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加强国内区域合作,实现协作共赢
作为长三角地区的中心城市和长江经济带的龙头城市,上海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战略任务不可能也不应该仅仅依托自身的资源力量。尤其是上海在陆地面积、海域面积、岸线长度等空间资源吃紧的先决条件下,势必要向周边区域进一步拓展,打造广袤的战略纵深。上海与舟山协同开发小洋山岛、建成洋山港项目,以服务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解决了上海深水港址紧缺的危机,是既有的区域合作成功案例。
下一阶段,上海可以率先寻求与苏州、南京等长江水道沿岸港口城市进行合作,进一步加强江海联运集散网络的联系,做实港口航运信息共享体系,大幅提升水水中转比例。在区域合作过程中应勤于换位思考,切实把握周边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利益需求,在利用其资源优势的同时,弥补自身建设短板,发挥上海国际枢纽港的作用,成为其他城市对外开放的桥梁,如力求与宁波舟山港共建成为未来全球第一大组合港;竭力避免“虹吸式”发展,坚守“双赢式”原则。此外,应搭建广阔平台吸纳长三角城市群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如自然资源部海洋二所、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主要高校和科研机构,促进海洋领域各自研究成果在长三角资源配置效率最高的地区落地转化,打破行政边界,转化为海洋经济发展更大的动力。
2.坚持扩大对外开放,引进优质资源
长期以来,上海能够成为全国经济总量和海洋经济总量最高的城市,领先全国的对外开放政策是一大关键。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成立六年之后,临港新片区的增设又为上海海洋经济领域的高水平对外开放带来了新的上佳机遇。
上海应积极服务对接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以高效自由的管理模式和健全的制度保障,建立更加宽松透明的市场准入机制和更加优惠的税收、补贴政策,营造一流的跨国贸易和投资环境,将一批高端海洋产业“引进来”集聚发展;积极加入国际海洋城市合作网络,推进上海的大型船舶、海工装备、港口机械等附加值较高的优势产能获取海外订单,“走出去”扩大国际影响力。将临港新片区打造成为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不断提升的海洋经济功能区,支撑上海实现对全球海洋资源的整合和配置能力,并成为国家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试验田和桥头堡。(www.daowen.com)
同时,上海应踊跃配合国家与俄罗斯在北极开发方面的试验性合作,做“冰上丝绸之路”的开拓者。依托在沪的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学、中远海运、振华港机等高校科研机构和龙头企业的技术、人才储备优势,着重攻关北极资源开发配置的前沿技术,构建包含破冰工作船、科考船、高寒运输船的全品类极地船舶生产线;开拓规模化、常态化的北极运输航线;与俄罗斯共建北冰洋沿岸的现代化支点港口。
3.优化投资营商环境,做好公共服务
2017年,李克强总理提出了“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理念;此后,国务院又针对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相继提出了一系列重点任务。上海也需积极贯彻落实相关要求,提升公共政务服务的质量,以制度保障助力推动海洋经济的开放繁荣。
上海应不断促进海洋行政领域简政放权,依法逐步清理行政审批事项,对于依法取消的事项确保放权到位、不出现“隐形审批”;确保海洋条线100%行政审批事项接入市、区两级“一网通办”政务大厅。在海洋产业集聚的园区内,尤其是离区级行政中心较远的郊区乡镇辖区内,应设立前端服务窗口,建设线上线下贯通一体的海洋政务系统;将政务服务的神经末梢延展到企业身边,推进涉海行政事务“就近办、园区办、网上办、随时办”,做到“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腿”;对标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体系,提升海关边检部门的行政效率,依托政策创新平台先试先行,探索降低海上跨境贸易通关时间和成本的新路径;努力打造法治化、便利化、国际化的优质营商环境,减少涉海企业各节点上显性、隐性的营商成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