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探讨焦虑营销:剖析市场捕捉焦虑的商机及其高级策略

探讨焦虑营销:剖析市场捕捉焦虑的商机及其高级策略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有的焦虑都是值得贩卖的,只是这几种焦虑比较抢手。贩卖焦虑当然是有利可图的,至少商机出现了。贩卖焦虑也是可以高级的。大家对贩卖焦虑的口诛笔伐,还在于通篇文章只在制造焦虑和恐慌,并没有给出一个合适的解决方案和宣泄出口。

贩卖焦虑:刺激焦虑,但也别“下三滥”

曾经和一个行内知名的自媒体创始人聊天,他说自己的徒弟其实干得很不错,但是经常深夜给他打电话,充满了不安和焦虑。他让我们猜他的徒弟收入几何,我们想都焦虑了估计收入一般,但听他说出了那个数后,大家既震惊又费解,因为他的年收入已经达到100万元了,这下轮到我们焦虑了。

后来听说在北京年入百万的年轻人,都对自己的未来心里没底,都有那种竞争中被后来居上,猝临意外的恐慌。说白了,这个时代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活得不那么有安全感。

而之前一篇《摩拜创始人套现15亿: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的文章无异于是火上浇油,在赚够了无数人三分钟的热血以及遭受了网上各色大V的口诛笔伐之后,也让无数正在被抛弃的人们无法忽视焦虑的存在。但对于营销而言,居然有了一些奇货可居的味道。

所有的焦虑都值得贩卖

焦虑其实是与生俱来的,从心理学角度上说,焦虑是人类的一种基本情绪,具有持久性和不可自然消除的性质。当一个人感到焦虑时,他就会难受,会试图寻找各种方法来缓解焦虑。人可以有各种理由让自己焦虑起来,但在今天之所以广受关注,还在于它变成了一种可以贩卖的东西,至少可以让某些自媒体博主有了单篇阅读量达到10万+的机会,从而迅速获取知名度,或者成为商家打算卖东西之前的有力铺垫。所有的焦虑都是值得贩卖的,只是这几种焦虑比较抢手。

贩卖成功,当然是别人的。就是通过刻意、孤立地夸大某些人的成功,再将他们与普通人进行对比,让大家产生一种挫败感,进而感到焦虑。比如最近的摩拜创始人15亿元套现事件,让无数人又焦虑了一把。因为她是一个80后,因为她曾经籍籍无名,因为上天给了她一个一夜暴富的机会,尽管很多人不知道套现是个多么不容易的事儿,而且之前这样的事情也不在少数。

贩卖心理需求。当代的中国人,由于物质条件好了,从而开始关注心理健康问题了。大概破的太多,立的太少,不论是不是,都视为有了心理问题。缺爱、自卑、社交障碍、内向等等,通过被夸大的危害,人为地创造出了一个人内心的焦虑和恐慌,也有了要被疗救的冲动。

贩卖恐惧和绝望。通过大量的负面信息,刻意展现社会人性的阴暗面,从而制造出一种绝望的气息,让人感觉到恐惧和焦虑。这其实是最不鼓励的。

贩卖焦虑当然是有利可图的,至少商机出现了。而根据心理学家霍夫兰的理论,人们天生就有一种“恐惧诉求”,利用恐惧可以更好地传播信息,说服他人。

其实,一个贩卖焦虑背后至少有着三种营销模式的痕迹。所以它只是众多模式中可以利用的一个痛点而已。恐吓营销,就是向目标客户告知某种现存的或者潜在的威胁、危害,以达到销售其自身产品的一种营销方式,显然某些人是吃这一套的。情感营销,就是从消费者的情感需要出发,唤起和激起消费者的情感需求,诱导消费者心灵上的共鸣,只不过这种共鸣不够那么美好。饥饿营销,利用的就是稀缺效应,机会越少越难得,价值就显得越高,吸引力也越大。焦虑被夸大其实是强化了需要被化解的基数和重要性,饥饿营销的关键并不在于多或少,而是在于制造争夺,现在看能受益的行业其实是大有人在的。

焦虑其实就是想过得更好(www.daowen.com)

焦虑不是从天而降的,只不过在今天它突然离大家很近。多年前网络上就热传着这样让你添堵的话语:“当你盯着电脑时,阿拉斯加的鳕鱼正跃出水面;当你愁眉发呆时,梅里雪山的金丝猴刚好爬上树尖;当你挤地铁时,西藏的云鹰直入云端;当你与上司争吵时,尼泊尔的背包客已端起酒杯围坐在火堆旁;这个世界,有一些穿高跟鞋走不到的路,有一些喷着香水闻不到的空气,有一些在写字楼里遇不到的人……”

与《摩拜创始人套现15亿背后,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类似的爆款文章还有很多:《同学已经当老板了,你还在打工》《小三年轻漂亮又高学历,原配怎能不输》《一场大病,让中产JJ变成DD人口》《没有5000万,不配谈财务自由》《你的孩子幼儿园就输在起跑线上》……

之所以有些泛滥,信息传播的发达首当其冲,自媒体营销的狂轰滥炸,10万+的基础必须要找到痛点、兴奋点,强化、加剧人与人之间的差距。这种焦虑感,挖掘了一种隐性的自卑(至少是不自信)或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幻想。的确,互联网带来了生产力解放和无限的可能,但也带来信息相通下虚幻的机会均等,让绝大多数人产生了一种幻觉:逆袭故事天天有,好像每个人离成功都仅一步之遥。少数成功者的故事收获了压倒性的传播力,他们被有意无意地剥离了一些无法复制的背景、条件,将小概率事件塑造为人人可得的机遇,不少人由此心浮气躁,迟迟未“成功”让他们成为焦虑的“火药桶”。

其次,营销击中人们的焦虑不是无中生有的,是切实存在的,只不过是被强化,或者给予人们所谓的出路。目前焦虑文江湖所涉及的生存焦虑、品质焦虑、成功焦虑,依次对准的是小市民、小白领、中产阶层、职场精英等目标受众,从月入3000元到年薪百万元的人群,基本全面覆盖,虽然教育程度和收入状况幅宽极大,但大家有一个共同心病:没安全感。缺乏完善的社会保障托底,住房、教育、医疗三座大山成为随时降临的人生诅咒。同时,互联网革命,不仅仅是媒介革命,也是生产力的革命;伴随着种种新技术、新行业的崛起,是诸多传统行业的没落,每个人都有被取代的可能。

但焦虑不可怕,关键是要给出路。但恰恰这个社会所给予的价值观和成功观几乎就是华山一条路。这个时代,似乎一切都可以用金钱来考量。工作、感情,生活的一切,似乎都可以由金钱来加以定位。很多价值取向被若有若无地忽视甚至否定,这才是焦虑的根源。而且只给一条出路的做法让人很难平静下来安守已有的一切。

高级贩卖焦虑,给方案给出口

贩卖焦虑可耻吗?当然不是。营销不会忽略任何可以刺激人们消费的因素。但俗话说,盗亦有道,刺激人的焦虑应该是有规矩、有底线的。至少不要让人觉得厌恶,或者是下三滥的。贩卖焦虑也是可以高级的。大家对贩卖焦虑的口诛笔伐,还在于通篇文章只在制造焦虑和恐慌,并没有给出一个合适的解决方案和宣泄出口。

首先,还是要给出路,而且不是太难的。虽然刺激了别人,但能让人在内容中看到更好的自己。咪蒙的内容被很多人认为“低俗”,在这点上反倒格调比较高,她能让现实生活中的受虐女有发泄的快感,有更好的自我感觉。

其次,针对焦虑的刺激应该是点到为止,也切勿牵强附会。焦虑情绪在营销中的适用之广,远超人们想象,几乎所有产品都用:化妆品会提示女人容颜的老去,健康产品会提示你可能身体状态在走下坡路,教育产品会唤起你对孩子成长的焦虑,服装会暗示你在自我形象上的焦虑……但这种焦虑刺激点到即好,只要达到让人用产品来慰籍焦虑的目标即可。如果刺激过度,就会容易令人反感。

最重要的是,刺激焦虑的底线是,不要编造谎言和虚假事实。谎言包括捏造、臆想事实,明显错误的逻辑推理,故意淡化案例的不可复制性,这种情况比比皆是,但在一种特定场景和氛围中往往为人所忽视。

焦虑作为一种营销因素还会存在,也会出现其他的刺激人们情绪的因素,但在考虑商业利益的同时不可忽视伦理和道德的约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