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上海:中国的交通和通信中心

上海:中国的交通和通信中心

时间:2023-06-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近代上海是中国最重要的交通枢纽。1962年,上海全市重工业产值达到60.77亿元,在全市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上升到40.4%。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上海,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商业中心,但依然是中国最重要的工业品批发市场。这一时段,全国1/6的财政收入和1/10的工业产值均出自上海。但上海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始终没有被削弱过。上海与全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300多个港口有着外贸经济联系,是我国南北和内陆商业流通枢纽。

上海:中国的交通和通信中心

近代上海是中国最重要的交通枢纽。1871年丹麦大北电报公司首先把横贯欧亚两大洲的海底电缆接至上海。20世纪20年代,上海陆续与欧、美、澳、亚洲各国之间建立了电报线路。1909年沪杭铁路通车,上海有了联接内地的铁路干道。1929年以后,上海先后开辟了联结国内各大埠的航空线路。

新中国成立以后,作为当时全国工业基础最好、设备最优、生产能力最强、技术水准最高、产品质量最好的城市,上海的城市功能被重新定位,即优先发展重工业与支持国家建设。

近代上海的工业结构中,轻工业占绝大比重。据统计,1949年上海市工厂共20307家(其中私营企业20164家),工业总产值35.06亿元,其中生产规模在全市工业居前八位的纺织、卷烟、火柴、肥皂面粉皮革橡胶等轻工业门类总产值占76%,仅纺织工业的总产值便占58.8%;钢铁、化工等原材料工业则仅占3.3%,装备工业占8.5%。[12]

1956—1965年的十年间,上海工业经历了三次大改组,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向就是调整轻重工业结构。1962年,上海全市重工业产值达到60.77亿元,在全市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上升到40.4%。1965年,除采掘、采伐工业以外,上海已经拥有当时中国所有的工业门类,初步建成了门类齐全、综合配套的工业基地,对我国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做出了重要的贡献。[13]

在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1962)制定时,上海提出向高级、精密、尖端方向发展,目标是赶超国际先进水平,把上海建设成为我国先进工业和科学技术基地。此后,以发展新材料、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为中心的工作全面展开,涌现了一大批赶超国际水平的新产品,包括自行设计制造成功的12.5万千瓦双水内冷汽轮发电机,8800匹马力柴油机,高精度、半自动万能外圆磨床,80毫米精密滚齿机,20万倍大型电子显微镜,每秒50万次电子计算机等。到1965年,上海赶上和超过当时国际先进水平的主要产品已有70多项。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上海,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商业中心,但依然是中国最重要的工业品批发市场。据统计,1952—1957年,上海调往各地的工业品累计达到202亿元。[14]1949—1990年间,上海持续向全国输出日用品[15],50年代平均每年30亿元,60年代平均每年40亿元,70年代平均每年60亿元,80年代平均每年80亿元。

此外,上海还大力支持其他地区的工业和经济建设,如组织21万名上海工人(其中技术人员0.54万人、技工6.3万人)落户外省市,支持外地建设;将272家轻工、纺织等工厂迁往内地,为当地培训艺徒3.6万人;为内地轻纺工业提供大量装备,其中纺织机械可装备16个大型棉纺厂、30个大型织布厂;向鞍山钢铁公司30家工厂提供78种产品,向第一汽车制造厂提供43种产品,向西北油田提供400多种机械配件等。[16]

1964年8月,根据中央和国务院在全国建设大小三线的决定,上海承担了大三线建设的304个搬迁项目,涉及411个工厂、9.2万职工、2.6万台机器设备,搬迁到四川、贵州、江西、湖北、陕西、福建、广西、甘肃、青海、云南、宁夏等13个省、自治区。上海还承担了小三线建设的55个项目,有64个工厂、2.7万职工、1300多台机器设备搬迁到安徽、浙江、江西三省。[17]

除生产工业产品、机器设备、提供建设人才外,上海还为国家创造了大量的财政收入和外汇,并将大部分财政收入上缴国家。1951年,上海地方财政预算内收入上缴中央的比重还不到9%。此后经不断调整,越来越高。从1952年到1978年,上海地方财政总收入为1952.4亿元,净上缴中央的财政收入达1666.7亿元,上海留存的收入不到地方财政收入的15%。这一时段,全国1/6的财政收入和1/10的工业产值均出自上海。(www.daowen.com)

由于把大部分收入上缴中央政府,而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又不可能另辟财源,这对上海自身发展生产和改善民生都造成了很大制约。但上海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始终没有被削弱过。20世纪70年代,上海工业总产值占全国总量1/7;财政收入占全国总量1/6到1/4;货运处理数量和出口货物价值约占全国总量1/3。[18]1982年,上海工业总产值占全国11.4%,财政收入占全国17.9%,外贸出口总值占全国16.3%,内贸日用工业品省级调拨量约占全国45%,港口吞吐量占全国16.3%。上海与全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300多个港口有着外贸经济联系,是我国南北和内陆商业流通枢纽。[19]

上海因为充当全国改革开放的后卫,改革滞后,开放不足,经济增长速度一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992年浦东开发开放后,上海蕴含的潜能被空前激发出来,开始了新的腾飞,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经济实力急速增长(表1.1)。

表1.1 20世纪90年代上海经济实力变化统计

资料来源:熊月之《上海通史》(第1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31页。

进入21世纪,在建设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过程中,上海从一个工业城市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多功能的经济中心和最具代表性的国际大都市,充分发挥了其对全国改革开放的引领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同时也成为中国与世界经济交往的核心枢纽,以及全球城市经济网络的重要节点(表1.2)。

表1.2 2014年上海主要经济指标占全国比重统计

续表

资料来源:刘乃全等《上海服务一带一路定位研究》,格致出版社,2017年,7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