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堡位于德国北部易北河下游低地,离北海入口处约100千米,被称为德国的北大门。作为德国重要的进出口口岸和经贸中心,汉堡长期以来发展的是传统工业以及与进出口相关的服务业。20世纪70年代以来,受全球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汉堡整个城市与附近区域陷入萎缩与萧条,经济出现危机,人口大幅衰减并开始大量外流。随着货物转运集装箱化,港口经济的技术服务与管理模式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1991年至2001年,汉堡临港产业的流失率达到40%,港口依赖型产业的就业人数由14.3万降至11.2万,下降了21.7%。同时,荒废或使用效率低下的地块也在港口区域广泛产生。2000年以来,汉堡市政府重新对这一区域进行整体规划,打造港口新城,使这一区域重新焕发了生机和活力。汉堡再次因港而兴的成功经验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保留、升级港口优势产业
由于德国是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作为德国重要海上门户的汉堡也在港口保留了部分工业制造业,充分发挥了制造业优势。在航运业方面,积极向上游产业拓展,开发综合航运服务。通过举办航运相关博览会、提供柔性化的航运服务、培养相关航运服务人才等方式,汉堡实现了从码头服务、集装箱堆场、仓储服务等下游产业到航运融资、海事保险、航运专业机构等上游产业的迈进。目前汉堡仍然是世界三大船舶融资业务中心之一(另两个是伦敦和纽约)。同时,汉堡以私募股权方式筹集船舶资金在全球航运金融领域独树一帜。汉堡本身虽没有国际航交所,但由于靠近伦敦且政策透明,每两年都会举行一届德国汉堡国际造船、机械和海上技术贸易博览会[7]。
2.产业和人居的高度融合(www.daowen.com)
汉堡制订了“因港而兴”的空间转型计划,主要通过港口新城的建设来推动计划的实现。与老城区融合并提升城市活力成了汉堡建设港口新城的规划目标,旨在通过对荒废港区的改造,挖掘城市潜力、增加就业机会、改善居住环境和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港口新城从规划开始,就极力避免新城变成功能单一的产业园区,着力打造宜居宜业的都市新区。港口新城在积极推动航运业、软件、通信、传媒、物流等现代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同时,也在建设音乐厅、五星级酒店、航海博物馆、学校、幼儿园等综合服务设施,将生产、居住、休闲、旅游、商务和服务等多种城市功能结合在一起。对于一个拥有180万市中心居住人口和420万总居住人口的国际大都市来说,港口城建造无疑给汉堡带来了新的活力,并使其在欧洲大都市中拥有了更大的竞争力。
3.积极建设智能码头
汉堡港口管理局抓准发展机遇,制定了中长期发展战略—智能港口战略,即着力实现信息交换的智能化。2011年,汉堡港在港区的主要连接点配备了计算终端,通过电感回路检测器准确获得码头吞吐量、集卡和各种机械的运输速度等信息。另外,在连接东西港区的桥上安装了重量检测器,以便将收集的车辆信息传给路政管理中心,由后者告知集卡司机通往港区的即时交通信息。通过种种努力,汉堡港将智能港口的愿景逐渐转化为现实,保障了港口物流的可持续发展。据测算,智能港口系统使得汉堡港的生产力至少提高了1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