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数字科技助力双循环:京东数字科技首席经济学家分享见解

数字科技助力双循环:京东数字科技首席经济学家分享见解

时间:2023-06-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京东数字科技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数月来,中央多次重申,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与传统经济循环模式不同,“双循环”体现新发展理念,追求以科技创新驱动中国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最终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本文将从“双循环”亟需解决的问题、数字科技赋能以及如何进一步释放动力三个维度进行阐释。在双循环背景下,数字经济的作用日益凸显。

数字科技助力双循环:京东数字科技首席经济学家分享见解

京东数字科技首席经济学家 沈建光

数月来,中央多次重申,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提出既是基于我国经济现状实现高质量发展进行的系统性经济变革,也是应对外部环境变化推动开放型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笔者认为,国内大循环的关键是应对国内外最新变化,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平衡供需两端,充分挖掘国内14亿人口的大市场优势,进一步释放内需潜力。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核心是要以开放融合共谋发展,畅通国内国际产业链供应链、需求链循环,统筹兼顾用好国内国际市场,使国内国际循环优势互补、相互促进。与传统经济循环模式不同,“双循环”体现新发展理念,追求以科技创新驱动中国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最终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作为第四次产业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科技引导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且在双循环背景下,数字经济在促进产业数字化、提升产业效率、释放内需潜力、畅通供应链等方面的作用显著。本文将从“双循环”亟需解决的问题、数字科技赋能以及如何进一步释放动力三个维度进行阐释。

2020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会议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笔者看来,双循环的提出,既是对短期疫情冲击下国内外经济政治环境新情况、新问题的应对,更是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长远出发,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从国际情况来看,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世界经济陷入深度衰退,中美分歧与博弈加剧,全球供应链、产业链遭遇明显冲击。而早在2018年,习主席便多次提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美国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的兴起,给多年来形成的国际规则和世界秩序带来了严峻挑战,深刻影响着大国关系。此时形成国内大循环、构建双循环,是适应外部环境新变化、新局势的重要战略部署和要求。

从产业链层面来看,在过去几十年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国际分工与合作不断加强。在此过程中,我国形成了相对齐全的工业生产体系和相对完整独立的产业链条,并深度融入了全球价值链:占全球制造业附加值的近30%,占全球进出口份额的23%。然而,随着新冠疫情催生产业链回流、中美贸易摩擦持续,以及全球成本竞争优势发生转移,使得国际大循环面临前所未有的变动。

具体体现在:一是新冠肺炎疫情下,多国反思缺乏基础医疗设施自主生产能力、过度依赖外国的困境,借此加大了吸引制造业回流的力度,这可能导致涉及民众医疗卫生、国家安全等基础产业的全球产业链重构。二是中美贸易摩擦削弱了我国商品在美国的竞争力。目前,我国过去四年出口到美国的前15大商品中,已有14类占美国进口市场的份额在减少,其中不仅包括劳动密集型商品,甚至高附加值商品的出口也受到来自美国近邻墨西哥的竞争。三是东盟凭借劳动力、资源等低成本优势,在全球贸易活动中的重要性持续上升,一定程度上压缩了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全球的占有率。更加深刻的变革来自中美关系新格局。近期,中美交锋正在贸易、金融、科技、意识形态等诸多领域展开,且博弈还会长期存在。

从国内经济来看,新冠疫情冲击下,全球经济陷入“二战”以来的最严重经济衰退,但中国经济表现出了较强的韧性。2020年第三季度,我国GDP增速达到4.9%,全球领涨。展望全年,中国经济成为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当然,尽管中国经济率先走出“负增长”泥淖,但后疫情阶段仍面临着较大挑战。

短期来看,新冠疫情冲击下中国经济呈现四大结构性失衡态势。就中国经济本身而言,短期来看,经济恢复面临需求恢复慢于生产、三产恢复慢于二产、中小企业恢复弱于大型企业,以及实体与金融冷热不均等四大结构性失衡。比如,疫情之下,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加大,资金流入股市现象显著;但在实体回报率仍然低迷的情况下,流动性存在“脱实向虚”的倾向。

从长期来看,长期供给侧结构性矛盾仍然严峻。区域失衡、行业失衡、企业失衡的矛盾长期存在,成为困扰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难点。例如,实体经济结构方面,我国长期面临产能过剩局面,但供给难以满足需求,不少高品质商品还需依靠外部渠道才能获得满足;区域层面,东部沿海城市发展较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行业层面,金融业和房地产扩张与实体经济回报率下降形成反差;企业层面,民营经济发展常常面临着“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等障碍,生存空间弱于国有企业。

在此背景下,中央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现今发展阶段、环境变化等做出的战略决策,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在笔者看来,双循环的提出,是对短期疫情冲击下国内外经济政治环境新情况、新问题的应对,更是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长远出发,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而这也可能成为贯穿我国未来5—10年发展的战略纲领,成为“十四五”规划的指导方针。

在双循环背景下,数字经济的作用日益凸显。近年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带动数字技术强势崛起,促进了产业深度融合。此次疫情期间,数字经济更是展示出了蓬勃的生命力,突出体现在强化社会公共安全保障、完善医疗救治体系、健全物资保障体系、助力社会生产有序恢复等领域,是抗击疫情的重要力量。

其中,大数据分析支撑服务疫情态势研判、疫情防控部署以及对流动人员的疫情监测、精准施策;5G应用加快落地,5G+红外测温、5G+送货机器人、5G+清洁机器人等已活跃在疫情防控的各个场景;人工智能技术帮助医疗机构提高诊疗水平和效果,降低病毒传播风险等。此外,疫情催生居民生活消费习惯出现较大改变,云办公、云课堂、云视频、云商贸、云签约、云医疗、云游戏等新消费需求释放巨大潜力。(www.daowen.com)

立足大循环,促进双循环,直面国内经济的结构性失衡,释放内需潜力,对于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实现创新驱动下的经济增长,至关重要。这就需要一方面依靠巨大的国内市场做好内循环,将各个生产要素充分地调动起来,并进行更有效的组合;另一方面,也对创新提出更高要求。通过全要素提升,促进内循环,带动外循环,从而形成双循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数字经济可以承担更多职责。在2020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中,数据要素首次在官方文件中被纳入生产要素。产业数字化和数字经济发展表明,除了资本、劳动、土地、技术等要素之外,数据利用可以带来商业模式创新、提升供需适配度、推动行业协同发展,打造中国经济的新增长点。

与此同时,当前数字经济正在与产业高度融合,通过“科技+产业+生态”服务联结(TIE)模式,促进各个行业新业态的出现,助推产业数字化,提升产业效率。

消费行业,社区零售和“无接触零售”迎来发展契机。在疫情的影响下,小区封闭,线下零售遭遇打击,社区电商迎来了巨大发展机遇,生鲜电商也成为行业风口。此外,无人超市、无人货架等迎来更多的发展机会。

金融科技行业,疫情使得金融机构对智能化服务的需求大幅增加。疫情发生后,金融线下业务迟滞,传统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大幅提速。随着近年来金融科技的发展,大部分的金融活动都可以在线上完成,包括线上获客、数字营销、智能风控、智能客服等。央行在疫情期间试点远程开设对公账户,由此推动线上金融服务的发展。

此外,科技企业与金融机构深度合作,不但向金融机构持续输出金融科技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还开始打造金融科技开放平台,利用数字科技连接金融机构和实体企业,推动金融数字化和产业数字化的共同进步。此外,数字化发展措施让金融科技的落地场景越来越多,并且催生了新的业态,如资管科技、保险科技等。

智能城市方面,新基建推动让智能城市互联互通,构建起城市级数据中心,打破交通、规划、环保等各个部门数据孤岛,使其更高效地沟通、协同。智能城市也是对新兴技术需求最大的领域之一,根据IDC(互联网数据中心)发布的《全球智慧城市支出指南》,2020年全球智慧城市相关技术支出预计将达到约1240亿美元,与2019年相比增长18.9%。其中,中国市场支出规模将达到266亿美元,位列全球第二。

在AI机器人方面,“新基建”为机器人发展做硬性保障。对于新基建涉及的主要产业领域,比如大数据中心、城际高速铁路轨道交通等,AI机器人可以大幅提升运维管理的自动化与智能化,助力降本增效。通过与5G、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融合应用,依托于具体的产业场景,机器人产品可以快速发展成熟,并大规模推广应用。未来国民经济发展领域中的重、大、险、难等工作场景,比如铁路巡检、深海勘测、矿山勘探、救灾抢险等,使用机器人可以有效地替代人力所不及,提高工作服务效率和精准度,进而有效带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数字科技已成为经济增长重要动力,未来将继续加大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精准滴灌,进而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激发经济新活力,创新驱动经济转型升级。如何更好释放数字科技的魅力?具体来看:

一是发挥数据生产要素的优势。当下数据已纳入生产要素。除了资本、劳动、土地、技术等要素之外,数据的利用可带来商业模式创新,提升供需适配度,推动行业协同发展,扩大消费市场,打造中国经济的新增长点。未来社会,无论是在生产上,还是生活上都会更加数字化。数据将会大规模地应用于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环节以及制造与服务等各场景,例如助贷业务就是数据作为生产要素在金融领域大范围使用和金融服务数字化转型的产物和体现。随着大数据的发展,数据资产化的广泛应用和消费需求的变革催生出了共享经济、平台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

二是充分运用平台经济的优势。科技平台通过改变企业的设计、生产、管理和服务方式,推动数据、劳动、技术、资本、市场等全要素的全面互联和资源配置优化,促进供应链、创新链、服务链、物流链、金融链等全产业链上下游的高度协同,生产、流通和消费一体化更加广泛,新的经济模式不断涌现。基于平台,数据资产持续积累,技术架构平滑演进,业务经验不断沉淀,发展模式逐步优化,支撑企业数字化转型步伐加快,进而助力行业乃至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

三是增强关键核心技术的竞争力。技术是保持产业链韧性的关键,尤其是面临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包括美国的科技围堵、产业链回流、全球化逆流等,更应该加强技术的研发创新等。未来,应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升产业链水平,加快推进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增长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