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创新过程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因而创新过程不仅仅发生在企业内部,并由原本的线性创新模式发展为网络创新模式。
非线性创新模式认为,创新并不总是按照发明、开发、扩散的线性模式发展,由于在科学发明、产品研发、生产销售的各环节相互作用时信息会不断反馈(见图2.2),因而不单在研发部门,企业自身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都有可能产生创新;企业在与上下游供应商及客户企业的交流中,在和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合作中,在和竞争企业的市场竞争中,都有可能发生创新。技术创新不仅发生在企业内部,同时也与企业外部环境密切相关。创新活动会逐渐发展成为区域层面的创新网络,成为动态循环的学习过程。观念及经验、制度等隐性知识通过区域内行为主体间的相互交流合作而传递扩散,表现为区域内网络式的创新。
图2.2 创新联接和反馈模型
资料来源:盖文启:《创新网络——区域经济发展新思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97页。
表2.1 线性、中心与网络创新模式的特征比较
①这类主导部门一般具有三个特点:新兴的、技术水平较高、有发展前景的工业;产品主要输往区域外、全国以及世界市场,具有较高的需求收入弹性;对其他产业有较强的驱动作用。
由表2.1可知,创新模式从线性模式向网络模式的转换不仅仅是概念上的改变,更为肯定了区域内企业的集体学习过程,更加关注区域内各主体间的交流与合作,更注重区域内网络创新的扩散过程,政策导向上也由对大企业的研发鼓励转变为更倾向于通过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来提高区域创新能力。
(二)区域创新网络的基本特征
一般而言,区域创新网络具有网络性、地域性、共享性、开放性这四大特征。(www.daowen.com)
1.网络性
创新网络内部各创新主体间、各创新主体与创新资源间具有相对稳定的网络关系。区域创新网络中某项新产品或新技术的创新,不仅仅使创新企业受益,还会通过企业间正式或非正式的交流在区域内部网络中迅速扩散,从而促进整体区域的知识和技术积累,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区域创新网络与老工业基地不同,不存在固定的中心点,也不会由一家或几家大型企业控制其他中小型企业,在区域创新网络内部,无论企业的规模大小,都具备较高的创新活力,都能通过网络创新平台实现合作和交流,企业间信息传递的阻碍较少,知识在区域内部的传递速度较快。此外,区域内创新主体尤其是企业与外界企业和机构间也具有一定的网络关系。
2.地域性
区域创新网络的主要结点都是其所处区域的行为主体,其参与创新活动的过程中与本地的创新环境和经济活动有着密切的关联。因此,不同区域的创新网络往往带有其所处区域的发展特点及优势,在本地化的过程中,企业能更好地融入所处区域,具备更强的竞争优势。
3.共享性
区域创新网络内部的信息与资源具有共享性,在创新平台内,资源是共享的,信息是畅通无阻的。创新网络内部各主体都能通过网络平台有效地配置其资源,实现其创新目标,从而推动整个区域的创新发展。
4.开放性
区域创新网络不是一个封闭的创新系统,其具有开放性,网络中的各行为主体间的知识流动并不局限于区域内部,尤其是企业,通过与区域外企业的战略合作、人才交流、资金往来等往往能获得互补性资源,而区外企业也能在合作过程中获得外溢知识与技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日益加快,跨国的合作交流也越来越多,区域创新网络内部各行为主体与外界的交流不仅有利于实现更广范围内的资源有效配置,也加快了区域创新网络内部创新的步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