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际经验
1)新加坡
新加坡本地海洋资源极为紧缺,但其利用四面环海、海上交通线这一重要资源,实施开放的全球化战略,创建有利于科技发展的环境、鼓励民间研发创新及创业投资,大力发展石油业、海洋装备工程制造业、航运金融等相关产业,使新加坡在海洋资源极其匮乏的现实下,海洋事业却能蓬勃发展。新加坡对海洋科技的发展极其重视。
一是加大对研发的人力和资金投入。通过引进国外先进人才和技术等措施,弥补新加坡国内人才缺失、企业信息集成度较低及研发能力较弱这一现状,积极推动企业的机械化、自动化进程。
二是注重创造海洋高端科技发展的环境和氛围。新加坡专门设立了“研究、创新及创业理事会”,在国家创新、创业的策略和政策制定上提供咨询;构建了以航运为核心,融合修造船、石油勘探开采冶炼、航运金融保险等各种上下游产业的海洋事业全产业链条,大力发展海洋高科技产业。
三是充分鼓励民间创业投资及研发创新。通过各种手段来奖励投资,包括税收奖励、资金奖励等,推动新加坡工业发展步伐;积极引进外援并强调自主创新,鼓励外国企业根植于新加坡,为本土的海洋科技创新注入活力。
2)美国
美国十分重视科技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为了保持国际领先地位,美国一直在海洋教育和海洋科技方面加大投入,力求促进海洋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发展。
一是建立一流的海洋研究机构。汤姆森路透集团公布的名单列出了世界排名前30位的海洋研究机构,美国占了17个席位。其中,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WHOI)排名世界第一。这些研究机构和院校通过海洋生物、海洋地质、海洋化学等研究与成果转化,以及海洋科技人才培养等,为美国海洋经济和产业发展提供科学技术指导和支撑。
二是重视高端海洋教育和高级海洋人才的培养。美国目前有华盛顿大学、缅因大学、南加州大学等超过150所高等院校从事高端海洋教育活动,培养高层次海洋人才。其涉海专业课程涵盖海洋学、物理学、化学以及生物学等多个方面,还单独开设海洋科技教育活动,为海洋科研培养生力军。
三是政府对海洋科研资金投入巨大。为了打造世界一流的海洋技术,美国在海洋科技研究方面的投入一直处在世界领先水平。其海洋科研经费的出资方不仅有国家、企业以及社会捐赠,还包括国防部和海军。据统计,1950—1970年,美国海洋科研经费从不到0.21亿美元上涨到11.24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达20%。21世纪初期,美国海洋开发经费已达数百亿美元,为海洋科技的深层次研究提供了雄厚的资金支持[37]。
四是重视海洋科普,培养全民海洋意识。美国立足不同层次的海洋认知水平搭建教育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在全国范围内构建了“海洋教育网络体系”,对公众进行普及教育;潜移默化地普及海洋知识,旨在促进海洋教育在各个年龄段的全面普及。
表1 世界排名前30位海洋学研究机构
2.国内经验
梳理广西、广东、海南、福建、浙江、上海、江苏、山东、河北、天津和辽宁等11个沿海省区市的海洋规划发现,与以往强调海洋经济增长、增速相比,这11个省区市的“十三五”规划在海洋资源利用上更加注重科技创新能力的增强。在我国海洋经济结构的调整过程中,地方政府越来越关注海洋科技对于海洋经济实现高质量增长的重要性。结合分析规划内容可知:海洋经济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发挥海洋科技对海洋经济的巨大驱动力。
多个省区市在规划中明确了海洋研发经费支出占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以及海洋科技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山东省海洋“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到2020年,科技进步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提高到70%以上,成为11个省区市中规划海洋科技贡献率最高的省区市。这显示出提升海洋经济的科技支撑,已经成为我国沿海地区探索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海洋经济转型升级的共识。(www.daowen.com)
表2 我国沿海11省区市海洋发展“十三五”规划概况
下文将以青岛市、深圳市为例,分析其海洋科技创新的成果及经验。
1)青岛市
青岛海洋科技创新突破和体制机制改革的经验值得借鉴。青岛拥有30多家代表国家级水平的涉海科研和教学机构,拥有占全国30%的高级海洋专业人才,拥有占全国70%的涉海领域两院院士,还承担着全国50%以上的国家级海洋科研项目[38]。
一是加快高端创造平台和载体构建,集聚海洋高端资源。青岛市以“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建设为突破口,打造“蓝色硅谷”,凝聚高标准海洋资源,国家深海基地建设扎实推进,不断与国内外大院大所进行战略合作,充分发挥自身涉海机构集中、海洋研发人才密集的优势。
二是加快推进海洋科技成果转化。青岛市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功能全市范围布局,以“东谷”(青岛蓝色硅谷国家海洋实验室)为海洋科技创新源头,以“北城”(青岛国家高新区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为海洋科技转化孵化区,以“西岸”(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为海洋科技产业化基地,形成“环湾布局、三城联动”的格局,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2018年的《国家海洋创新指数报告》显示,青岛海洋科技投入产出效率居全国首位,发展优势明显。
三是发挥科技支撑引领作用,促进海洋优势产业发展。瞄准国家需求和未来前沿,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海洋优势产业和未来新兴产业。推进海洋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构建更加高效的科技创新组织体系,重点在海水淡化、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环境安全、海洋新能源、海洋新材料、海洋仪器仪表、海上应急救援等领域展开核心技术攻关,引领海洋高端产业创新发展。
四是拓展海洋发展新空间。青岛以海洋国家实验室为中心,积极构建全球协同创新网络,深度参与全球海洋科技创新治理,先后与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英国国家海洋中心、俄罗斯科学院希尔绍夫海洋研究所等国际著名海洋研究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参与国际海洋领域大科学计划,并在全球布局建设5个海外研究基地,引进来的同时走出去。
2)深圳市
深圳在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进程中疾步迈进,深圳市委市政府于2018年底出台了《关于勇当海洋强国尖兵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决定》,提出了“十个一”工程,作出了非常有力的响应。
一是海洋意识超前,高度重视海洋科技创新。虽然深圳海洋经济体量较小,海洋科技的软实力低于上海、山东等省市,但是深圳早在“十二五”中后期就意识到海洋板块对城市建设的重要性,从2013年起每年投入2.5亿元发展资金专项支持海洋未来产业:海洋高端装备、海洋电子信息、海洋生物医药和邮轮游艇业。2018年,深圳上述四个板块的产值占全市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超过10%,而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海洋油气业三大传统板块的产值占比则降到了90%以下。深圳市通过各项规划建设海洋科技创新高地、壮大海洋教育研究机构、集聚海洋领域专业人才、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等,以多元举措持续提高海洋科技创新水平。
二是进一步完善产学研用创新体系与合作平台建设。深圳市出台了“创新链+产业链”融合专项扶持计划,推进了国家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项目。截至2018年底,深圳市已建成海洋产业相关的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中心5个,市级重点实验室6个,市级工程实验室14个,还积极引进中船重工、哈尔滨工程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机构在深圳设立海洋科研机构;海洋产业领域已建成省市级重点实验室7个、工程实验室7个、工程中心3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3个,聚集了近千名海洋领域高级研究人员。
三是善用国家层面授权,发挥自身优势创造条件,抢占发展先机。2019年8月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对“支持深圳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仍持积极态度,并要求“按程序组建海洋大学”,在海洋科技创新的过程中,高等教育与基础研发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而深圳也是一线城市中唯一没有“985”“211”大学的城市,正可借助组建海洋大学弥补其研发型高等教育薄弱的短板。《意见》将深圳的科技创新地位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支持深圳强化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优势,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四是以企业为科技创新的主体,激发企业创新的主观能动性。深圳在科技创新领域本就拥有独特地位,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展现了非常旺盛的活力。深圳的国际专利申请量占到全国的将近一半,培育了诸如华为、大疆、中兴等一大批国内最强大的科研型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超过95%,每年高科技的增加值达到上万亿元,这些都奠定了深圳作为中国科技前沿地带的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