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长三角海洋经济一体化:现实与未来

长三角海洋经济一体化:现实与未来

时间:2023-06-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最后,长三角海洋经济发展速度快,其海洋产业产值占比大。在此期间,长三角地区海洋经济增长迅猛,整体规模在9年时间内实现成倍增长,成为长三角地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从横向比较来看,长三角地区海洋经济发展整体拥有较大的规模。从增长速度来看,长三角地区海洋经济增速多数高于同期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长三角地区海洋经济增速在2015年开始稳步上升,目前正以每年10%左右的增长速率显著提升。

长三角海洋经济一体化:现实与未来

1.长三角区域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长三角地区地处东海之滨、长江入海口与杭州湾交汇区域,毗邻黄海与东海,拥有海域面积30多万平方千米,大陆海岸线和海岛岸线长达8 200多千米。

首先,长三角地区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优势显著,上海宁波、南通、舟山、台州、温州盐城连云港8个城市连接成沿海走廊,向内有长江作为海陆统筹、江海联运的重要通道,向外作为对外开放、国际交流的重要门户。

其次,长三角地区海洋资源得天独厚,依托丰富的海洋资源,包括交通运输船舶制造、生物医药、滨海旅游等在内的海洋产业蓬勃发展,带动长三角海洋经济在全国海洋经济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也使得海洋经济正成为长三角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最后,长三角海洋经济发展速度快,其海洋产业产值占比大。2008年,长三角地区海洋经济总产值为9 548亿元;到2016年,长三角地区海洋生产总值为19 912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28.2%,占长三角地区生产总值的13.02%[35]。在此期间,长三角地区海洋经济增长迅猛,整体规模在9年时间内实现成倍增长,成为长三角地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1)长三角海洋资源分布状况

长三角地处我国海域的中部,濒临黄海和东海,海疆辽阔,海洋资源丰富。当前,与长三角海洋经济活动密切相关的主要海洋资源有:海洋空间资源(岸线、滩涂、浅海等)、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矿产和海洋能源、滨海旅游资源等。与全国沿海地区的其他省区市相比较,长三角在滩涂、浅海和港址等资源上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一是岛屿岸线资源。长三角地区海岸线总长度约为8 200千米,其大陆海岸线约占全国的1/6,岛屿海岸线约占全国的1/4。从总量上来说,长三角地区海岸线长度与珠三角等地区相比,排名并不靠前,占比也不高;从具体省份来看,浙江省在海岸线总长度以及海洋岛屿数量上遥遥领先,而上海在海岸线长度和岛屿数量上则是全国倒数,资源禀赋较差。

二是海洋生物资源。长三角地区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温适中,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长江、钱塘江等众多入海河流输送大量有机物质,海域饵料丰富,盐度适中,非常适合海洋生物的繁殖和生长,海洋生物资源较丰富[36]

三是海洋矿产资源与能源。长三角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和海底矿产。目前,我国在东海海域的西湖凹陷勘探发现了平湖、春晓等8个气田和4个含油构造。长三角海域还蕴藏着丰富的潮汐能、波浪能、盐差能、风能等海洋能源。全国8个主要的潮汐电站,其中有5个都分布在长三角地区,分别为江厦潮汐试验站(浙江乐清湾)、海山潮汐站(浙江乐清湾)、沙山潮汐站(浙江温岭)、岳浦潮汐站(浙江象山)、浏河潮汐站(江苏太仓)。

四是滨海旅游资源。长三角海域文化积淀深厚,特色鲜明,形成了“渔、港、景、城、人文”特色组合,为其发展滨海旅游特别是海滨生态、度假休闲和观光旅游,提供了良好的海滨自然生态环境和物质基础。目前,长三角沿海地区拥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1个,全国优秀旅游城市11个,国家AAAA级旅游区(点)72个,国家历史名城5个,国家森林公园15个,工农业旅游示范点30个,滨海旅游资源丰富、类型多样。

同时,长三角地区也拥有丰富的陆地资源,因地处长江中下游最东端,湖泊河流众多,内河航道密布,水资源丰富,运用这些陆地资源,能够与海洋资源相互衔接,进一步激发区域海洋经济的发展潜力。

长三角海洋资源丰富,类型多样,拥有滩涂、浅海、岸线、岛屿、海洋生物、海洋矿产、海洋能源以及滨海旅游资源等,为发展海洋经济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就长三角其中的两省一市而言,江苏和浙江两省的海洋自然资源条件要优于上海。沿海滩涂、浅海以及盐田是江苏的优势海洋自然资源。江苏海岸线漫长,港址资源丰富,但海岸线多为淤泥质海岸,建港条件稍逊色于浙江。港址、岛屿、旅游和浅海是浙江的优势海洋自然资源,且浙江海岸线多为基岩海岸线,建港条件优于江苏和上海。上海的海洋自然资源的丰度、密度均逊色于江苏省和浙江省,但其突出比较优势主要集中于区位、金融科技和人才等资源上。

2)长三角海洋经济规模总量

从纵向变迁来看,自21世纪初以来,海洋经济已经成为长三角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增长点。十年来,长三角海洋经济发展迅速,其海洋经济生产总值由1996年的749.62亿元上升至2016年的19 912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十年时间增长了20余倍;海洋经济占长三角地区GDP的比重,则由1996年的5.74%上升至2016年的13.03%,提高了近7个百分点,已成为长三角地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从横向比较来看,长三角地区海洋经济发展整体拥有较大的规模。如图1所示,长三角地区海洋经济产值逐年增长,于2017年突破2 000亿元,虽然长三角海岸线不足全国的1/4,但常年占有全国海洋经济总产值的30%左右。相对于全国海洋经济增长而言,长三角海洋经济增长率波动性更大,但从2015年开始其增长率呈现持续增长态势,2017年的增速已达到15%。对比长三角地区与另外两大经济区(见图2),受限于海洋资源禀赋差异,长三角地区的海洋经济整体规模在三大经济区中位列第二,但是近年来增长迅猛,与环渤海地区的差距逐年缩小,并且在近三年中均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图1 长三角地区与全国海洋生产总值和增长率的比较

资料来源:2007—2017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

图2 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海洋经济产值和增长率比较

资料来源:2007—2017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

增长速度来看,长三角地区海洋经济增速多数高于同期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长三角地区海洋经济增速在2015年开始稳步上升,目前正以每年10%左右的增长速率显著提升。但相比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平稳性,海洋经济增速在近十年里变化巨大,自2010年开始最高达到27%,最低为4%,这表明长三角地区海洋经济的潜力大,良好的政策导向、适合的发展环境,能够进一步推动海洋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图3 长三角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和海洋生产总值增长率比较

资料来源:2010—2017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海洋统计年鉴。

如图4所示,上海在海洋经济总量上一直处于遥遥领先的状态,浙江与江苏齐头并进,互相追赶,大致相当,并且与上海的距离正在逐渐缩小,两省一市之间既互相竞争又互相合作,形成了良好的海洋经济竞合格局。同时,上海海洋经济总量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也远高于浙江和江苏。以2016年为例,上海海洋生产总值占比为26.5%,浙江为14%,江苏只有8.5%,上海对海洋经济的开发程度更高,海洋经济对区域经济的贡献更大,浙江与江苏亟待学习上海发展海洋经济的先进经验,进一步开发利用海洋经济资源,发展各类海洋产业。

图4 2010—2017年长三角两省一市海洋生产总值

资料来源:2010—2017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年鉴。

3)长三角海洋经济结构状况

首先,从产业规模来看,由以下海洋产业产值分布可知(见图5),长三角整体产值较高,其中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产值位居首位,海洋旅游业产值其次,海洋交通运输、海洋船舶工业以及海洋渔业仍是重要产业,而在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海洋生物医药等领域,仍然缺少足够的发展。(www.daowen.com)

其次,从产业结构来看,上海以海洋服务业为主,江苏省、浙江省以海洋制造业为主。2017年,上海海洋经济结构继续实现“三二一”发展,第三产业占比达66%。浙江省、江苏省海洋经济以海洋制造业为主,二、三产业发展相当。2017年,浙江省海洋三次产业结构比为7.4∶31.3∶61.4,江苏省海洋三次产业结构比为6.4∶45.6∶48。从两省一市的产业结构来看(见图6),上海市以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海洋旅游等产业为主,江苏省以海洋交通运输、船舶制造等产业为主,浙江省以海洋旅游、交通运输和渔业为主,两省一市的海洋产业结构差异显著,为长三角海洋经济整合发展带来较大空间。

图5 2018年长三角两省一市海洋产业产值

资料来源:上海市海洋局。

图6 长三角两省一市产业结构差异(以2018年为例)

资料来源:上海市海洋局。

最后,从产业空间分布来看,长三角海洋产业初步形成了集聚态势,两省一市之间颇具互补优势,但传统支柱产业也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从省域空间看,长三角两省一市在海洋船舶、交通运输业等产业中竞争激烈;在海洋油气、矿业、盐业化工等产业中形成了一定的互补效应,这与两省一市所拥有的海洋资源密不可分。从省域状况来看(见表2),上海海洋矿产资源丰富,原油、天然气、矿业产量高,修船、造船等海洋船舶产业发达,海洋渔业的远洋开发潜力大,国际滨海旅游优势显著;浙江海洋渔业发达,国内滨海旅游游客多,船舶产业和港口货运产业是支柱型产业,其中浙江海洋货运量达到5.42亿吨,占长三角海洋货运总量的43.82%;江苏海水养殖产业产量高,达到89.35万吨,占长三角海水养殖产量的48.91%,造船工业位居前列,海洋盐业也较为发达。而从沿海城市来看,海洋渔业主要集中在舟山群岛、连云港、盐城、南通滩涂和台州、温州近海水域;海洋造船业主要集聚在南通、崇明、宁波—舟山等;海洋运输业主要集中于大小洋山和宁波—舟山等港口;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主要集聚于苏州、杭州和浦东的高新技术园区;海水利用产业主要集聚于杭州。

表2 上海、江苏、浙江2015年各项海洋产业规模

(续表)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海洋统计年鉴2016》统计整理。

2.长三角区域海洋经济一体化发展现状

1)陆海统筹

中国是陆海复合型国家,建设海洋强国必须坚持陆海统筹。统筹陆海发展,是破解陆海二元经济结构难题、提升海洋经济发展水平、优化生产力布局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更是沿海经济带城市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关键之举。近两年,长三角的两省一市先后在各自海洋经济“十三五”规划中明确了“陆海统筹”的战略发展方向,如上海积极响应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提出发展海洋经济需要建立健全陆海统筹的协调发展机制,实现陆海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资源互补、产业互动;浙江以海陆空三位一体交通网为蓝图,提出统筹构建多式联运集疏运网络,进一步提升海洋港口对全省内陆腹地的辐射带动能力,以及对长江经济带的支撑服务能力;江苏利用自身比较优势,优化陆海空间布局,当前着力提升以沿海地带为纵轴、沿长江两岸为横轴的“L”型海洋经济带发展能级,优化海洋产业空间,推进港产城一体化发展,在形成海洋重大生产力布局上实现新突破。另外,作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内陆省份—安徽,目前还没有关于“陆海统筹”的相关政策表述,安徽作为内陆地区的海洋经济发展承接作用还有待进一步开发。

具体而言,以江苏省连云港市为例,连云港市在其“十三五”沿海开发规划中提出,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的核心原则,是以提升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为主线,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坚持陆海统筹、科技兴海、生态优先。规划中着重突出了临海经济带建设对陆海统筹的推进作用,临海经济带作为连云港实施陆海统筹,联动东、中、西的重要载体,能够进一步秉持开放理念,积极融入“互联网+”战略,加快建设服务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自由贸易港区、临海新型产业基地,全面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和竞争。

此外,江苏省推进陆海统筹战略的一个重大载体是推动南通市陆海统筹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2013年12月17日,江苏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南通陆海统筹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明确了“构建六个方面的体制机制”的主要任务。在此基础上,2017年,江苏省在“十三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中更进一步指出,要持续深化南通市陆海统筹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整合陆海资源要素,优化陆海产业布局,促进江海港口一体化发展,改善陆海生态环境。紧紧抓住南通获批国家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的机遇,推动沿海、沿江跨领域、跨区域协同创新,促进海洋高端装备产业和海洋生物产业向中高端迈进;进一步推进产业链协同创新和产业孵化集聚创新,有效支持涉海企业开展技术、管理和商业模式创新,不断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区域发展比较优势,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积极推进通州湾深水航道、码头等建设,开发大宗散货海进江中转功能,打造江海直达运输集散基地、多式联运物流中心,为长江经济带向东开发提供新的出海通道。从实际改革进展来看,南通陆海统筹试验区建设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如陆海统筹节约集约用地“双提升”计划于2015年获江苏省政府批准实施,陆海空间布局优化、土地整治示范等五大专项行动深入推进,船舶、光伏产业、信息消费等统筹陆海产业协调发展等。

2)江海联运

江海联运是指货物在内河与沿海的水路与水路中转,也是内河运输和海洋运输高效融合的综合性一体化运输方式。发展江海联运,是国家实施长江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重要着力点,也是带动海洋经济向内陆辐射的重要途径。

目前,江海联运现有建成投用的代表是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2016年4月,国务院发批复原则同意设立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批复指出,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区位优势独特,深水港口资源丰富,江海联运服务优势明显,大宗商品中转储备交易基础良好。设立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加强资源整合,促进江海联运发展,提高长江黄金水道运输效率,增强国家战略物资安全保障能力,对于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加强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衔接互动,推动海洋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的范围包括舟山群岛新区全域和宁波市北仑、镇海、江东、江北等区域,陆域面积约2 500平方千米,海域面积约2.1万平方千米。自服务中心建立以来,长江沿线城市与舟山积极对接,马鞍山市、武汉市等先后与舟山签署了《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对接长江经济带战略共识》;长江沿线包括重庆、宜昌、武汉、南京、泰州等港口和舟山港共同发布江海联运港口联盟《舟山宣言》,双方围绕“船港货”一体化开展了广泛的业务合作和交流[37]。在信息共享方面,长江航运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与舟山江海联运公共信息平台进行了港口、船舶等30余万条江海数据交换共享测试,实现了基础数据的定期交换和物流数据的实时交换[38]

2018年4月,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建设更是取得了重大突破,全国首艘江海直达船“江海直达1号轮”圆满完成首航任务,并在该码头启动货物卸载作业。这条船的首航成功,意味着符合第三套标准规范的“舟山船型”经受了实践检验,中国水运航线上出现了真正“宜江适海”的江海直达运输新船型,标志着中国航运业江海联运新时代正式开启,而在这之中,舟山着力打造的江海联运服务中心起到了关键作用。

3)港口共建

港航一体化是长三角海洋经济一体化进程中政策支持力度最大、成果最丰富、程度最深的协同领域。在国家和区域政策层面,2018年6月,由长三角联合办公室编制的《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指出,要持续推进区域港航协同发展,包括加强港口群联动协作,构筑长三角高等级航道网,大力完善区域港口集疏运体系,推动区域港口运输企业间的合作等。2018年12月印发的《关于协同推进长三角港航一体化发展六大行动方案》中也强调,要协同推进港航一体化发展、绿色发展、率先发展,完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一体两翼”格局,推动形成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和南京长江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联动发展的格局。

以沪浙洋山港开发合作为例,洋山深水港区位于浙江嵊泗县境内大小洋山海域,地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交汇区,区位极其重要。在洋山港区运量增长的拉动下,2005年,上海港货物吞吐量达到4.43亿吨,跃居全球第一大货运港。到2010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超过新加坡港,首次成为世界第一大集装箱港,上海港的货物年吞吐量也已连续5年位居世界第一。随着洋山港的快速发展,上海与浙江的合作也日益紧密。2016年,浙沪两地签署框架协议,明确规定“以资本为纽带,以企业为主体,通过股权合作方式,稳步推进小洋山区域合作开发,实现互利共赢”的合作精神。2017年12月,全球规模最大的自动化码头—洋山深水港四期正式开港投入试生产。

2019年2月19日,浙江海港集团和上海港务集团在上海正式签署了小洋山综合开发合作协议。这是浙沪两地全面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创新务实之举。根据合作协议,浙江海港集团和上海港务集团以股权合作方式对小洋山进行开发运营,双方合资成立的盛东公司作为小洋山北侧唯一开发、建设、运营和管理主体。此举一方面将有助于在前期洋山深水港区开发合作的基础上,实现小洋山全域一体化开发,形成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新平台;另一方面,作为合作协议的重要签署人,上海港务集团也将长江流域作为核心业务之一,实际控股长江流域各大港口,在长江流域集装箱市场的占有率较高,此次合作有助于进一步推进陆海统筹,形成更深入、更广泛的江海联运新机制。在新时期、新形势下,上海和浙江站在全局的高度,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导向,开展小洋山区域新一轮的合作,使之成为双方共同的历史使命,同时也进一步推进了长三角地区港航一体化的合作进程。

4)产业联盟

海洋经济是人类开发利用及保护海洋资源而形成的各类产业及相关经济活动的总和。因此,产业是海洋经济发展中的重中之重,而产业园区则是海洋经济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2018年6月8日,在2018上海海洋论坛暨第四届临港海洋节开幕式上,上海浦东新区、江苏南通、浙江舟山和宁波等四地五个园区共同签署《长三角区域海洋产业园区(基地)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成立长三角区域海洋经济协同创新发展联盟。上海与江苏、浙江两翼将共同培育长三角滨江临海产业带,打造四地海洋经济创新协同机制;上海临港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宁波梅山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江苏省通州湾江海联动开发示范区、舟山群岛新区海洋产业集聚区、彩虹鱼(舟山)海洋战略新兴产业示范园等五个涉海园区广泛合作,建立一个跨区域的,能够统筹涉海类人才、科技、金融、项目、市场等方面资源紧密合作的协同平台。

长三角区域海洋经济产业园区战略合作与协同创新发展联盟的建立,主要是为了加强两方面的合作:一是提升产业协作水平,全面梳理产业项目和产业资源;按需选择,做好项目引导落地服务,合理布局产业;定期举办重大招商推介活动,实现信息共享,促进海洋产业有序转移、集群发展。二是深化科技创新和人才合作,推动院所、科研机构和企业建立合作研发机构及联合技术转移中心,做好涉海类人才引进互融互通、人才培养共育共培、人才评价互认互准、创新平台共建共享等工作。

以上海临港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为例。该基地目前已形成以海洋园区为代表、以高端海洋装备为引领、以智能制造为特色的产业集聚区,已吸引数百家涉海高新技术企业入驻,并贯通海洋领域全产业链,成为上海市海洋经济发展的桥头堡。从2007年筹办临港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至今,已有100多个与海洋产业相关的项目落户临港,主要集中在深海观测、探测和作业等方面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临港的优势还表现在海洋产业的信息集聚和高质量技术服务上,利用海洋相关数据、技术提供有针对性的高效服务。

为了进一步推动临港地区海洋经济一体化的发展,2018年11月19日,《上海市临港地区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行动方案》正式发布,临港地区将按照“1+2+5+7”的框架来推进融入“长三角一体化”。临港作为上海有滨海特色的地区,首先提出打造科技创新走廊和沿海创新带的目标,在“2+3+4”优势产业布局的基础上,将海洋经济产业作为重点发展方向,有利于吸引符合国家战略、拥有前沿技术、适应产业链生态的研发型、总部型、平台型企业入驻临港,发挥区域赋能作用,利用智能制造等技术手段进一步促进传统产业升级。今后临港将设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专项资金,发挥政府资金的杠杆作用,重点支持产品研发、技术攻关、创业孵化、人才引进、基金设立等,鼓励跨区域项目合作,使工业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深度融合,努力打造“长三角智能制造、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示范应用先行区”。以上海临港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为代表的产业园区的建立和发展,能够依托集中化的平台实现海洋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