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不同标准下的企业会计报表

不同标准下的企业会计报表

时间:2023-06-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会计报表是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结构性表述,可以根据需要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年报要求充分揭示,全面反映,所以对外报送的所有会计报表年末均须编制。对外报表,是指向企业以外的投资人、债权人、政府机构及社会公众定期报送或公布的会计报表,这种报表的种类、内容和格式由财政部统一设定。

不同标准下的企业会计报表

会计报表是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结构性表述,可以根据需要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一)会计报表按反映的经济内容不同,分为静态报表和动态报表

(1)静态报表,是指综合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状况的报表,如资产负债表。静态报表的数字来自有关账簿的期末余额

(2)动态报表,是指综合反映企业一定时期的经营成果或现金流动情况的报表,如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动态报表的数字来自有关账簿的本期发生额。

(二)会计报表按编报时间不同,分为中期报表和年度报表

(1)中期报表,是指以中期为基础编制的会计报表。按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凡报告期间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表均属于中期报表,月份、季度、半年度报表均称为中期报表。

(2)年度报表,简称年报,每年末编制。年报要求充分揭示,全面反映,所以对外报送的所有会计报表年末均须编制。

(三)会计报表按服务对象不同,分为内部报表和对外报表

(1)内部报表,是指用于企业自身经营管理,只向单位内部经营管理者提供而不对外公布的会计报表。这种报表不需要规定统一的格式,企业可以根据实际管理需要设计和编制内部会计报表,如产品成本表、制造费用明细表、管理费用明细表等。

(2)对外报表,是指向企业以外的投资人、债权人、政府机构及社会公众定期报送或公布的会计报表,这种报表的种类、内容和格式由财政部统一设定。企业对外报送的会计报表主要有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四)会计报表按编制基础不同,分为单位会计报表、汇总会计报表和合并会计报表

(1)单位会计报表,是指由企业在自身会计核算基础上编制的会计报表,主要反映企业自身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

(2)汇总会计报表,是指由企业主管部门或专业公司将所附属单位报送的会计报表,连同本单位会计报表汇总而编制的综合性会计报表。

(3)合并会计报表,是指由母公司或控股公司编制的,以母公司或控股公司的个别报表为基础编制的综合反映企业集团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的会计报表。

【知识链接】财务报表的产生与发展

财务报表的演进,在人类历史上经历了四个财务报表时期:

1.单一报表时期

财务报表的出现晚于复式记账,是复式簿记系统的延伸和发展。帕乔利时代的复式记账经过500多年来不少国家的若干代人的实践与总结提高,才发展为一个“会计处理数据、加工信息的特殊系统”。

资产负债表是最早出现的财务报表,从其产生到20世纪30年代初的相当长的时期内,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人们通常认为它起源于16世纪的欧洲。

单一报表时期,资产负债表在各地的出现并不同步,其演变的路径也不尽相同。

1531年,德国纽伦堡商人Johann Gottieb在其所著的《简明德国簿记》中公布了世界上最早的资产负债表格式。

16世纪,意大利的企业在报告应税财产时也已开始编制资产负债表。(www.daowen.com)

17世纪初,继意大利帕乔利以后的又一会计大师——荷兰会计学家西蒙·斯蒂文(Simen Stevin)出版了《数学惯例法》一书,提出了“资本状况表”,进一步为现代资产负债表勾画了轮廓。

1844—1862年的英国公司法》的颁行,明确规定了资产负债表的标准格式。

我国于1985年发布施行的中外合资会计制度第一次引进西方资产负债表,但直到1993年的会计制度改革,我国企业才全面采用资产负债表以取代1952年施行的资金平衡表。在2001年、2002年和2005年的会计制度改革中仍旧保留了资产负债表。

2.两表式时期

利润表(又称损益表或收益表)的产生最早可追溯到17世纪的损益证明书,而其前身是18—20世纪初的《损益·原始资本计算书(损益表)》。大约从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西方经济发达国家财务报告已逐步定型于由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组合而成的两表体系。

19世纪中叶以后,股份有限公司已成为英国一种很普遍的企业组织形式,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两权分离,出现了职业经理阶层,企业所有者退出企业的经营。股东迫切需要了解企业经营的好坏,尤其是盈利能力及盈利分配情况。

同时,生产经营的复杂性程度的加剧,导致过去单凭期初与期末净资产的对比计算出盈利已不合时宜,于是以反映企业一定期间生产经营成果的损益表便应运而生。

此外,所得税法的引进与发展,使人们开始密切关注有关收入和费用的核算与报告问题。

20世纪20年代,在美国和英国,日益增加的企业已经提供了它们的收益表。1929年,英国公司法首次正式要求企业编制收益表,使收益表成为企业第二个正式对外财务报表。

我国1949年前将收益表称为损益表,20世纪50年代初期也这样称呼,后来改称利润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1981年、1985年和1989年的会计制度改革仍称其为利润表,1993年的会计制度改革将其改称为损益表,1998年的《股份有限责任公司会计制度——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及2001年、2002年及2005年的会计制度改革又将其改称为利润表。

3.三表式时期

随着企业筹资手段的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与生产经营活动一样,企业的投资活动和理财活动也影响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由资产负债表和收益表所提供的信息逐渐难以满足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变动情况的需要。因此,资金表或财务状况变动表作为财务报告的第三财务报表也应运而生,它最早出现于美国。

1961年美国AICPA发布第2号会计研究公告——现金流量分析与资金表,建议对外提供资金表。

1963年10月美国的APB发布了第3号意见书,建议企业编制“资金来源和运用表”,并将其作为财务报告的辅助信息,但未做出强制要求。

1971年3月APB发表第19号意见书取代第3号意见书,建议将此表更名为“财务状况变动表”,并将其列为对外正式公布的基本财务报表。

1987年11月FASB公布95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SFA95)《现金流量表》,取代了APB的第19号意见书,并要求企业在1988年7月15日以后,必须以现金流量表代替财务状况变动表。

我国财政部于1995年4月21日完成了《现金流量表》准则的征求意见稿。

于1998年3月20日正式发布《现金流量表》准则,要求以现金流量表取代1985年引进的财务状况变动表,并于1998年1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施行。

根据三年来的执行情况和经济环境的变化,财政部于2001年1月28日对原《现金流量表》准则进行了修订,并要求于2001年1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施行。

4.四表一注时期

随着商业社会对会计信息披露程度的要求越来越高,财务报表不断发展为现行的四表一注。其主要有: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附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