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自古就是世界各国经贸和文化交流的天然纽带。自2 000多年前的秦汉时期开通以来,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从中国东南沿海出发,经过中南半岛和南海诸国,穿过印度洋进入红海,抵达东非和欧洲,构成了中国古代与亚欧非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往来的海上大动脉,为东西方文明传播和交融作出了重要贡献。到了15—16世纪的地理大发现时期,郑和七次下西洋、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达·伽马通航印度、麦哲伦环球探险,都大大加速了世界各国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进程。世界从此不再是一个个孤立的大洲或国家,而是通过海洋迅速联结在了一起,人类也正式从陆地文明开始进入海洋文明。进入20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逐渐深入、产业分工不断细化和国际航运快速发展,海洋在世界各国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与载体作用更加凸显出来,世界逐步变成了地球村。
1.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海洋贸易和文化交流开始起步
作为中国与外国贸易和文化往来的海上大通道,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推动了沿线各国的相互交流和共同发展。特别是在宋元时期,中国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大幅提升以及指南针在航海领域的广泛运用,全面提升了商船的远航能力,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大发展。中国由此同60多个国家有着直接的“海上丝路”往来。明代郑和七次下西洋,更是成为古代海上丝路进入极盛时期的重要标志。
1)海上丝绸之路是东西方海洋贸易的主要通道
中国是东方文明古国,中国产品历来在国际市场上很受欢迎。从出口商品来看,唐代以前,中国对外贸易输出的商品主要是丝绸和黄金。唐代以后,陶瓷开始受到海外市场青睐,成为另一种主要输出商品。明末至清代,茶叶传入欧洲,开始成为中国最大宗的出口商品。从进口商品来看,中国进口的主要是香料、珠玑、翠羽、犀角、象牙、玳瑁、琉璃、玻璃、玛瑙及其他各种宝石等土特产和奢侈品,明清以后又增加了西洋毛织品、棉织品、钟表、香水、皮毛、金属等。东西方各国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进行经济贸易交往,共同分享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
2)海上丝绸之路是东西方文化交流互鉴的重要通道
秦汉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开通之后,远至印度、罗马帝国的外国商人、使节,都沿着这条航路,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国内地。经过多年的发展,从地中海西部,到非洲东部,穿过印度洋各国,再到中南半岛和南海诸国,直至中国东南沿海各地,都纳入海上丝绸之路所编织的海洋贸易和文化网络之中。沿着这条网络,中国的历史文化和技术也得以广泛传播至海外。例如,中国的纺织、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制瓷等工艺技术,绘画等艺术手法,乃至儒家、道家等哲学思想,都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海外,对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乃至世界文明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西方的天文、历法、数学、雕塑、绘画、哲学、宗教、科技等也传播到了中国。因此,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是沿线各国在物质上互通有无的“商贸之路”,也是各国文明交流的“文化交流之路”,还是中外国家友好往来的“和平对话之路”。
2.新航路开辟与地理大发现:中西方开始直接大规模的文化交流
新航路的开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历史过程。早在15世纪上半叶,郑和开辟了中国直达东非的航路。在同一时期的西方,葡萄牙和西班牙等国也在探索通向东方的航海之路。在葡萄牙,从15世纪中叶葡亲王亨利组织葡萄牙人在非洲大西洋海岸的航行,到1487年葡萄牙人迪亚士航行至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再到1497年达·伽马绕过好望角东行最终抵达印度西海岸卡里库特;在西班牙,从1492年哥伦布扬帆西航开辟欧洲通往美洲的新航路,到1521年麦哲伦率西班牙船队最终完成了环球航行,这些新航路的开辟,在世界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尽管中西方文化交流在新航路开辟前就已开始,但由于没有直达的海上航路,中国与西方的交流主要是中转式或分段式的,即中国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往往通过阿拉伯人、波斯人等传到西方,而西方国家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也往往通过这些人群传到中国。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葡萄牙人占据澳门后开辟的一条西欧直达中国的航线,即澳门—满刺加—果阿—里斯本航线以及西班牙人麦哲伦开辟的全球航线),这种状况得到了彻底改观,使得传统上已经存在的远东到红海的东西海上丝绸之路向东延伸到美洲,进而扩展到全球,亚洲开始从东西方两个方向与欧洲进行联系和文化交流。例如,虽然中国丝绸早在地理大发现前就已声名在外,并远销西欧,但由于交通不便以及财富不足等因素的影响,西欧人对中国丝绸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数量都比较有限。由于新航路的开辟,世界海道大通以及由此而引发的以掠夺黄金为目的的西欧殖民者大规模地向海外扩张,使得殖民地的财富尤其是美洲的黄金白银源源不断地流入西欧(16世纪欧洲贵重金属拥有量增加了10倍),大大提高了欧洲人的财富水平和对中国丝绸、陶瓷的购买能力。同时,新航路开辟也为西方传教士大批来华传播宗教精神和欧洲文化打开了方便之门。虽然早在唐代就曾有传教士来华传教,但无论是经由陆上丝绸之路还是传统的海上丝绸之路来华,都要经历漫长的时间、经受巨大的风险,导致来华的传教士人数不多。正是由于新航路开辟后西方传教士大批来华,中西方精神文化交流开始迈上了一个新台阶。(www.daowen.com)
3.20世纪以来:全球化时代和海洋文明时代来临
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世界各国开发海洋、利用海洋又到达了新的高度。海洋已经不仅仅是一种联结各国的运输方式,更成为各国争夺的宝贵资源。
1)海洋成为世界经济和贸易的“大动脉”
当前,海运是国际贸易中最主要的运输方式,85%以上的国际商品贸易通过海上运输来实现。特别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集装箱大规模运输,促进了运输组织方式的变革,提高了运输效率,降低了运输成本,拉近了世界的距离,促进了全球贸易的发展和世界范围的产业分工合作,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进程大大加速,重塑了世界经贸格局。随着贸易形式的多样化发展,港口中转功能也在不断延伸,大量抵港船舶所带来的不仅是货流,还有产业、信息、资金和服务需求,成为全球资源配置的重要平台。
2)海洋成为培育新兴产业的“新载体”
进入21世纪,海洋文化产业出现新业态,具有新特色,呈现新趋势,其中滨海旅游业、邮轮业、节庆会展业、文化创意产业等都极具成长性。如滨海旅游业以独特的海洋文化资源为核心,具有宣传传统海洋文化、提升人们精神文化生活和促进海洋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各国都在积极开发相关旅游线路和产品,如中国沿海海上丝绸之路古港城市游、“重走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游等。近年来,邮轮产业由于兼具休闲、观光等功能,涵盖船舶制造、港口服务、后勤保障、交通运输、游览观光、餐饮购物和银行保险等多个产业链条,受到各国和地区的广泛重视和大力支持。节庆会展业是集商品展示交易、经济技术合作、科学文化交流于一体的新兴产业。其中,节庆方面如海洋文化节、妈祖文化节、休(开)渔节、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活动等,会展方面如博览会、博物馆、文展馆等,近年来也得到快速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则通过深入挖掘具有浓郁特色的海洋地域文化,通过生产高附加值的海洋特色产品,有利于提高区域产业竞争力。
3)海洋成为引领社会风潮的文化“风向标”
在当代艺术发展过程中,艺术家基于海洋文化中的诸多现象以及海洋本身所蕴含的内在特质,通过各种表现形式和手段进行创作,使得所借用的不同海洋元素成为一种符号。在影视方面,中外导演创作了《海洋深处》《加勒比海盗》《泰坦尼克号》《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等知名影视作品。在服装设计方面,意大利品牌JIMI ROOS等诸多奢侈品牌以20世纪80年代的海洋风元素为设计灵感,获得了一致好评。在绘画、文学作品方面,管怀宾在作品《航线》中把一只指南针置于有砂的铁皮小船中,这些典型的海洋符号包含艺术家个人的情感体验。在海明威的代表作《老人与海》中,大海在整个故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圣地亚哥老人赖以生存的物质世界,海洋为他提供了展示巨大的勇气和毅力的场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