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域创新网络的定义
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的发展,区域创新网络研究开始兴起。随着创新研究从线性模型发展为非线性模型,理论研究上也更加强调企业和创新环境间的动态性互动过程(Dosi,1988;Malecki,1997),研究热点从国家创新系统逐渐转移至区域创新网络(Morgan,1997),区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利益体,于是在区域发展理论和国家创新系统理论基础上出现了区域创新网络理论。
关于创新网络至今没有统一的定义,不同学者对区域创新网络的定义由于范围的不同而有所不同。首次提出创新网络概念的是Freeman(1991),他认为创新网络是“包含了非正式和隐性特征的联系处理系统创新的制度安排”。盖文启、王缉慈(1999)则将创新网络等同于创新系统,认为“区域创新网络是指地方行为主体(企业、大学、科研院所、地方政府等组织及其个人)之间在长期正式或非正式的合作与交流关系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魏江(2003)认为供应商、竞争者、用户和公共部门四者之间通过知识溢出形成的创新网络,不仅可以应对技术和市场的不确定性,还有利于增加创新产出;其形成的创新网络包括核心网络、辅助网络和外围网络,而核心网络中又包括水平网络和垂直网络,它们在这个创新网络中的功能各不相同并且互补。任胜钢(2006)提出创新模式有线型创新、链型创新和网络创新,并对每种创新模式都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创新网络不仅包括经济层面还包括社会层面,网络内部各主体间的相互作用是促进创新的重要机制。王琳、曾刚(2006)则认为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合作网络由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垂直型创新合作网络,竞争企业之间及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水平型创新合作网络,企业与中介服务机构之间的辅助型创新合作网络共同构成,并且三个子创新网络缺一不可,更偏向于在狭义的地理范围内对创新网络的理解,并且通过对上海浦东区域的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的实证研究,认为浦东新区的创新合作网络尚处于起步阶段,这主要是由于这里的高新技术企业集聚时间相对较短。
尽管学者们从不同的研究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探讨了区域创新网络,但都共同认可区域创新网络具有地域性、邻近性、网络性、多元性和政策性的特点。
(二)区域创新网络与创新能力研究
Ian R.(2005)通过对伦敦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的研究,发现大企业较中小型企业进行创新活动更为容易。意大利学者Capaldo(2007)构建了创新网络与创新能力的模型,认为多样性的网络成员、开放性的网络和网络主体间的互动对创新能力有积极作用,反之封闭网络则会降低创新的积极性。(www.daowen.com)
自20世纪90年代末区域创新网络传入我国后,我国学者就此进行了各方面的研究。仇保兴(1999)是我国最早一批对企业集群的技术创新进行理论及实证研究的学者之一,其研究主要是就传统产业创新能力与小企业集群的关系进行探讨。胡志坚(2000)把产业群置于国家创新体系之中,探讨产业群与企业技术创新之间的联系,分析不同类型的产业群及其创新模式。王辑慈(2001)认为新产业区可以通过其内部创新网络不断保持其竞争优势,而区域内的企业可以通过创新网络内的知识流动和扩散获得外部规模经济。盖文启(2002)通过对区域创新网络的全面系统研究,不仅总结了区域创新网络的基本特征,探讨了各行为主体在网络创新中的活动与作用,并对中关村的创新网络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区域创新网络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利于要素以及新知识、新技术的扩散与传播。集群式创新一般具有五阶段,分别为交流、竞争、合作、分享与评价,其创新优势主要包括创新资源集聚、知识溢出、扩散效应、拉拔效应和根植性五方面,并由此导致集群创新过程中交易费用节约、价值链共享、资产互补、知识外部性和规模经济。蔡铂、聂鸣(2003)探讨了创新网络对产业集群技术创新能力和企业创新活动的影响。陈莉平(2007)对区域创新网络的运行过程进行了研究,认为区域创新网络的发展能够促进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从而提高区域整体的劳动力生产水平。
虽然研究的视角和对象有所不同,但上述研究都发现区域创新网络对产业集群及企业的创新能力有着促进作用。
(三)区域创新网络的相关实证研究
实证研究方面,近年来,国外对于区域创新网络的研究逐渐以某区域的定量分析转为多区域案例的兼顾定量和定性的分析。Wolfe(2004)通过对加拿大26个区域集群的案例分析,总结出区域创新网络发展中的五大关键性要素,即学习力、人力资源、领导力、法律法规和区位因素(Learning、Labor、Leadership、Legislation and Lab Location)。Giuliani(2002)对意大利的多个区域创新网络进行研究,提出影响区域创新网络发展的是知识流动性和集群的知识吸收能力。Xie Yongping、Mao Yanzheng(2011)以西安高新区124家企业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网络结构、知识存量和知识吸收能力是如何影响区域创新网络绩效的,发现网络结构和知识存量通过知识吸收能力影响创新绩效,对创新绩效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而知识吸收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关键性角色。Wenying Fu、Javier Revilla Diez(2012)通过调研珠江三角洲电子公司间的非正式关系网络,探讨企业间的非正式创新网络及互动学习模式,发现企业与客户、商业伙伴、大学科研机构间的互动学习强度最高、范围最广,也发现中国缺乏帮助企业互补互动学习的正式机构。Mirzadeh P.(2012)探讨了开放式创新与创新网络管理,基于一般控制论模型构建了一个全面的创新网络管理模型及系统框架。Rick Aalbers(2013)则更加细致地探讨了创新网络中员工是如何与企业共享创新网络的,创新网络中的知识是如何转移到企业乃至员工个体的,通过对两大欧洲企业的实证分析,发现创新网络中的企业员工可以得到更好更完整的知识转移,认为在创新网络内部知识转移过程中人的作用是不能简单忽略的。
综上所述,目前关于区域创新网络的理论研究还存在以下不足之处:①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而准确的区域创新网络定义;②关于区域创新网络组织架构等表象问题的研究较丰富,对区域创新网络内部机理及内部要素的深入研究较缺乏;③关于区域知识溢出过程中区域创新网络作用的实证研究尚不多;④尚缺乏以我国高新区为研究对象的区域创新网络的实证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