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78年开始,上海市基础教育得到迅速发展。到1988年,上海市区九年义务教育已经普及,郊县基本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在市区较早普及初中教育基础上,1989年又在郊县普及初中教育,在全国率先完成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任务。此后上海大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到1997年,上海升入高中阶段就读的初中毕业生已达到93%左右。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上海实施了3轮薄弱学校改造工程。为改变初中教育相对落后于小学和高中的状况,2002—2005年,上海实施“加强初中建设工程”,共投入85.65亿元,以占全市1/3左右的193所相对薄弱初中为重点投放对象(其中郊区119所,占62%),全面推进初中软硬件建设,使这部分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显著改善。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市政府不断加大对基础教育投入,多次调整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费拨付标准,建立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生最低公用经费拨款标准,同时严格规范学校收费。从2006年秋季起,按照先郊区、后市区的实施步骤,逐步免除学杂费,也不再收取教科书和作业本费。对低保家庭和特殊困难家庭学生积极落实“两免一补”(减免杂费、减免书本费和补助生活费)政策。
2011年,上海在来自各区县的43所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实施“新优质学校推进”项目,将教育关怀公平地惠及来自不同社群的全体学生,尽可能适应学生差异、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通过“新优质学校推进项目”,期望推动上海基础教育的转型发展:不挑生源,负责任地接纳就近、对口入学的全体儿童;不追求分数排名,而要追求尽可能适应学生差异,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促进每个孩子的健康快乐成长;从校情、学情出发,开展课程教学改革,主动探索提升学校办学水平的有效策略;在政府均衡配置教育资源的前提下,办学水平明显提高,成为周边百姓满意的好学校。[5]2015年,上海发布《上海市新优质学校集群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到2017年,上海新优质学校集群发展的学校数量将扩大至250所左右,覆盖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总数约25%。
针对城市建设发展和区域规划调整,以及人口、生源的变化,上海对部分中小学的布局适时做了调整。积极落实公建配套政策,新建了一批办学条件较好的中小学与幼儿园。鼓励中心城区品牌学校赴郊区新城、大型居住小区对口办学。(www.daowen.com)
上海市采取积极措施,不断提升郊区农村的教育质量。
第一,加大投入。2003年启动郊区优质高中扩建工程,即在南汇、奉贤、金山和崇明4个远郊区县新建4所现代化的寄宿高中,大大改善了郊区高中办学条件。2004年市政府将“改善355所郊区初中、小学教学设施、均衡城乡义务教育水平”列入实事项目。十五期间,上海投资75亿元,在郊区建设完成556个教育基建项目,占全市教育项目竣工总数的73.7%。十一五期间,上海投入136.68亿元,在郊区建设完成592个教育基建项目。2011—2015年,全市共建807个基础教育基建项目,其中有85%投向郊区。
第二,建立中心城区与郊区结对帮扶机制,推动优质教育资源扩散和共享。2006年上海将20所郊区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委托市区品牌中小学或教育机构管理,2009年第二轮扩大到43所,2011年第三轮扩大到46所。推进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截至2016年底,全市学区化、集团化办学联合体达130个,覆盖学校692所,约占本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总数的48.7%。通过学区化集团化办学,不断缩小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办学水平差距。2004年以来,上海还先后实行了赴农村任教职称评聘优先优惠政策,鼓励特级校长和特级教师柔性流动,到郊区学校开展工作。中心城区每年选派一批优秀教师到对口郊区相对薄弱学校支教,同时郊区选送有培养前途的中青年校长和教师到对口城区挂职锻炼和跟岗培训。
第三,大力加强农村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实施郊区农村教师津贴和奖励政策,专业发展培训项目,鼓励和吸引优秀教师和优秀大学毕业生赴农村任教。提高郊区教师生活待遇。2010年起,教师工资全市实行统一标准,不同区县、城乡间教师收入基本均衡。
第四,提高统筹层次,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从2003年起实施义务教育区县统筹,保证了财政相对薄弱乡镇的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2006年起,上海加大市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重点支持崇明、金山、奉贤等一些地区义务教育。2012年开始实施市级财政“三个统筹”:统筹下达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统筹下达区县财政教育转移支付资金,统筹少数经济发达中心城区部分财政教育资金用于支持郊区县和农村地区教育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