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同事的支持让我感受到了温馨氛围

同事的支持让我感受到了温馨氛围

时间:2023-06-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戴春林、李茂平和张松将同事支持定义为:工作在同一工作单位中,处于同等地位和同等水平的个体之间相互提供的情感、工具和信息等方面的支持和援助。针对国内的一些学者将同事支持的概念等同于同伴支持的观点,戴春林、李茂平和张松认为,事实上二者存在质的差异。同伴支持包括来自于同事、朋友、家庭成员、邻居等具有同伴关系的成员的支持。其次,人格因素会影响个体对同事支持的感知。

同事的支持让我感受到了温馨氛围

同事是在相同组织中拥有相似职位与阶层的成员(Yoon & Lim,1999)。员工在日常工作中与同事交往最为频繁、时间也最长;而且由于同事往往在组织内的地位相似或相近,没有阶层造成的隔阂,因而可能会对员工的工作态度与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但是一直以来,相对于组织支持感与上级支持感而言,同事支持较少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同事支持研究源于社会支持的研究。自20世纪70年代,社会支持作为精神病学专业概念首次出现以来,引起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健康领域的许多学者的关注,并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许多研究结果表明,良好的同事支持可以缓和工作压力,对个体的身心健康状况产生积极的影响,不仅可以使个体免受压力事件的潜在损害,还可以通过提升个体自我效能感,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工作的顺利进行。

(一)同事支持的概念

1.同事支持的理论基础

同事支持理论与社会支持理论密切相关。在应对压力时,同事支持的作用可以通过两种相关的社会支持理论予以解释:一是缓冲理论(buffer theory),该理论认为社会支持是保护个体避免生活环境压力事件的缓冲器,通过社会支持和帮助,个体可以免于受到压力事件的伤害,进而促进个体的身心健康;二是依恋理论(attachment theory),由Bowlby 于1971年提出,该理论倾向于认为人们在儿童时期形成的安全依恋是成人后建立社会支持关系能力的基础,通过依恋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使人们能够轻松地利用社会支持。

此外,一些学者还将心理咨询中的聚焦解决模式引入同事支持研究,来解释同事支持的作用机制。聚焦解决模式是一种全新的助人模式,其关键是重视问题的解决方案而不是寻求问题发生的根源(方建移、刘宣文、张英萍,2006)。在这种模式中,支持者在与求助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基础上帮助求助者分析自己的状况和可利用资源,并利用自己的资源解决问题。研究者指出,同事支持在利用聚焦解决模式上具备特有的优势,同事之间有更多类似的情境和问题,因而更能分享解决的技巧,挖掘团队的力量和资源,同时也提高自己的能力和信心。

2.同事支持的定义

尽管社会支持已有较长的研究历史,并取得了大量的成果,但对于社会支持的重要形式之一——同事支持的研究却相对较少。一些研究者尝试着给同事支持下定义,但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较为统一的严格界定。Landsmen(2001)认为同事支持是社会工作者对从同事那里获得援助和理解的感知。Setton 和Mossholder(2002)认为在工作背景下,同事支持是指个体从组织其他成员那里获得的关怀和照顾。Ales 等(2007)在对餐馆服务员进行研究时,将同事支持定义为员工相信他们的同事向他们提供工作相关的援助以帮助他们履行相关职责的程度。戴春林、李茂平和张松(2011)将同事支持定义为:工作在同一工作单位中,处于同等地位和同等水平的个体之间相互提供的情感、工具和信息等方面的支持和援助。它是以同事间的合作共赢和同事间因竞争而产生的利益矛盾缓和、化解为基础所产生的一种互利行为。

国内也有一些学者在研究同事支持时,主要沿用同伴支持的概念(叶志弘,姜安丽,2007;马从莎,2007)。同伴支持是通过情感关注、工具支持和信息提供而建立起的一种组织环境中的人际交换关系。其中,情感关注是对同伴关心、信任、喜欢等;工具支持是指向同事提供财力帮助、物资支援等;信息提供包括提供意见、信息等(Etzion,1984)。针对国内的一些学者将同事支持的概念等同于同伴支持的观点,戴春林、李茂平和张松(2011)认为,事实上二者存在质的差异。首先,同事支持和同伴支持的支持来源存在差异。同伴支持包括来自于同事、朋友、家庭成员、邻居等具有同伴关系的成员的支持。而同事通常是指在同一组织工作且处于同等地位和水平的人,不一定具有同伴关系,其中有的同事之间只有事务关系,因而同事支持不能简单等同于同伴支持。其次,同事支持和同伴支持的性质不同。同伴支持更多地基于亲朋好友间的情感因素,较少基于利益关系;同事支持较多的基于利益,且关系较为复杂,既可能是朋友,也可能是对手,因而理性较多、情感较少。再次,同事支持和同伴支持的内容也有差异。同伴支持较多涉及生活内容,较少涉及工作内容;而同事支持则较多涉及工作内容,较少涉及生活内容。

(二)同事支持的影响因素

1.个体因素(www.daowen.com)

影响同事支持的个体因素包括性别、年龄、人格特征、婚姻状况、教育程度、工作年龄以及担任的职务等,其中最重要的两个影响因素是性别和人格。

不同性别的个体在对同事支持的寻求、获得和给予等方面存在着较为显著的差异。有研究表明,女性可能比男性感受到更高水平的支持,也更可能寻求和提供支持;女性比男性更可能给予和接受情感支持,而男性比女性更可能交换工具支持(Carolyn,Lieble & Gary,2002)。这可能是因为女性的人际关系主要依靠情感的亲密性,而男性的人际关系主要在于分享活动。同事支持的这种性别差异可能由性别角色的社会化所导致的。

人格因素首先会影响个体对同事支持的寻求,个性倾向性在这方面的影响尤其明显。外向型的个体更倾向于向外界寻求支持和帮助,他们也可能获得更多的支持;而内向型的个体更倾向于自己去寻求问题的解决办法。其次,人格因素会影响个体对同事支持的感知。Norlanaer 和Dahlin(2000)的研究发现,面对生活事件,具有良好人格特征的女性知觉到的支持要远远多于特殊人格特征的女性。再次,同事支持具有交换性。在工作中,个体无论给予或接受同事支持,通常都会期望互利互惠。人格因素会直接影响个体的社会交换感,如果具有强烈交换公平意识的个体觉得自己缺乏回报支持的能力,那么他(她)就可能不会向别人寻求支持,甚至会拒绝他人的帮助。

2.环境因素

同事间的支持程度会受到个体所在文化环境的影响,包括组织文化和区域文化等。文化的差异使得个体在寻求、提供和接受同事支持上存在着很大差异。

首先,在强调合作的组织文化中,同事间更可能相互提供或寻求支持以取得共同发展。而在竞争性的组织文化中,个体更强调个人成就,而不愿意向同事寻求或提供支持。Glazer(2006)对区域文化的研究也发现,在集体主义文化环境(如亚洲和东欧)中的个体比在个体主义文化环境(如北美和西欧)中的个体报告更多的来自同事的支持,而且更愿意接受来自同事的工具支持。Shelley 和Taylor 研究还发现,欧裔美国人比亚洲人与亚裔美国人报告更多的个体需求,更多地寻求社会支持,也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这可能是因为美国个人主义文化导致个人取向的成就动机引发了更多求助倾向,这种倾向在非竞争状况下将有助于得到更多的支持。尽管这些研究结论看上去存在差异,但实际上并不矛盾。因为前者是同事支持,处于相对强竞争的环境下,强调集体主义有利于弱化竞争获得同事支持。而后者是社会支持,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倾向较弱,这种情况下与人为善的倾向容易被激发出来,因而冲淡了个人主义对社会支持的消极影响。

(三)同事支持的作用效果

关于同事支持的研究主要集中探讨同事支持对员工在面临压力时所产生反应的影响,例如研究同事支持感对员工的工作满意、情绪衰竭、心理抑郁等的影响,以及同事支持对压力与压力造成的心理反应的调节作用。尤其在研究医护人员的工作态度及组织行为时,同事支持受到较多的关注。研究结果表明,同事支持能够使员工知觉到自己身处适合自己的环境,并从中获得愉快感觉(Fisher,1985),并帮助员工处理或抵御压力事件(House,1981),因此,同事支持能够影响员工因压力而产生的反应,并调节压力对员工心理的影响。Karasek、Triantis 和Chaudhry(1982)的研究发现,同事支持有助于缓和工作要求与工作自主性对心理抑郁、工作不满意、缺勤的负面影响。Lim(1996)的研究也指出,以工作为基础的社会支持(包含同事与上司支持),能够调节工作不安全感对工作不满意、工作搜寻以及退缩行为的影响。例如,当员工心理感受到不愉快时,通过与同事交流或讨论,或接受来自于同事的工作上或生活上必要的帮助,能纾缓心中的不愉快的感觉,并获得一定的心理满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