善的压倒一切的欲望,从而诱发了腐败;或者,对奢侈的欲求被认为创造了偏离公共善的自我利益。当然,从广义上看,自利这一概念所指涉的内容可以不限于物质上的对象或者经济利益,而能够包含其他对象。现代经济学的广义效用论,甚至将道德和价值等因素也纳入个人自利的范畴。但是本书不采用如此宽泛的界定。本书考虑的是作为商业社会一大特征的对物质上的好处的追求,虽然这种追求往往不只是为了消费,还可能是为了追逐地位和确定自己在人群中的身份。因此,在很大程度上,这种追求可以更为简捷地借用理查德·H.托尼(Richard H.Tawney)在《宗教与资本主义的兴起》(Religion and the Rise of Capitalism)一书中曾使用的概念,即“经济利己主义”或者“经济个人主义”来概括。[4]

与“欲望”这个词主要指涉人的心理,从而偏向于主观面不同,本书所使用的“利益”这个概念更为强调的是在一定的社会结构中作为个体追求目标的具体的物质对象。因此,这一概念并不强调与人的主观心理动机之间的紧密联系,而是强调其与社会既定法律政治结构之间的关系。一个完全没有自私之心的人完全可能会为了他人福祉的缘故去追求利益,而这一利益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又是由社会的法律和政治体系所限定的。

由于本书涉及人类的物质欲望这一关键性的动机或心理,从而在论域上和概念上与赫希曼的《激情与利益》(The Passions and the Interests)一书存在着一定的重合。在该书中,赫希曼讨论了西方社会中荣誉观念衰落之后,商业、银行和类似的挣钱追求在被谴责为贪婪(greed)、爱钱(love of lucre)、贪欲(avarice)的几个世纪之后在现代的某些时间点上重新受到称赞的整个转变过程。[5]该书中所涉及的两个关键方面也将成为本书的重点关注对象。首先是与贪婪、爱钱和贪欲等关键概念相联系的心理活动,其次是这些心理活动与商业、银行和挣钱,以及赫希曼在此书中并未提到的勤勉、劳动分工、交换等重要概念之间的关联。(www.daowen.com)

但是作为正文的逻辑起点,在本章中,我们将只讨论上述两个方面的第一个方面,即曼德维尔、休谟、斯密等人关于物质欲望这一心理活动的看法,而将第二个方面放到后面的具体论述中。采用这一做法有三点理由。首先,作为正文的逻辑起点的要求,本书需要对欲望这一心理特征有所界说。其次,关于人的物质欲望本身及其表现方式的看法,上述思想家都表现出了高度的一致性或者极大的相似性,尤其是在强调欲望的人际维度以及人的欲望与渴望他人的承认之联系这两个特征上。再次,在上述思想家那里,指向财富货币等符号性物品的(物质)欲望,以及人的感官和物质享受都不是如表面所看起来的一个物质主义的概念。[6]相反,欲望与人性中其他深层的需要存在紧密的联系,甚至是一种在很大程度上不能与骄傲这类激情分割开来的激情。从而,人的物质欲望不能被看成不言自明的。而当欲望的更为具体的心理内涵被澄清的时候,自利或者经济个人主义背后的心理内涵也就被澄清了。

尽管商业社会的理论家们基本上都看到了欲望的逻辑,但是由于曼德维尔、休谟和斯密关于这一基点的论述更为详尽,本章将只是以曼德维尔、休谟、斯密三人关于人的物质欲望的看法为代表,在分析的基础上予以总结,找出其中最为基本的共同点,以作为后续讨论的基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