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满室档案资料再一次仔细翻看后,姐弟俩还是一无所获,台台跺跺脚,将姐姐手中的书一把抢过,往桌上丢去,愤愤道:“就是骗我们的,好坏。”
“哎,别——”兰兰来不及阻拦,上去查看,却见被丢出去的书所翻开的页面内容是之前没见过的,赶忙招呼着让台台到跟前,“快来,后面这一页可以翻开了。”
只见新翻开的一页上写着“守护”二字,隐约还有微光闪烁,越发显得神秘莫测。
兰兰先教训弟弟:“你怎么还是这么急性子,不是告诉过你要爱护书本吗?下次可不许这么随便扔书了,知道了吗?”
台台这会儿也知道自己犯了错,乖乖站在一边,保证道:“知道了,再也不敢啦。姐姐你快看看书上还写了什么。”
姐弟俩凑到一起,试着往后继续翻页,这一次倒是很顺利地看到了上面的内容。
兰兰将书递给台台,摆出一副严肃的模样,说道:“这几句可是我们丝绸档案家族必背的古诗词,正好考考你,能背得出来吗?”
台台一昂头,撇撇嘴:“姐姐你也太小看我了,这有什么难的。”说着便将答案填在了书上。
“所以按照给出的规律——声母和韵母组合,ying、xiang、ting,我知道了,是影像厅!我们走。”兰兰一把拽过台台,往隔壁影像厅跑去。
“苏州所处的东太湖地区是中国蚕桑丝绸发祥地之一。自元代起,朝廷就一直在苏州设立织造局,后称织造署或织造府。此后,苏州逐渐成为闻名遐迩的丝绸产业基地,是名副其实的丝绸之府……”
还没有进入影像厅,姐弟俩就听到了房间中传出的声音。兰兰放慢脚步,探头看去:“奇怪,没有人啊,怎么会自动播放呢?”
“可能是工作人员忘记关了。姐姐,我们进去看看在放什么吧。”
兰兰看向屋中的大银幕,很快明白过来:“这是在说苏州丝绸业的起源和发展。你看,现在正说到夏商周时期的苏州丝绸业。”
“这我知道,2500多年前建造的吴国阖闾大城内就设有织里,还专辟锦帆泾,所产的丝织品馈赠中原各国。所以才有‘左百人,右百人,有绣衣而豹裘者,有锦衣而狐裘者’这样的句子流传下来。那会儿大家还为了争夺边界桑田打架呢。”台台像在跟放映机比赛似的一口气说了一堆。
“我看你才要被打。”兰兰作势要去打弟弟,“前面说得头头是道,后面怎么就成打架了,那是周敬王时吴楚两国的‘争桑之战’,体现的可是蚕桑之利在当时经济上的重要地位。我看你还是认真听听别人是怎么介绍的吧。”
说话间,大银幕上已开始讲述后续的苏州丝绸业发展概况,只听那低沉有力的旁白声音徐徐说道:“三国东吴时期,丝绸成为‘瞻军足国’的重要物资。当时苏州就有人东渡黄海到日本传授养蚕、织绸和缝制吴服的技术,通过海上通道进行的吴丝、吴绫等丝绸贸易规模也不断扩大。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繁,北人南迁,原在中原地区的中国蚕桑丝绸生产中心不断向南移动,同时丝织手工业也由亦耕亦织的农家分化出来,进入郡城,专业织造,江南丝绸生产得以长足发展。”
“唐代中晚期,今张家港东南部塘桥镇境内被称为‘江尾海头’的黄泗浦,成为海上丝绸之路出海港口之一。唐贞元以后,江南道的丝绸贡品花色最多,数量最大,除了进献白编绫、吴绫等大宗丝绸外,还进奉红纶巾、宝花罗、文吴绫、吴朱纱、御服鸟眼绫等丝织物数十种。江南地区的丝绸生产技术水平已位居全国前列,吴地始被称为锦绣之地,有‘蜀桑万亩,吴蚕万机’之说。从流传至今的诸多唐代诗词中足见唐代苏州蚕桑丝绸之盛。”
听到这里,台台忍不住打断道:“姐姐,这道题我会,除了刚才书上的那些诗词,我还会背好些跟丝绸有关的唐诗呢。”
看着弟弟一脸献宝样,兰兰好笑道:“那就给你一个机会表现一下自己,我看看你能背多少。”(www.daowen.com)
台台背着双手,摇头晃脑背起来:“‘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这是诗人杜荀鹤的《送人游吴》。诗仙李白的《寄东鲁二稚子》中有‘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一句。长洲诗人陆龟蒙在《奉和袭美太湖诗二十首·崦里》中写道‘川中水木幽,高下兼良田。沟塍堕微溜,桑柘含疏烟。处处倚蚕箔,家家下鱼筌。’其他还有‘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茂苑绮罗佳丽地,女湖桃李艳阳时’‘香花助罗绮,钟梵避笙歌’等等,太多啦,背都背不完。姐姐,我是不是很厉害?”
“就数你最厉害,行了吧?”兰兰夸了弟弟一句,转而又认真起来,“但是我们光会这些还远远不够,只有深入去了解丝绸业的起源、发展,你才会明白我们的先辈如何将丝绸技艺传承下来,中间又历经了多少不为人知的艰难困苦。”
台台听得似懂非懂:“虽然丝绸都很漂亮,我们现在也有中丝馆专门保护这些丝绸档案,但是在几千年的延续中,苏州丝绸业有繁荣也有衰落,我们要好好珍惜现在拥有的这些。姐姐,你是这个意思吗?”
话音刚落,只见兰兰手中的书闪现出一道微光,新翻动的一页上写着“传承”二字,同之前一样也有着流光溢彩的效果。姐弟俩相视一笑,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兴奋。
兰兰结合之前发生的事情,若有所思:“看来这本书就是带着我们在不同的房间找到一些相关的元素,只有破解它给出的谜题,同时获得相应元素,才能一步一步往下走。”
“那现在书中已经有下一关的提示了,我们是直接解谜去下一个房间吗?”台台有些犹豫。
看出了弟弟的想法,兰兰反问道:“你觉得呢?”
台台看着姐姐:“虽然找宝藏很好玩,可我还是想先把这段历史看完。”
听到弟弟的回答,兰兰表示赞同:“好,我陪你一起看。”
随着银幕上画面的播放,苏州丝绸业的历史被娓娓道来:“宋皇室南渡,很多能工巧匠被带到太湖流域。缂丝由北方生产地定州迁至苏州等地并得到发展。在织锦中,则出现了苏州宋锦,供装裱书画和制作袍服、帷帐之用。南宋朝廷在苏州成立‘作院’,兼办宫货绣品。宋代苏州出现了专业的丝织作坊‘机户’,当时因蚕桑丝织兴盛而形成了专司织造的坊巷,许多地名流传千年,沿用至今。”
“值得一提的是,自宋代后,丝绸织绣被历代宫廷御用,宋、元、明、清四朝都在苏州设官府织造机构,并由朝廷派员驻苏督管。清康熙至乾隆年间,苏州织造局生产规模为全国之冠,下发民间织造数额极为庞大,苏州城乡丝织手工业作坊大量设立,因此有‘东北半城,万户机声’一说。”
“清朝晚期,苏州丝绸业由盛转衰。甲午战争后,城区手工织机仅存4000余台,丝绸实业界仁人志士挣扎图存,逐步走上近代丝织工业之路,集中生产管理的近代丝绸工厂由此诞生。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官督商办的苏经丝厂在盘门外创建,成为苏州首家近代工厂。民国元年(1912年),坐落在吴县浒墅关的江苏省立女子蚕业学校着重发展蚕丝业教育,培养蚕业科技人才,并对各地蚕农进行技术指导,在全省乃至全国影响深远。苏州成为蚕业教育、科研、蚕种制造以及蚕业合作事业的发祥地。”
“新中国成立后,苏州丝绸产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引领下,苏州丝绸找到了新的发展契机,在新时代继续扬帆远航,走向世界。”这一句话音刚落,银幕也停止了画面播放,影像厅又重归安静。
确认视频已播放完,台台不解地说道:“咦,这里应该还没有结束啊,新中国成立后的故事它还没有讲清楚嘛。”
对此,兰兰也感到奇怪,只好应道:“那我们就先去下一个房间,也许后面就知道原因了。”
“那我们快看看书上的提示吧。”台台闻言又打起精神,研究起了之前新翻开的那一页。
这一次,书页上的内容又是一些奇怪的符号,只在右下角出现了几个英文字母。
这又是指引他们去哪里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