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为止,高新区在我国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见表3.1。
表3.1 我国国家级高新区发展历程
(续表)
资料来源:根据科学技术部相关资料整理。
(一)创建期(1980—1990年)
20世纪80年代初,就有学者和专家通过研究与借鉴美国硅谷的成功经验,提出在我国创办高新区的建议。同时,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一批具有开创精神的科研人员走出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始探索科技成果市场化的道路,创办各类科技企业。其中最典型的是“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崛起,这里集聚了许多科技企业,为兴办高新区奠定了社会基础。1988年5月,国务院批准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区——北京市新技术产业试验区(后更名为北京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并为促进其发展给予了18条优惠政策。1988年8月,以促进高新区发展为重要组成部分的“火炬计划”启动,标志着我国的高新区建设拉开序幕。(www.daowen.com)
(二)成长期(1991—2007年)
1991年3月,国务院批准了26个国家级高新区并颁布了第一个全国性的关于高新区的政策文件。1992年11月,在已有27个国家级高新区的基础上,国务院又批准了25家国家级高新区。至2007年,我国的国家级高新区数量达到54个。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新区也迅速成长起来,各地政府在看到国家级高新区的创新优势后也纷纷积极创办地区级高新区,各类省级、市级及特色高新区数量迅速增多。
(三)扩张期(2009—2017年)
经历了近30年的发展与成长,我国高新区逐渐走向成熟。园区内部的创新机制逐渐完善,配套设施、法制法规也日益成熟。自2009年起,国务院先后多次批复,将102个省级高新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截至2017年5月,我国的国家级高新区数量已达156个,翻了将近两番。我国的高新区不仅在数量上迅速扩张,规模也在快速扩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