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明清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特点

明清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特点

时间:2023-06-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明清时期是我国商品经济以更大规模向前发展的时期,逐渐形成了全国性的商品流通网络,商人资本开始进入生产领域,对生产过程进行直接控制。具体来看,明清儒商之所以兴盛,存在着经济社会方面的现实原因。一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明朝时期,诸如纺织、冶炼、制陶等制造业加工,技艺提升,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据统计,明朝初年全国生员有3万人,到了明朝末期生员则达50万之众”。

明清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特点

明清时期是我国商品经济以更大规模向前发展的时期,逐渐形成了全国性的商品流通网络,商人资本开始进入生产领域,对生产过程进行直接控制。商业资本与产业资本相结合,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萌芽,出现了中国古代市场经济发展的第三次飞跃。相应地,儒商兴盛,出现了“士与农商常相混”的局面,形成了一些著名的“商帮”,如徽商、晋商、陕商、浙商等著名的十大商帮。这些商帮纵横全国,促成了商人群体的形成,有利于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和商人的自由发展。

具体来看,明清儒商之所以兴盛,存在着经济社会方面的现实原因。一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新的科学技术开始运用,生产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产品不断丰富,这为商业兴起提供了前提。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先进纺织技术的推广。自黄道婆向中原地区推广先进的纺织技术,中原地区纺织水平大为提高,棉纺织制品大量增加,刺激了贩运商人的大量涌现。随着商品贸易的不断繁荣,商人财富也在不断地增加,“资本二三十万的还只算中等商人,多的竟达百万,至于富达千万者也不是个别的”。[114]巨商大贾的社会示范效应,商业利润的巨大诱惑,促使社会上经商的人越来越多。明朝中叶以后,全国上下都生活在一种经商致富的氛围之中,上至皇亲贵戚下至贩夫走卒无不热衷经商致富,就连皇帝都向往商人生活。明朝正德皇帝在北京、临清等地开设许多商铺,自己还装扮成商人在店中与人讨价还价,体验商业活动。官僚、士大夫经商更是比比皆是。“民之贾十三,而官之贾十七,近而广之十郡,远而东西两洋,无不有也”。[115]军人也不甘落后,非法经商,农民也“多去本求末,以商贩为利”。山西“民多商贾”,江南地区“吴民不置田亩,而居货招财”。总之,当时全国上下一派经商风气,经商逐利成为一股时代潮流。在商品大潮的冲击下,在商业厚利的引诱下,一些儒士也不再甘守清贫寂寞,转而投身于商品经济大潮之中。

二是制造业的兴盛。明朝时期,诸如纺织、冶炼、制陶等制造业加工,技艺提升,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就纺织业而言,官方纺织业分布全国,同时民间纺织业竞相发展。以苏州盛泽镇为例,大家小户,人为杼轴,“以其工巧”“衣被天下”。同时,各地均有其特产纺织品,而且分类众多,有丝、绢、绫、罗、绸、缎、锦、绒、纱……,单在“罗”这一类,即可有五六十种专项产品。各以地易,成为专业的产品。同样,冶炼业也极其发达。当时已经使用了竖炉熔炼、焦煤生产以及世界上功率最佳的大型风箱助力。[116]令人赞叹的是,明朝发达的生产制造业及其工艺水平,都记载在《农政全书》《天工开物》等著作中,成为明朝制造业兴盛的最好证明。对此,许倬云指出:“综合观察明代中国的工艺水平,盱视当时的其他文明。”[117](www.daowen.com)

三是明清科举之路越走越窄。明中叶后,人口不断增多,相应读书的人数也在不断递增。“据统计,明朝初年全国生员有3万人,到了明朝末期生员则达50万之众”。[118]与生员不断增加相冲突的是,科举选拔官员的名额却没有增加,读书人考中举人、进士的机会越来越小。大批读书人屡试不中,考生越积越多。面对仕途的渺茫,一批读书人迫于生计,开始放弃科举,步入商业领域。相对于仕途的难进,从商就相对容易获得成功,“士而成功者十之一,贾而成功者十之九”。科举做官道路难以走通,而经商致富之路宽广宜行。另外,这一时期抑商政策基本废置,专卖制度范围已经很窄,加上虽儒而贾,但贾而好儒,“非惟良贾,亦且良士”,商人道德提升,地位上升,所以明清社会就出现儒士“弃儒就贾”的现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