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上海就发展了一批成人非学历教育机构。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中提出,要“认真贯彻国务院对社会力量办学实行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今后3—5年,基本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办学体制”,上海开始基础教育办学体制改革。1992年,上海相继出现了一些民办学校。在随后几年中,上海通过调动各方力量实行民办公助、公助民办、国有民办、团体或个人承办等方式办学,使民办学校有了较快的发展。1995年已办和试办的民办中小学有58所,分布在12个区5个县,在校学生达15600人;民办幼儿园19所,入园幼儿2948人。至1997年,民办学校数已达111所。[6]
1993年,从上海的实际出发,对部分公立中小学进行办学体制改革的试验,创造了“政府主管、民间承办,名校协办,公有民办”的试验模式。根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规定,实行办学体制改革试验的学校主要选择现有的薄弱学校和新开办的学校,前提是不影响适龄儿童就近接受义务教育。同时,上海市教育委员会还明确规定,市、区重点中学和中心小学原则上不得进行办学体制改革试验。但部分条件较好的初中借此转制为民办初中,优质的公立资源就此流失。上海一些民办中小学校,有不少是由原来的“公办”学校转制衍变而来。《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正式颁布之后,上海市采取恢复建制、关闭重组、停止招生、转为民办等方式,对全市转制中小学校进行全面的清理整顿。
除了民办基础教育的发展外,民办高校也应运而生。1985年,上海工商学院创立,成为全国第一所具有颁发国家大专学历文凭资格的民办成人高校。1994年,经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成立了上海市第一所具有学历教育资格的全日制民办普通高校。截至2018年,上海有民办大学19所,其中本科6所、专科13所。(www.daowen.com)
上海民办教育的发展,增加了教育投入,补充了社会急需的教育资源,缓解了教育的供需矛盾,缓解了政府的公共财政压力,满足了公众对教育服务的多样化需求,也促进公办学校的办学水平与办学质量的提高。在教育改革中,一些专家倡导教育产业化,包括教育活动市场化、教育机构企业化、学生受教育投资化。民办教育投资者趋利、营利的特征比较明显,非营利性、公益性难以在整体上体现。2010年《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探索建立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教育机构分类管理制度,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及各项政策”,并要求“加大对非营利性民办教育机构的奖励资助制度”。
教育并非普通商品,因此需“善用市场,而非为它所吞食”。也就是说,不能期望完全通过市场力量来解决教育问题,否则便会带来教育经费剧增、受教育者的机会不平等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