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渔业是通过开发利用海洋生物资源获取水产品的生产经营活动。我国拥有300多万平方千米的海洋国土面积,18000多千米的大陆海岸线,滩涂面积约2.17万平方千米,20米以内浅海滩涂约15.7万平方千米,40米等深线所围浅海面积约41.3万平方千米,海洋渔业发展空间十分广阔。传统海洋渔业包括近海捕捞业和海水养殖业。我国近海捕捞业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世世代代的沿海渔民长期以海水捕捞为生。从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之前,在海洋渔业发展中,海水捕捞业一直占主导地位,1957年在海洋水产品总量中,海洋捕捞量占93.7%,海水养殖产量仅占6.3%,之后近海捕捞量长期保持不断增长的态势(向晓梅,2017)。改革开放之后,伴随着海水养殖业的兴起和发展,近海捕捞业也曾一度处于高速增长期。20世纪70年代的平均增长率为3%,80年代的平均增长率为7%,90年代的平均增长率为9%。1999年近海捕捞总产量达到1203.5万吨。按照省份划分,山东省的近海捕捞产量列全国沿海省份之首,其次为福建省、广东省、辽宁省。按照渔获物结构划分,鱼类在海水捕捞产品中所占比重最大,占总产量的66%以上;其次是甲壳类,所占比重为16%左右;头足类所占比重为8.4%;藻类产品量最小,仅占总产量的0.3%。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对近海捕捞业进行控制管理,控制对海洋渔业资源的过度利用,控制捕捞渔船总量和功率数,实施近海捕捞产量负增长的发展政策和渔船“双控”制度,进一步强化捕捞许可管理。严格执行季节性的休渔和禁渔规定,鼓励捕捞渔民转产转业,加快渔船设备的更新换代,优化和调整近海捕捞业。“十二五”以来,近海捕捞总产量基本稳定在1300万吨左右,近海捕捞业进入平稳发展阶段(孙瑞杰等,2015)。近些年来,随着近海渔业资源的萎缩和枯竭,海洋捕捞业由近海走向远洋,远洋渔业获得快速发展。2016年我国拥有远洋渔船2571艘,总功率达到240.4万千瓦。远洋捕捞作业主要分布于东南亚、南美、西非等的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属经济区和公海。2016年全国远洋捕捞产量达到198.75万吨,2017年达到208.62万吨。目前我国远洋船队规模和远洋捕捞产量已经超过了美国、欧盟成员国、俄罗斯、日本等国家(韩立民等,2018)。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渔业法》确立了“以养殖为主,养殖、捕捞、加工并举,因地制宜,各有侧重”的渔业发展总方针,海洋渔业发展方式由海洋捕捞业转向沿海和近海养殖业,在政府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伴随着海洋渔业生产经营组织的不断变革,海水养殖业获得了快速持续发展。1978~1990年海水养殖业产量年均增长速度为13.8%,1991~2000年年均增长速度为20.6%,海水养殖规模不断扩大。1978年我国海水养殖产量只有45万吨,2013年增长到1739.25万吨,增长了37.6倍,年均增长11%,占世界海水养殖产量的37.5%(孙瑞杰等,2015)。受养殖空间、生态环境等因素的影响,2001~2010年我国海水养殖业产量年均增速逐步下降,2011~2015年海水养殖产量年均增长率为4.79%。2016年我国海水养殖产量为1963.13万吨,2017年为2000.7万吨。
表3-1 2013~2017年我国海水养殖面积 单位:千公顷
数据来源:《中国渔业统计年鉴》
图3-1 2007~2017年我国海水养殖产量走势
数据来源:《中国渔业统计年鉴》
推动海水养殖业发展的关键是采用现代养殖技术,丰富和优化养殖品类,扩大养殖规模,实现海水养殖的规模化和产业化(顾虹,2018)。基于现代养殖技术,实现海水规模化养殖的方式有滩涂池塘养殖、沿海工厂化养殖、水下大型网箱养殖、近海渔牧化养殖等。海水养殖的种类包括鱼类、甲壳类、贝类、藻类等。鱼类养殖的主要品种有大黄鱼、鲈鱼、鲆类、石斑鱼等;甲壳类养殖的主要品种有南美白对虾、斑节对虾、中国对虾、日本对虾、梭子蟹、青蟹等;贝类养殖的主要品种有牡蛎、蛤类、扇贝、贻贝等;藻类养殖的主要品种有海带、江蓠、裙带菜、紫菜、羊栖菜等。从1990年以来,上述海水养殖品种均不同程度地实现了逐年增长,但近年来,海水养殖面积、滩涂养殖面积都呈现出不断下降的态势。(www.daowen.com)
表3-2 我国海水养殖分类产量年度变化(1990~2017年) 单位:万吨
续表
资料来源:《中国渔业统计年鉴》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海水养殖业经历了五次发展浪潮。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海水养殖业第一次发展浪潮,是以海带养殖为主要代表的海藻类养殖产业的大发展,期间在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广泛分布着一系列海带养殖基地,海带养殖产量实现了大幅度增长。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海水养殖业的第二次发展浪潮,这次发展浪潮以虾类养殖为代表,对虾养殖面积迅速扩大,对虾养殖产量逐年增长。20世纪90年代兴起了以贝类养殖为主导的第三次发展浪潮,贝类养殖以扇贝为主,扇贝养殖的大发展使其成为海水养殖的主要产业。进入21世纪,我国海水养殖业出现了第四次发展浪潮,这次发展浪潮以鲆鲽养殖产业为代表,鲆鲽鱼类品种的开发及其养殖产量的迅速增长,将我国海水养殖业的发展推上了一个新的阶段。近些年来,我国海水养殖业正在经历第五次发展浪潮,这次发展浪潮以海珍品如海参、鲍鱼养殖为代表,海珍品养殖的发展提升了传统海水养殖业的层次。
目前,我国沿海地区正在大力推进“海洋牧场”和“蓝色粮仓”建设。“海洋牧场”是通过在近海大规模投放人工渔礁,实现大规模生态化海水养殖的模式。这种养殖模式有利于克服滩涂养殖面积的不足,能够拓展海上养殖空间,有利于推动海水养殖的规模化和产业化。但“海洋牧场”的养殖方式在本质上与传统海水养殖基本一致,并且大规模的牧场建设所产生的资源环境效应需要进行全面综合评价(孙松,2016)。“蓝色粮仓”是以海洋空间为依托,以海洋高新技术为驱动,高效率地开发利用海洋生物资源,以海洋水产品生产及其关联产业为载体的海洋食物供应系统(韩立民等,2018)。没有疑问,“蓝色粮仓”建设的核心是海洋食物的有效供给,海洋食物供给有赖于海水养殖业的发展,而海洋养殖空间的拓展、海水养殖模式的创新、海水养殖业的转型升级,仍然是一个亟须研究的课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