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研究背景与现实意义分析

研究背景与现实意义分析

时间:2023-06-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其三,高新区属所在市政府管辖,并且在产业发展上服从国家产业政策及所在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方向。近几年来,国务院又将一批省级高新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截至2017年5月国家级高新区的数量已达156家。虽然国家高新区成绩斐然,但与形势的发展变化相比,与新的责任与使命相比,还面临一系列挑战。

研究背景与现实意义分析

自16世纪以来,全球发生了多次科技革命,每一次科技革命都深刻影响了世界经济格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科技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决定着各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如今世界各国纷纷将科技创新作为提升其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战略选择,发展中国家更是将其作为实现自我突破与跨越的关键途径。随着经济发展及全球化竞争加剧,国家间的竞争逐渐以科技实力竞争为主,各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成为其核心竞争力。为了应对国际经济环境及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我国政府非常重视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通过国家发展战略给予了大量的支持。

在这种大背景下,自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陆续建立了156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为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设立的主要目的是作为高新技术的孵化器和辐射源,在引进先进外来技术的同时积极发展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促进我国的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及产业化,通过高新技术向传统产业的扩散及渗透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从而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并推动国民经济骨干产业的科技发展。由此可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专门引进和培育高新技术产业、转移技术的特殊区域,职能特性较为单一,与其他类别的开发区相比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模式和特点。

由表1.1可知,国家级高新区与其他国家级开发区相比有以下不同点:其一,高新区的选址不同于经济特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其区位优势不在于是否地处沿海,而在于需要依靠技术实力较强、产业基础雄厚、人才密集的城市或地区,如北京中关村高新区、上海张江高新区等。其二,高新区不仅仅依赖资金投入、技术引进,往往还需要当地大学、研究所等科研机构的协助来构建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网络。其三,高新区属所在市政府管辖,并且在产业发展上服从国家产业政策及所在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其四,高新区的政策优惠对象不仅仅是外资企业,还包括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研发、生产的本土企业,政策优惠不但具有区域导向性,还有明显的产业导向性。

表1.1 我国国家级开发区的类型和功能定位

资料来源:张晓平、刘卫东,2003:《开发区与我国城市空间结构演进及其动力机制》,《地理科学》第4期,第142—148页。

自1988年北京中关村高新区成立后,我国的国家级高新区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至2007年共有54个国家级高新区。随着我国高新区的快速发展,我国政府给予各类高新区更多的政策支持与扶植,可见中央对于高新区的发展是极其重视的。近几年来,国务院又将一批省级高新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截至2017年5月国家级高新区的数量已达156家(见表1.2)。与此同时,2009年以来国务院先后批复张江、深圳苏南等多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为自创区),截至2016年10月国家自创区达到17家。2017年5月国家科技部印发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三五”发展规划》中提到,预计到“十三五”末我国的国家级高新区数量将达到240家左右。

表1.2 我国国家级高新区目录

(续表)

(续表)

(续表)(www.daowen.com)

资料来源:根据科技部相关资料整理。

众所周知,高新区的蓬勃发展,不仅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更有益于增强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对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顺利实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我国许多高新区与经济技术开发区差别不大,缺乏真正意义上的高新技术自主研发,高新区内的很多企业虽挂着高科技企业的牌子、享受着政府的政策优惠,做的却是简单的加工生产,这样的企业对当地的科技进步起到的作用极其微弱。很多FDI(外商直接投资)研发企业,核心技术掌握在外籍工程师手中,当外资撤走后,企业内剩下的往往只是具备简单操作能力的普通工人,并不具备实质性的自主创新能力。随着近年来高新区的快速发展与壮大,越来越多的问题也相应暴露出来,包括:许多园区对创新资源缺乏集聚效应;园区自身科研水平不足,缺乏自主创新项目,产学研成果转化不尽如人意;缺乏高水平、高层次的技术、管理人才;园区缺乏合理化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及合作创新平台建设不足。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科技创新,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创新发展列为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驱动力。在当前的经济新常态下,我国政府针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不仅顺应了全球科技创新趋势,也契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5月的“科技三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并指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目标是“到202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使我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并就此提出了五点要求,其中提到“要深化改革创新,形成充满活力的科技管理和运行机制,要尊重科技创新的区域集聚规律,建设若干具有强大带动力的创新型城市和区域创新中心”。2020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也是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短期目标实现之年。在“十三五”期间要达成这样的目标,区域自主创新平台是重要的抓手,而高新区更是重要的载体,除了具备一定的创新基础和作为区域新兴产业核心区外,高新区在国家的整个科技创新和产业布局中,也有着重要的角色定位

截至2017年5月,我国的国家级高新区总数已达到156家,比2008年的54家翻了将近两倍。多年来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给予了高新区很多政策上的优惠,这些高新区肩负着自主创新、实现民族科技强盛的重任。地方政府为了争取这些优惠政策和配套资金,也都积极申办高新区。将近三十年过去了,这些高新区是否真的为当地的技术进步做出了贡献?是否真的为当地的区域创新能力提供了源动力?以高新区作为区域边界,如何构建区域创新网络才能使知识得到更加有效的积聚?

虽然国家高新区成绩斐然,但与形势的发展变化相比,与新的责任与使命相比,还面临一系列挑战。主要体现在:①在世界科技与产业变革和我国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相交汇的历史阶段,国家高新区要切实承担起创新示范和战略引领的使命,同时又面临创新创业整体水平不高、具有先发优势的原始性创新成果不多、真正拥有全球主导权的高端产业偏少等问题。尤其是原有的产业结构必须进行调整,新兴产业和新业态的集聚效应还不够,引领新常态的动力还不足。②国家高新区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创新驱动发展方式尚未完全形成。国家高新区在前20多年的发展中,赢得了发展先机。但是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背景下,未来新增产业要素会明显减少,政策优势会逐渐弱化,过去主要依靠投资和要素驱动的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国家高新区迫切需要转变发展方式,实现战略提升。③国家高新区、自创区的区域布局有待优化。国家高新区在中西部地区分布相对较少,区内创新资源和要素流动还相对比较封闭,跨国界、跨地区、跨部门、跨领域的资源集聚整合能力和辐射联动共享机制尚未完全形成,在引领和支撑区域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建设方面的作用还不突出,以点带面的发展格局有待强化。国家自创区在东北及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还有待布局,支撑东北振兴、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的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④国家高新区、自创区统筹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领域改革的任务艰巨,尤其是主动性、持续性、个性化的政策创新还不够,国家自创区要加大探索可复制推广的发展经验,切实起到“示范”作用。

在过去20多年尤其是过去五年的发展中,国家高新区承载“四位一体”的战略使命,着力推进“五个转变”,正在迈入全面创新示范和战略引领的新阶段。国家高新区必须要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深刻变化,要全面发挥自身的领先优势,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在优化结构、转换动力上取得突破,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努力构筑国家先发优势,开拓发展新境界。

由此可见,具体并量化分析我国高新区创新网络的发展状况并探讨其对所处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对我国高新区今后的发展方向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