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是拉动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增强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的到来,我国的对外贸易产业也在积极进行互联网化转型升级,探索合适的跨境电子商务模式。
1999年阿里巴巴的成立,标志着国内供应商通过互联网与海外买家实现了对接,成为我国出口贸易互联网化转型、探索跨境电子商务的第一步。在十几年的发展中,国内跨境电子商务经历了从信息服务到在线交易,再到全产业链服务三个主要阶段。
(一)跨境电子商务1.0阶段(1999—2003年)
这一阶段从1999年阿里巴巴成立开始,一直持续到2004年敦煌网上线。这是我国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起步和摸索阶段,主要是将企业信息和产品放到第三方互联网平台上进行展示,定位于B2B大宗贸易。买方通过阿里巴巴平台了解到卖方的产品信息,然后双方通过线下洽谈成交。因此,当时的大部分交易是在线下完成的。
由于互联网发展水平和其他因素的限制,跨境电子商务1.0时代的第三方互联网平台的功能主要是提供信息、展示服务,并不涉及具体交易环节。这时的跨境电子商务模式可以概括为线上展示、线下交易的外贸信息服务模式,本质上只是完成了整个跨境电子商务产业链的信息整合环节。
当然,这一模式在发展过程中也衍生出了其他一些信息增值服务,如竞价推广、咨询服务等内容。至于平台的盈利模式,主要是向需要展示信息的企业收取一定的服务费,本质上是一种广告创收模式。
跨境电子商务1.0阶段的最典型平台是1999年创立的阿里巴巴,它以网络信息服务为主,线下会议交易为辅,是服务于中小企业的国内最大的外贸信息黄页平台之一,致力于推动中小外贸企业真正走出国门,帮助它们获得更广阔的海外市场。
1970年成立于深圳的环球资源网,也是亚洲较早涉足跨境电子商务信息服务的互联网平台。此外,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中国制造网、Kellysearch等诸多以供需信息交易为主的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在跨境1.0阶段,虽然通过互联网解决了中国贸易信息面向世界买家的难题,但是依然无法完成在线交易,对于外贸电商产业链的整合,仅完成了信息流整合环节。
(二)跨境电子商务2.0阶段(2004—2012年)
以2004年敦煌网的上线为标志,国内跨境电子商务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区别于阿里巴巴中国供应商网上黄页的定位,各个跨境电子商务平台不再单纯提供信息展示、咨询服务,还逐步增加了线下交易、支付、物流等环节,真正实现了跨境贸易的在线交易。
2007年兰亭集势成立。它是整合国内供应链,以兰亭集势名义向国外销售产品的B2C平台。
2009年,速卖通平台在阿里巴巴ICBU成立,打响了跨境小额批发大举发展的信号枪。速卖通以B2C和C2C为主要跨境贸易模式。随着速卖通的发展,国内的跨境电子商务开始兴起,很多中小型卖家都开始加入这个队伍。
与起步阶段相比,跨境电子商务2.0阶段才真正体现出电子商务模式的巨大优势:通过互联网平台,不仅实现了买卖双方的信息对接,还使信息、服务、资源等得到进一步的优化整合,有效打通了跨境贸易价值链的各个环节。(www.daowen.com)
这一阶段跨境电子商务的主流形态是B2B平台模式,即通过互联网平台,将外贸活动的买卖双方(中小企业商户)进行直接对接,以减少中间环节、缩短产业链,使国内供应商拥有更强的议价能力,获得更大的效益。
同时,第三方平台也在这一阶段实现了创收渠道的多元化:一方面,将前一阶段的“会员收费”模式改为收取交易佣金的形式;另一方面,平台网站还会通过一些增值服务获取收益,如在平台上进行企业的品牌推广,为跨境交易提供第三方支付和物流服务等。
(三)跨境电子商务3.0阶段(2013年至今)
国内电子商务经过十几年的深耕培育,已经逐渐走向成熟。同样,跨境电子商务也随着互联网发展的深化,以及电子商务整体业态的成熟完善,自2013年开始不断转型,迈入3.0的“大时代”。
2013年之后,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逐渐呈现出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随着电商模式的发展普及,跨境电子商务的主要用户群体从势单力薄的草根创业者逐渐转变为大型工厂、外贸公司等具有很强生产、设计、管理能力的企业群体,这使得平台产品由网商、二手货源向更具竞争力的一手优质产品转变。
第二,这一阶段,电商模式由C2C、B2C模式转向B2B、M2B模式,国际市场被进一步拓宽,B类买家形成规模,推动了平台上中大额交易订单的快速增加。
第三,更多大型互联网服务商加入,使跨境电子商务3.0服务全面优化升级,平台有了更成熟的运作流程和更强大的承载能力,外贸活动产业链全面转至线上。
第四,移动端用户数量飙升,个性化、多元化、长尾化需求增多,生产模式更加柔性化、定制化,对代运营需求较高,线上线下的配套服务体验不断优化升级。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阶段,如图1-3所示。
图1-3 跨境电子商务的三个发展阶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