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开埠到20世纪初,由于近代工业只是初步发展,人口密度不高,上海城市环境污染在较长时期内未成为一个问题。1910年以后,上海工业发展较快,市区人口不断增加,排污量日益扩大,环境质量逐渐恶化。租界分割,各自为政的市政建设规划,造成工程布局混乱,工厂和住宅犬牙交错,更大大加剧了上海环境质量恶化的程度。[3]至于棚户区和华界的一些地区,大量有害气体、污水和垃圾充斥,问题更为严重。
新中国成立后,上海成为国家综合性工业基地。由于许多企业设备、工艺落后,能耗、物耗高,废水、废气排放量大,造纸、化纤、印染、食品等污染行业伴生发展,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上海工业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另外,由于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上海市工业布局极不合理。据1987年统计,中心城区261平方公里,集中工业企业5600家,占全市工业企业总数47%,工业产值占全市66%。吴淞、桃浦、吴泾、新华路、和田路等地区污染严重,危害居民健康,成为上海环境保护和工业污染治理的硬骨头。
上海市政府为改善上海城市环境质量,逐年做了大量治理工作。最初主要是针对工厂排污进行零星治理,后来结合技术改造和工业调整治理污染,并从分散治理走向行业治理,成立了专门工作机构。1962年,市政府提出创建“基本无黑烟区”,原来由烟尘污染引起的厂群矛盾因此明显减少。文化大革命期间,环境保护工作遭到破环。(www.daowen.com)
1973年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后,上海环境保护工作有所恢复,开展了区域综合整治。但因生产发展,“三废”排放严重,厂群矛盾仍十分尖锐。居民信访、发生严重冲突事件不断。20世纪80年代,上海关停并转“三废”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将一些污染严重的企业经过改造后,搬迁到近郊工业区或卫星城镇,市区工业污染状况显著改善。上海还通过全市重点治理项目或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加快了对重点污染地区的综合整治。相继将新华路、和田路和桃浦、吴淞、吴泾工业区列为重点污染地区,进行综合整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