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1.1 区域经贸一体化发展的理论框架
总体而言,拉美区域一体化进程始于20世纪60年代。从区域经济合作的理论视角出发,人们常常将20世纪中叶兴起至80年代的拉美一体化模式称为“封闭式”或“内向型”一体化,将90年代以后促使一体化进程复兴的思潮称为“开放的地区主义”。这两种不同的一体化模式与当时拉美地区实施的经济政策与改革密切相关。随着地区各国从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转向新自由主义模式,对外区域经济合作也从“封闭的地区主义”逐渐向“开放的地区主义”转变。
就墨西哥而言,很大程度上,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地区主义理论的“封闭性”使该国在一体化进程中采取以内向型市场合作作为主要的区域经济合作模式,而对发展自由贸易、开放国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采取排斥态度,且在进口替代工业化政策框架下,日益严重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使整个经济结构体系运行内向而低效。
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开放的地区主义”思潮出现,很大程度上成为墨西哥形成以自由贸易协定为纽带的区域经济合作新模式的转折点。相对于过去的一体化理论,这一观念是在拉美地区经济发展向“出口导向”模式转变过程中应运而生的,彰显着开放性,具有其历史必然性。有学者将这种理论模式的“开放性”界定为对传统意义上区域一体化排他性特征的弱化,这一特征将地区主义与多边主义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并成为与世界贸易组织中的多边贸易体制互为补充的新形式[7]。
5.2.1.2 区域经贸一体化发展的实践进程(www.daowen.com)
以“开放的地区主义”作为理论支撑,20世纪90年代,拉美地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在经历了近十年的沉寂后进入了新的活跃期,地区范围内逐渐形成了经贸一体化新格局,呈现以下几点特征:其一,出现新一轮的区域经济合作协定,以积极的面貌参与国际竞争,推动改革调整和开放的力度,越发密切的跨地区经济联系和合作形成了多样化、多层次、多方位的一体化进程;其二,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增多,某些区域性组织的职能或性质发生转变——很大程度上不再刻意追求经济发展水平相近和一味强调生产要素的互补,或过度重视经济一体化的层次,力图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差异,形成灵活多样和讲求实效的特点[8];其三,区域经济合作进程开始倾向于建立小区域共同市场和双边自由贸易区,并打破了过去主要停留在贸易领域的传统做法,向更广阔的领域迈进,这成为整个西半球经济合作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9]。
整体而言,墨西哥借由地缘位置优势,在参与全球及西半球区域经济合作进程中,签署了涉及不同层次的自由贸易协定,并在合作形式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与探索,其中既有发展中国家也有与发达国家之间建立的自由贸易区,如《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这一文件的签署标志着墨西哥开始步入顺应全球化趋势,实施自由贸易的新阶段;此外,也有同为发展中国家的拉美地区各国之间建立的覆盖不同范围的次区域组织。尤其值得指出的是,进入21世纪,墨西哥已经几乎与所有中美洲国家实现了自由贸易;又先后与南美洲的智利、哥伦比亚、玻利维亚和乌拉圭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10]。虽然与拉美国家的贸易在墨西哥对外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不大,但它使墨西哥成为北美和中南美地区之间的联系纽带。
可以认为,无论是以南南合作为基础的拉美国家内部的经济合作机制,还是以南北合作为特征结成的新型区域经济集团,这些尝试均旨在不断推进区域内自由贸易,加强地区合作,及寻求区域合作新途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